段麗芳
摘 要: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中職學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并面臨著更艱巨的任務和挑戰。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初、中級技術性人員和高素質勞動者。但人們在思想觀念上對技能型人才排斥,考名校、上重點、讀普高仍然是家長和學生的首選。單就中職學生而言,學生入校門就帶著先天的“弱勢”。絕大多數中職生,也認為中職教育是一種低層次、低水平的中等教育,他們普遍存在“失敗者心態”。他們對自我價值缺乏認識,在人際關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個性心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自卑、逆反、焦慮、自暴自欺、缺乏自信等等,從而影響其身心健康成長。為了幫助學生提升自我價值感,中職學校,應從專業建設、心理輔導、開展活動、優化校園等方面,為學生搞好綜合服務,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升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中職生 自我價值感
一、加強專業前景教育、提升專業實踐能力
大多數中職生因受中考成績所限而只能選擇中職院校,還有不少成績較好的考生因家境原因退而求其次,選擇填報了中職學校;同時,還有一些學生因信息閉塞,專業選擇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前瞻性,填報的專業既談不上理想,也不符合興趣與愛好,導致他們在入學前,大多數學生對所選專業所知甚少,更談不上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這就需要學校在學生入學之初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系統的、全面規范的入學教育和科學的專業化指導,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新的專業學習生活,在各方面提升自我。準確定位人生,進一步增強自信,提高自我價值感。
同時,在專業前景教育的基礎上,將學生引入專業學習正軌后,通過專業基礎課以及各項校內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在學習方法上對學生認真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走自主學習、創新學習之路;在專業課和實習課程中認真落實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參與生產實踐的熱情,突出中職學校培養高質量應用型技術人才的目標,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的技術人才。
二、針對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中職學校學生年齡大多處于青春期,有初中畢業直接進入中職學校學習。他們正處于青少年期,生理心理都有其各自發展的特點,一些學生雖然生理發展迅速并接近成熟,但心理發展滯后,情緒爆發力強,情緒自控能力弱,情緒不穩定,內心沖突大。還有一定數量的學生自我定位不當,以自我為中心、自卑感強、缺乏理想和信念;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獨立意識較強,不喜歡被父母和老師約束,但又不能自立,在經濟上依賴于父母;有一定的是非辨別能力,但自控能力較差,容易為社會不良因素所影響;逆反心理重,不接受壓制和說教等。
學校應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積極完善自我,培養他們正確合理的自我價值感,培養他們與人交往、適應社會的能力,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性。上好心理健康課程,以面向全體學生為服務宗旨,解決學生普遍性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在教育教學中,老師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注意教育方式方法,和學生和諧相處。設立心理咨詢室,對心理問題較為嚴重,心理疾病不定期或經常性出現的學生,建立特殊學生心理檔案,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及時的疏導、治療與跟蹤觀察。同時,通過各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整體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部分,任教于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師都有責任擔負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職責。
三、針對專業特點,組織競賽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成長
分析我國及世界的現代經濟發展現狀和工業發展需求現狀,我們發現,工人隊伍非常需要技術過硬的有知識有文化的新鮮血液,所以,中職畢業生要想在職場中立足,一定要從社會對中職學生的社會期待出發,凸顯自身長項,立足實踐能力培養與動手能力提升,為畢業后從事一線生產實踐、基層組織管理等工作打好基礎。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校應該針對各專業的特點,多組織實踐活動,多組織競賽,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將所學知識內化為實踐能力。同時,學校還可以與用人單位聯合培養適應行業需求的高性價比人才。
四、優化校園環境,熏陶鼓舞學生
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和知識才能的增長,無不受到優美環境的影響。學校應該積極創設“綠化、美化、凈化”的校園環境,積極營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調、體現時代特征的校園文化氛圍。利用廣播、閱報欄、黑板報、手抄報等,廣泛宣傳好人好事、中華精英、優秀畢業生等,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楷模。以整潔優美的校園環境熏陶學生;以健康向上的作品鼓舞學生。學校要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娛樂和專題教育活動,讓學生充沛的精力有地方發揮,讓學生在廣泛參與中陶冶情操,優化素質,完善人格,提升境界。學校的精心策劃,教師的悉心投入,能讓所有中職生在自己所選擇的道路上,重拾信心、增長才干,從而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