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亞可
摘要: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當代學徒制職業人才培養,離不開企業、高校、政府多方協同培育。在“工匠精神”的文化背景下,應突破職業教育體制發展的瓶頸,積極探索出適合當代學徒制職業人才培養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 職業人才 學徒制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3-0112-01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期間提出“工匠精神”,該詞一出便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從本質上看,“工匠精神”可以解釋為一種職業精神,它指的是一種職業道德、能力、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在新時期下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進而在工作和生活中體現出“追求卓越、堅定不移”的文化。培養具有“工匠精神”對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當代學徒制的教學模式既能讓學生深入實踐,很好地融入到未來的工作學習中去,又能把所學的技能和方法得以傳承,這種職業人才學徒制與經濟聯系非常緊密,能影響政府、學校和企業的系統作用。探尋職業人才學徒制培養的新路徑是發展職業教育的新動力,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一、當代學徒制的職業教育現狀與問題
當代學徒制是對傳統學徒制的繼承與發展,是產教融合的產物,并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模式。當代學徒制的提出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學徒制”的采用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促使行業、企業參與職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最后,有利于推進和拓寬人才培養的渠道,促進勞動就業體系和職業教育體系的融合發展。然而,當前由于缺乏必要的、與之相配套的法規政策和利益共贏制度,企業參與學體制培養的積極性不明顯,大多數學校學生的學徒培養制度流于形式。現行的學徒制培養與真正意義上的當代學徒制存在較大偏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相應的監控與管理。如今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專業都面臨著擴招的趨勢,而企業提供學徒的崗位有限,眾多的高職學生往往面臨分散學習的狀況。再加上學校老師人員不足、時間精力有限、管理經費少、制度不完備等因素,在長期的實習期間,有可能會失去有效的控制,無法切實實現原有的教學目標。
(2)缺乏相應的學徒崗位數量。雖然我國當前的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職業教育體制以及企業社會責任意識、職業教育大眾化等因素,造成學徒崗位的輸出數量與高職院校的輸入數量存在嚴重不足。再加上現階段學徒崗位與學生專業的關聯度不高,學生去企業進行實習以重復性、簡單機械式的工作為主,真正與自己專業相關聯的工作崗位少之又少。
(3)缺乏彈性學習制度安排?,F行的高職院校的學徒制多使用傳統的人才培養“5+1”模式。即在第五個學期才實施學徒制的實習,而企業有自己的生產周期和模式,強調的是連續性和周期性。企業需要到崗就能為其創造效益的人才,而學生的學徒制學習不連貫,學生工作往往剛剛上手就有可能要回校學習,這種固定的學習模式無形中加大了企業的成本,也阻礙了學校為企業輸送人才。
二、對策與思考
縱觀歷史,可以說技藝優良的工匠們大多數都是通過“學徒制”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而塑造的。學徒制和工匠精神二者相互統一,當代職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工匠精神”,也離不開學徒式學習的搖籃。針對學徒制開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我們進行了積極的思考與探索。
(1)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在培養方式上,積極探索能力遞進、崗位遞進、層級遞進的技能型人才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把企業專家請進課堂,讓學院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商討參與市場調查,明確校企雙方培養人才的規格及校企共建專業的培養目標,建立一套校企合作標準化、創新化的生產學習教學體系。
(2)廣泛建立專業對口的實習實訓基地,打造雙師隊伍。與企業長期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穩固校外學徒制實習基地,積極探索校企的深度合作,維護校外學徒制實習基地的穩定性并不斷開拓新的實訓基地。首先學生應與相關企業簽訂正式的協議,規范約束雙方的責、權、利。其次打造雙師隊伍,雙師隊伍中既有來自企業的專家又有來自高校的教師。教師負責專業理論問題的傳授,企業專家負責相關崗位技能的培訓,定期安排高校教師去企業掛職鍛煉,聘請相關的企業專家來校做專業講座,與企業勤溝通。
(3)多方聯動,構建完備的監管體系。在學生進行學徒制培養期間,應服從學院和企業的雙重管理。學院應使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在建立健全輔導員、系部、學院就業部門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現代化的在線管理系統,實時監控學生去企業實習的情況,建立信息匯報反饋機制。企業方面,安排相關企業的指導老師負責學徒的日常工作,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學生的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多方面考核并及時向學院匯報。
參考文獻:
[1]王麗敏.西方國家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J].職業時空,2006(12).
[2]陳衍.新余面臨新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1(30).
[3]路寶利,趙友.職業技術教育視域下“師徒”傳承文化研究[J].職教論壇,2011(2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