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偉
指導老師:吳曉芹
(西華師范大學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13級)
【摘要】本文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了解到我國現階段的個人信用征信體系建設存在問題,主要包括沒有配套的法律作為保障、沒有足夠多的個人信用信息數據支撐和缺乏行業自律和相關的專業人才;其次,分析了建立良好的個人信用可以帶來的好處,可以規避信用風險、促進經濟發展、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減少犯罪的發生;最后,借鑒西方國家的個人征信發展經驗,再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建立良好的個人信用需要從加快征信立法、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數據庫以及建立失信懲罰機制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個人信用 征信體系 征信監管
征信(Credit Reference)是指專業化的第三方機構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并對外提供信用報告、信用評分、信用評級等服務,幫助信用交易雙方判斷、控制信用風險,進行信用管理的活動[1]。最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個人消費信貸業務也在迅速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銀行因為缺少貸款人過去的個人信用信息,無法準確的判斷每一個人的資信情況,從而產生了巨額的壞賬損失。由于個人的信用的缺失而產生的大額損失,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對經濟的發展造成了消極的影響。所以完善我國的個人信用征信體系和建立良好的個人信用刻不容緩。
一、我國個人征信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整體來看,我國在個人信用征信體系的建設中有政府的大力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強烈需求,已經有了一定的政策、法律基礎和發展空間,也在逐步建立個人征信中介機構,但是遠遠還沒有達到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的目標。總體上來說,現階段我國的個人信用征信體系建設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滯后。首先,我國的征信立法工作起步晚,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如在2005年10月,正式開始實行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中對個人信息的采集、保存及使用等方面做了相關的要求,用來確保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除此之外,也只有少數幾個省市出臺了與之相關的地方性法律法規。其次,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來支持個人征信信息數據的開放,只有實現了個人信息數據開放,有了準確的數據源,我們才能建立完善的數據庫,實現個人征信信息的共享,在我國由于商業銀行的保密條款限制了個人信用信息數據的獲取,制約了商業銀行的個人信用數據很難向征信公司開放。再次,缺少切實的法律法規來保護消費者的個人隱私。
(二)缺乏大量個人信用數據制約我國個人征信業發展。研究發達國家的征信行業的發展過程,一個國家在個人資信信息數據是否能“透明”是該國征信行業發展的關鍵,征信公司是否能通過公開、合法的途徑獲取個人征信信息數據,是保障一個國家征信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我國現階段,完整的、合法的個人資信信息數據主要還是來自于政府部門和機構、公共事業收費單位和商家。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征信公司還不能公開的獲取政府部門和機構所擁有個人信息,而聯合征信也只有在公共事業、銀行、電信等少數幾個部門間進行。所以總體上來看,現在我國和個人資信有關的數據幾乎是“小圈子”,不對外開放,這個現狀嚴重的影響了我國個人征信業的發展。
(三)行業自律不足、專業人才匱乏。行業協會是一個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對從業人員進行教育培訓、促進行業內的交流、維護行業的利益、加強行業自律等。我國的個人征信行業還沒有與之相關的行業協會,個人征信行業自律不足。沒有相關的行業標準(如征信報告的具體格式要求、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建立標準)和行業規范,對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和行業人員的交流更是無從談起。同時,我國的征信行業起步較晚,相關的從業人員較少,大多數高校還沒有設立和征信相關的專業,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和征信相關的課程,這些原因導致了行業專業人員數量稀少、專業技能不高,缺少復合型的信用管理人才。這些方面嚴重的制約我國個人征信業的發展。
二、建立良好個人信用征信制度的意義
個人信用征信制度要求第三方在對個的信用信息進行收集、利用、管理活動必須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個人信用對個人來說,一個人以前的信用記錄想當于個人的另外一張身份證,可以清楚、快速的了解個人經濟行為;個人信用對社會來說,個人信用在推廣信用卡,改革結算支付制度,發展電子支付工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個人信用對國家來說,國家制定相關的個人征信政策必須要對個人資信情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有針對性的落實和體現民意。在這些方面,個人信用發揮著巨大的功能。具體的來說,可以減少及避免信用風險的發生、促進金融經濟的發展、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預防和發現違法犯罪和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
三、我國建立良好個人信用的措施
(一)加快有關個人征信方面的立法工作。我國現在個人信用征信體系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仍然還處于不完善或缺失的情況,所以,我國個人信用征信體系的建設重中之重是加快制定和完善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對個人征信行業管理和監管、注重信息披露、保護個人隱。從我國的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國的個人征信立法主要從下面四點著手:首先,對現行和個人征信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和完善:其次,應該盡快的出臺針對個人信用征信數據使用規范和個人信用征信數據公開的法律性文件;再次,個人征信立法中應該明確要求保護個人隱私權的規定;最后,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建立科學完善的個人信用征信體系。
(二)建立與完善個人信用數據庫。建立個人信用征信數據庫是對個人信用信息數據的搜集、對個人信用進行記錄的一種方法。借鑒國外建立個人信用數據庫的經驗,再結合到我國的實際情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建立我國的個人信用數據庫:第一個階段,以各個地區的人民銀行為主體,各個商業銀行為基本單位,改變原來各個銀行之間信息相互封鎖的局面,建立銀行系統內部的聯合征信;第二個階段,建立區域內的信息子庫系統;最后,等待時機成熟的后時,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對各區域間個人信息子庫系統進行聯網,建立全國個人信用信息庫。
(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培養征信管理專業人才。我國應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因為從國際大范圍來看,社會信用體系較完善的國家都有個人信用的行業協會、民間組織。行業協會要發揮以下幾方面作用,才能使個人信用征信業健康、有序的發展。一、制定行業規章制度以及行業標準;二、進一步加強行業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三、發揮好自身的協調作用,對行業和政府各方面的關系進行協調;四、促進個人信用征信業的行業自律。
當下,我國個人信用征信業人才缺乏,部分學校僅開設了征信相關知識的選修課程,人才培養機制與行業脫軌,現階段人才供需差距還很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應支持,銀行業和教育部應攜手,在全國各大高校開設征信相關的專業學科,加大征信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同時設置科學的征信課程。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個人信用征信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使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現狀得到改善,還可以減少大學生的違約失信現象。
(四)建立失信懲罰機制。在個人信用征信業發展過程中,建立失信懲罰機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建立失信懲罰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合理,有層次的獎懲機制,對不同程度的失信行為給予不同的懲罰;二是建立失信舉報機制,一旦屬實,失信者必受懲罰;三是引入失信記錄“黑名單”與“紅名單”,及時向社會公示,以批評失信行為,表揚誠實守信的行為,政府政策應當傾向守信者,使其得到更多與金融機構、賒銷商進行信用交易的機會;允許被懲罰的失信者申訴,建立申訴機制;而對于誣告及惡意誹謗他人者應訴諸法律。
參考文獻:
[1]唐明琴、繆鐵文、葉湘榕.征信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1.
[2]黃勇.完善我國個人信用社會征信體系的對策探討[J].征信,2012,(05):60-62.
[3]周宇.我國個人征信機構征信數據面臨的難題分析及應對措施[J].時代金融,2017,(08):30-31.
[4]牟思宇.淺談我國個人征信制度[J]. 商,2015,(09):216.
[5]金颯.征信立法保障社會信用體系建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10-19(005).
[6]孫一文.關于我國個人征信體系發展路徑的探討[J].時代金融,2016,(17):285.
[7]王恩澤.我國征信體系的現狀及優化建設研究[J].中國市場,2011,(29):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