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燕
一年中,人體的氣血在夏季最旺盛,這是中醫提倡“冬病夏治”的一個重要原因。夏季也是藥浴的最佳時節。
藥浴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藥浴法是中醫外治法之一,即用藥液或含有藥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其形式多種多樣。洗全身浴稱藥水澡:局部洗浴的有燙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稱。《黃帝內經》中有“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對因外邪侵入而致病者,用熱水浸浴使之出汗,讓邪從汗出):《禮記》中有“頭瘡則沐,身有病則浴”:清朝著名外治大師吳尚先在《外治醫說》中將藥浴細分為洗、沐、浴、浸、澆、噴等,認為內、外、婦、兒、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藥浴法。
藥浴對養生的作用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主要用于外科疾病。現代研究證明,藥液洗浴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減少滲出,起到消腫、消炎、止痛的作用。我國歷代醫家十分重視洗浴方法的應用。《醫學源流》說:“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法中,洗浴療法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清代吳謙的《醫宗金鑒》從外科角度對藥浴療法進行了概括,認為“擦洗之方,乃瘍科之要藥也”;“洗有蕩滌之功,滌洗則氣血自然舒暢,其毒易于潰腐,而無壅滯也。”《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對洗滌方法的具體應用作了介紹:“凡腫在四肢者,溻漬之;在腰腹脊背者,淋之;在下部者,浴之。俱以布帛或棉蘸洗,稍溫即易,輕者日洗一次,重者日洗二次,每日洗之,不可間斷。”
發汗解表.祛風散邪在藥浴液中加入解表藥或利用浴液的溫熱性,可以起到發汗作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提出“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就是利用熱湯沐浴發汗。
強身健體。祛病延年亞健康是一種“欲病”或“潛病”狀態,中醫主張治未病,藥浴療法能夠體現出這種精神。現代藥理也證實,藥浴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強人的免疫力,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通過此法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功效。
夏季藥浴的注意事項
藥要對證藥浴用藥亦需遵循處方原則,辨病辨證選藥。即根據各自的體質、時間、地點、病情等因素,選用不同的方藥,各司其屬。煎藥和洗浴的具體方法也有講究,將藥物粉碎后用紗布包好,或直接把藥物放在鍋內加水煎取亦可。制作時加清水適量,浸泡藥材20分鐘,然后再煮30分鐘,將藥液倒進盆內,待溫度適度時即可洗浴。
水溫適宜泡浴前必須先淋浴潔身,浴后應立即用溫清水沖洗干凈,拭干皮膚,及時穿衣服。一般而言,熱水藥浴(39℃-45℃)適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各種骨傷后遺癥、肥胖及銀屑病等;神經過度興奮、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藥浴溫度,以相當于或稍低于體溫為宜;25℃~33℃適用于急性扭挫傷。藥浴時室溫不應低于20℃,局部藥浴時應注意全身保暖,夏季應避風,預防感冒。
方法得當洗浴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邊擦邊浴之擦浴法。初浴時,水位宜在心臟以下,泡3~5分鐘,待身體適應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時間不可太長,尤其是全身熱水浴。以免汗出過多,體液丟失量大,或皮膚血管充分擴張,造成頭部缺血而發生眩暈或暈厥。一旦發生暈厥,應及時將患者扶出浴盆,平臥在休息室床上,同時給患者喝些白開水或糖水,補充體液與能量;或用冷水洗腳,使下肢血管收縮,頭部供血充足。
因人而異嚴重心衰、嚴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動脈瘤、動脈硬化、高血壓患者,及有出血傾向者、老年人、兒童,慎于39℃以上藥浴,藥液應接近體溫,沐浴時有家人或醫護人員陪護,沐浴時間不宜過長。妊娠或經期不宜藥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因時制宜飯前、飯后半小內不宜進行全身藥浴。飯前藥浴,由于腸胃空虛,洗浴時出汗過多,易造成虛脫;飯后立即藥浴,可使胃腸或內臟血液減少,引起胃腸不適,甚至惡心嘔吐。臨睡前不宜全身藥浴,以免興奮,影響睡眠。
藥浴驗方集錦
1.羌活、獨活、五加皮、當歸、干姜、透骨草、伸筋草、木瓜各30克。該方具有散寒止痛、活血化瘀、滑利關節的功效,適用于風寒濕痹、筋骨攣痛、四肢冰冷、風濕關節炎、腰腿遇寒疼痛等。
2.川烏、草烏、透骨草、莪術、乳香、威靈仙、桑寄生、皂角刺各15克,白芍20克,細辛、仙靈睥各10克,南星12克。該方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蠲痹止痛的功效,適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
3.麻黃、細辛各30克,桂枝50克,紫蘇100克。該方具有發散風寒的功效,適用于外感風寒、咳嗽氣喘、老慢支和哮喘。
4.伸筋草、威靈仙、續斷、麻黃、桂枝各15克,當歸、紅花、川烏、草烏、木鱉子、乳香、沒藥、川芎各12克。該方具有舒筋活血、溫經散寒的功效,適用于肩周炎。
5.山楂50克,決明子、虎杖、海藻、大黃、銀柴胡、鬼箭羽、片姜黃各30克,澤瀉、沒藥、川芎、仙靈睥各20克。該方具有消痰化滯、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的功效,適用于機體肥胖、高脂血等癥。
6.蔥白、生姜各50克,桂枝15克,白酒50毫升。該方具有發汗解表、溫中祛寒的功效,適用于風寒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