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娉婷+石錦琳
(浙江工業大學)
【摘要】中國入世的十六年中,對外貿易進一步增強。然而,我國巨額的貿易順差導致我國在反傾銷斗爭中成了眾矢之的,出口頻繁遭受反傾銷調查并被征收反傾銷稅和巨額罰款。根據《中國入世協定書》的十五條條款,自2016年12月22日起,中國應該被承認其具有市場經濟地位,然而,以美國和歐盟為代表的利益團體至今仍舊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將繼續沖擊中國的對外出口。本文以WTO的規則為框架,探討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定對出口遭受反傾銷的影響,并進行一定的思考。
【關鍵詞】WTO 市場經濟地位 反傾銷 替代國制度
一、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
(一)市場經濟地位和非市場經濟地位的概念。市場經濟地位是一個經濟學上的名詞,又稱“國家控制經濟”或“中央計劃經濟”它表示一個國家的市場經濟的狀況,這是冷戰時期西方國家在處理反傾銷問題時對待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一種歧視性做法,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被列入“非市場經濟國家”。目前,按照一個國家市場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的重要性,以及國家政府對于經濟的干預程度,一般可區分為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和非市場經濟國家。
(二)我國非市場經濟地位。我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的遺留問題,為了加快入世步伐,2001年,我國同意在入世的前15年被當作“非市場經濟”國家對待。
在加入WTO時,我們簽署了四個帶有附加性的條款,其中,飽受爭議的是第十五條條款“確定補貼和傾銷時的價格可比性”。該條款具體規定:如受調查的生產者能夠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該WTO進口成員在確定價格可比性時,應使用受調查產業的中國價格或成本;如受調查的生產者不能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該WTO進口成員可使用不依據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即國內企業在接受反傾銷調查只有兩種選擇:證明自己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否則則被采用替代國制度。
二、替代國制度
(一)替代國制度定義。替代國制度指在反傾銷調查中,調查機構選取一個(或數個)經濟發展水平與被調查國類似且屬于市場經濟體制的第三國生產相似產品的成本或出售價格作為基礎,計算正常價值。即針對來自于非市場經濟體的商品,在確定其正常價值時,不使用其出口國商品的實際成本,而選擇一個市場經濟第三國或進口國的同類相似商品價格,作為計算正常價值的方法,所被采用的市場經濟國家通常稱為“替代國”。
(二)替代國制度弊端。“替代國制度”是對被調查企業知情權的極大損害。首先提起訴訟方都在立案之后才選取替代國,這使得受調查企業無法預知調查機構所選取的替代國企業,也就無法了解替代國企業的正常價值信息,進而使相關企業難以預測是否可能被認定為傾銷以及傾銷的幅度。
在開展反傾銷調查后,沒有明確的第三國選定標準,則調查機關過大的自由裁量權。而且,相關國家是否可以作為替代國被選擇也是值得思考,例如印度被認為是市場經濟體制被選作我國企業接受反傾銷調查的替代國,新加坡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均工資跟我國相差甚遠,也曾被選為替代國。因此是否可以認為替代國制度不夠科學,是一種對替代國制度接受國的歧視性措施。
三、非市場經濟地位與反傾銷
(一)傾銷的定義。傾銷,是指一國(地區)的生產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國內市場價格或低于成本價格將其商品拋售到另一國(地區)市場的行為。構成傾銷有三個必需要件:第一,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或公平價值的價格銷售;第二,這種低價銷售的行為給進口國產業造成損害,包括實質性損害、實質性威脅和實質性阻礙;第三,損害是由低價銷售造成的,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二)反傾銷調查。按照WTO《反傾銷協議》,判斷出口企業是否存在傾銷行為的標準是,產品的出口價格是否低于其正常價值即構成傾銷的第一個要件的判定是判斷出口是否構成傾銷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產品的正常價值通常是該產品在國內市場的銷售價,如果該產品不在國內銷售,則選取該產品向第三國的出口價作為政策價值,以上價格認定方法僅僅適用于市場經濟體。我國的非市場地位導致我國產品的出售價格被認為是受國家控制的,價格被政府扭曲,不能體現其真實的價值,因此,需要使用第三國作為替代國。
(三)經驗證據。從1995年到2014年這20年間,全球范圍內有33個經濟體對我國實施759起反傾銷措施,占同期全球反傾銷措施總量的24.82%。由此,我們可以認定,中國是全球反傾銷最大的受害國。在對中國采取反傾銷措施最多的前10個經濟體中,有7個經濟體沒有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四)后果。非市場經濟地位在中國應對反傾銷調查中導致的后果是,進口國在確定中國產品的價格時,可以無視中國企業的實際成本,轉而選用對他們有利的替代國方法,由于替代國的選用具有隨機性,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常常被高估,從而進口國可以較為輕易地確定中國企業的傾銷程度,繼而向中國企業征收高昂的反傾銷稅,這對中國企業的出口極度不公平,這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的歧視性做法。
四、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定和應對
今年是中國入世十六年,按照十五條(d)項條款,中國應該在2016年12月12日起自動享有市場經濟地位。而歐盟、美國和日本在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出爾反爾,仍舊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逆全球化”和民粹主義思潮升溫,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不被承認,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對外貿易活動將是巨大的打擊。我國需要及時向WTO提起訴訟,想必這又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是為了我國的貿易利益,為了讓我國在WTO受到更為公平的待遇,我們要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陳凡.“非市場經濟地位”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及對策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2,(3).
[2]曹建明主編.國際經濟法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年版.
[3]江鴻.反傾銷中的替代國制度及我國的應對措施[J]法治與社會,2011年7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