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珺
摘要:在課程教育不斷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很多高校打破了傳統的教育制度與計劃,將創新與創業作為大學生在校期主要的教育規劃,這也是突顯目前教育發展變化的一種表現。創新創業教育代表了高校對于人才培養的期望,是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教育,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且發掘大學生創業的潛能。勤工助學是實現大學生自我價值的一種形式,本文就創新創業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學的模式展開分析。
關鍵詞:創新創業 教育 高校勤工助學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3-0145-01
很多大學生都沒有工作和社會經驗,在校期間一般也是接觸兼職類的工作,對社會和工作的了解甚少,畢業后或者實習期間找工作經常會因為缺乏相應的工作經驗而被企業拒之門外。所以這也是現在諸多高校為大學生在校期間提供創新創業教育和勤工助學的目的,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和社會實踐能力,可以讓其在找工作期間更加具有競爭力。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一)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創新能力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教育,它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同時還能夠訓練人的新思維。創新教育從創新的角度出發,給學生帶來了新的學習感受,給學生帶了不一樣的樂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收獲到成功的喜悅,這是所有的課本和成績替代不了的一種創新體驗和享受。[1]創新在訓練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也重視培養學生發現更多可行的機遇,讓學生在發現機遇后,能第一時間不錯過機遇。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過程中,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讓學生將創新能力應用在現實生活中。
(二)創業教育
創業與創新教育兩者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創業的潛能,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創業教育和創新對于即將面臨求職的大學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還能為大學生找到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工作或者創業項目。在這一套綜合性教育中,創新是主內,而創業教育是主外的角色,創業教育是創新教育實現的一種教學形式,而創新教育是奠定創業教育的基礎。因此,創新和創業教育相結合,才能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綜合的社會實踐能力。讓大學生的潛能與才華得到充分的發展,也是實現大學生自我價值的一種表現。
二、高校勤工助學應用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傳統教育改良后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以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向,為大學生畢業后尋找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2]因此,在高校勤工助學模式中,引用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其生活能力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讓教育與時俱進、創新教育,唯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社會與生活,對日后的工作與生活有一個全面的規劃。
(一)以“濟困助學”為目標,創新勤工助學模式
在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畢業后步入社會的實踐能力。同時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增進大學生對工作、社會和創業的認知。勤工助學是目前所有高校教育中的載體,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表現方式,也是高校教育中一種引用較多和最久的教學形式。雖然高校提供勤工助學機會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那些貧困學生,減輕他們生活和學習的壓力,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3]但是學校給學生提供的工作都是以勞務為主,加上學生就任的這些工作大部分是勞務性質,致使學生對勤工助學產生消極的情緒。在勤工助學中應用創業模式,將濟困育人與勤工助學進行有效的結合,可以提高學生對其的熱情,讓學生從被動變為主動,給學生更自由和多樣化的選擇,讓學生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創造能力。因此,在高校勤工助學模式中,引用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對學生生活能力的培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讓教育與時俱進、創新教育,唯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社會與生活,對日后的工作與生活有一個全面的規劃。
(二)以網絡媒體為載體,拓展勤工助學崗位
在創新創業的教育背景下,可以將網絡媒體引用在勤工助學中,將校內校外的資源進行綜合的整理和管理。在學校內專門成立勤工助學的微信公眾平臺、微博、QQ群,讓勤工儉學的學生可以在第一時間查閱信息,提高大學生找工作的效率。在設置以勤工助學為載體的網絡媒體時,為了確保學生工作的安全性,需要對勤工儉學的學生的專業、班級、家庭地址和家長信息進行登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課程教育制度不斷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的環境下,高校要改進傳統的勤工助學模式,引用創新創業教育,不僅為在校學生在尋找兼職工作中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讓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還為大學生求職和創業提供了實際的幫助,讓大學生清楚認識到自身的價值與能力,找到有利于自我發展的工作和創作項目。
參考文獻:
[1]石建梅,丁建.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勤工助學育人實踐探析[J].藝招生與就業,2016(20):143-144.
[2]熊英,梁東送,農慶能等.創業教育背景下勤工助學的發展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46).
[3]蔣玄.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學途徑探討[J].延邊黨校學報,2014(5).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