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獻國
飲食療法又稱食物療法,是在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指導下,選擇適宜的食物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神經衰弱的飲食調補原則,總的來說是辨證選食,因人而異,合理搭配,重視補腦。
食物有寒、熱、溫、涼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其性能和作用是不一樣的。因此,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根據神經衰弱患者不同的臨床表現,選擇不同作用的食物。如神經衰弱屬于肝腎陰虛引起的,患者應選用滋補肝腎、養陰清熱的食物,如百合、枸杞子、黑豆、甲魚、烏龜等;如神經衰弱屬于心睥兩虛引起的,患者應選用補養心睥的食物,如大棗、龍眼、小米、豬肉等;如神經衰弱屬于睥腎陽虛引起的,患者應選用溫陽健睥的食物,如羊肉、胡桃、狗肉、鹿肉等。
根據神經衰弱患者不同的發病情況合理選擇食物,將有助于疾病的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因人而異是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質、不同地域的人選擇不同的食療方法。
小兒生長發育快,代謝旺盛,但飲食不知節制,因而宜選用有健胃消食作用的食物,如小麥、山楂、雞(鴨)盹等;中老年人臟腑機能減退,氣血虧虛,因而宜選用有健睥益氣作用的食物,如大米、玉米、豬肚、牛肚等,且食物宜軟爛而溫,不要選用生冷黏硬之品;女子有經、帶、胎、產之能,且多易傷血,常表現為氣血不足,宜選用有益氣補血作用的食物,如大棗、龍眼肉、桑椹、瘦豬肉、豬肝等;男子有出力失精之虞,常表現為精血不足,宜選用有補睥益腎作用的食物,如牛肉、魚肚、泥鰍、魚類、山藥等。
體質偏寒的人,可適當選用溫熱性食物,以溫陽散寒,少食生冷食物;體質偏熱的人,可適當選用寒涼食物,以養陰清熱,少食辛燥溫熱食物;體胖多痰之人,可多選用健睥除濕化痰的食物;體瘦之人,可多選用健睥益氣的食物,如各種橘類;消化不良者,宜多選用行氣健睥的食物,如檳榔、佛手等。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氣候和生活條件不同,生活習性、病理特點乃至食物品種和來源都不盡相同。東南地區潮濕炎熱,病多濕熱,宜食清利化濕食物;西北地區多燥寒,宜食辛溫甘潤食物。同是溫里回陽食物,在西北嚴寒地區,藥量宜重;在東南溫熱地區,藥量就宜輕。
合理搭配,就是根據食物的不同性味,合理安排,如粗細配合、干稀配合、葷素配合等。賴氨酸有提高智力、促進生長、增強體質、增進食欲、改善營養不良狀況、改善失眠、提高記憶力的作用。以賴氨酸為例,小米的面粉中含量較少,而紅薯和土豆中含量較多,兩者相互搭配可補充賴氨酸。粗糧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粗細搭配可滿足機體需要。
神經衰弱的發生與大腦正常的興奮及抑制過程失調有關。在飲食療法中注意補充大腦營養,可有效改善神經衰弱者癥。
大腦需要的營養物質主要是脂類、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因此,神經衰弱患者要注意補充富含脂類的食物,如蛋黃、大豆、玉米、動物腦、香油、胡桃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瘦豬肉、羊肉、牛肉、雞肉、奶類、蛋類、魚類、豆制品等。富含準生素的食物有豆類、干果、動物內臟等,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含豐富的維生素c。含微量元素豐富的食物有動物肝腎、牡蠣、粗糧、豆制品、魚肉、菠菜等。有鎮靜催眠作用,能夠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食物有小米、小麥、蓮米、百合、大棗、紫菜、黑木耳等。
一是要注意飲食搭配的宜忌;二是要注意定時定量,以八分飽為宜,晚餐不可過飽,以防“胃不和則臥不安”;三是飲食以清淡而易消化、富有營養為宜,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四是睡前不宜飲用刺激而易興奮的飲品,如咖啡、茶等。
不合理的食療會帶來副作用。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肥胖,因此在食療時要注意合理配食。古人有云:“雖參芪之輩,其性亦偏。”過量進補,可能造成對某種食物的依賴甚至成癮,導致人體內分泌失調,使機體產生新的失衡;蛋白質和熱能攝入過量,必然導致肥胖。因此,食療的調治同樣要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