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平+劉麗娟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
【摘要】休閑觀光農業是集農林經濟管理、生態效應、社會效益為一體的主導產業鏈,是建設都市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黑龍江省伊春市作為林業生態旅游城市,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廣闊的旅游市場,在發展觀光農業方面前景廣闊。但伊春市觀光農業發展中,存在著資源利用不合理,觀光農業產品種類單一,運營不規范等問題。因此,應當從政府扶植,企業改進營銷手段,增加經營內容,以及加大宣傳力度等多方面著手,促進伊春市觀光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字】伊春市 觀光農業 旅游
一、伊春觀光農業發展現狀
伊春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地區,市轄面積39017平方千米,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北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優越,森林資源豐富,是黑龍江省重要的森林城市。伊春市更是有著世界上最大面積的紅松原始林,這是有著“祖國林都”和“紅松故鄉”的美譽。
伊春地占地面積約300多萬公頃,有著森林覆蓋率86.6%,并且擁有亞洲最大的紅松原始林,有各種珍稀名貴的針闊葉樹種多達110余種。同時還有60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和300多種野生藥材,森林中還有很多純天然野生的山野菜如蕨菜、刺嫩芽、蘑菇、木耳、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使伊春市有著“森林氧吧”的美譽,空氣干凈清新。森林和濕地每年能釋放氧氣量達1000多萬噸,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一級天數達200多天,二級天數1多天,三級天數僅為幾天,環境空氣質量國家二級標準達標率達98.9%,為國家生態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伊春地區分布著多種少數民族,如極具特色的鄂倫春族風情園。出土了很多恐龍化石的“恐龍之鄉”嘉蔭遠近聞名。伊春目前保留了很多俄式建筑,極具特色,顯示出了獨具特色的歐式文化特征。截止2015年底,伊春市共擁有5個國家自然保護區,近年來,伊春市年平均游客接待數超580萬人,平均旅游總收入達50億元。
伊春從地理形態上看伊春將各區域劃分為:北(嘉蔭)-中(伊春)-東(金山屯)-南(鐵力),區域內生態旅游資源基本類型的一致性分布基本呈北(嘉蔭、湯旺河、五營)、中(伊春、上甘嶺)、東(金山屯、美溪)、南(鐵力、帶嶺)分布。由嘉蔭和五營、湯旺河、紅星、新青和烏伊嶺區組成。觀光農業產品開發方向以觀光林業和民俗風情為主,充分發揮市場趣味優勢和北部客源入口功能(伊春林區的北部門戶為嘉蔭,周邊城市有黑河、五大連池、蘿北河俄羅斯的比洛比詹市),突出原始生態和民族風情特色,并應列為伊春林區的重點開發區域。近期重點開發項目: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五營國家森林公園、豐林自然保護區、森林探險旅游區。嘉蔭應繼續完善農家樂經營,并推廣到其他區域。以伊春中心城區核心、輻射上甘嶺、友好、烏馬河和翠巒區,以觀光農業、觀光畜牧業為主,以休閑娛樂、采摘、購物為主導功能,充分發揮客源集散功能。近期重點開發項目:梅花山滑雪場、上甘嶺溪水國家森林公園、翠巒一江生態旅游度假村。友好區可以在藍莓業發展的基礎上,發展有關藍莓采摘的觀光農業,并初步發展觀光畜牧業。伊春區以城區旅游為主,購物,賓館等基礎設施要求較高。以金山屯為中心,輻射美溪、南岔和西林。以冬季項目為主,雖不在觀光農業研究范圍內,但可以彌補冬季伊春市由于觀光農業無發展的資源浪費和資金流轉,以康體娛樂、運動探險、休閑娛樂為主導功能,并注意發揮區城東部客源入口功能(伊春林區東部門戶城市為金山屯,周邊城市有哈爾濱、綏化、鶴崗和佳木斯),輔以森林觀光、地貌觀光。該區的開發重點項目:大豐河生態旅游區和南岔仙翁山風景區。此地區可以從基礎開始大面積發展觀光農業,但所需時日較長,基礎設施需要日漸完善。由鐵力區(鐵力市、朗鄉和桃山)、帶嶺區組成。目前所發展的旅游產品開發方向以冰雪觀光、滑雪度假為主導功能,并充分發揮市場區位優勢和南部客源入口功能(鐵力啊市是伊春市的南大門,周邊城市有哈爾濱、綏化、大慶、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和雙鴨山)。今后可開發森林觀光、農業觀光、地貌觀光、狩獵、民族文化旅游。近期重點開發項目:鐵力日月峽國家森林公園、生態農業觀光園、桃山狩獵場、桃山原始林、朗鄉石林和帶嶺涼水自然保護區。
二、伊春市發展生態農業存在問題
2.1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伊春市距離黑龍江省的省會城市約哈爾濱市330km, 擁有公路、鐵路、航空三種交通方式,交通相對便利。但是由于伊春市處于小興安嶺山地地區,受地形限制,火車提速困難,運力有限。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缺乏便利的交通條件。交通是發展觀光農業的前提條件,必須進一步拓展伊春的交通網絡,才會增強伊春旅游的吸引力。
2.2缺乏資金支持
伊春旅游發展多數集中在森林游,政府也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在森林游中,人們對觀光農業發展認識不足,政府投入也不足,2015年伊春市觀光農業發展總收入1.3億元,僅占旅游總收入的2.6%。觀光農業主要分布在旅游資源密集、游客接待量比較大的幾個區縣。在所調查的25家觀光農業企業中,年收入年收入能達10萬以上僅為12%,農業觀光企業收益低,僅僅能維持生存,缺少資金擴大規模,嚴重制約伊春旅游觀光企業的發展。伊春市處于中國的東北部地區小興安嶺山地地區,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在觀光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地區知名度相對較低,對于投資的吸引能力不足,現有觀光農業發展主要靠自籌資金,缺乏有力的資金支持,難以擴大規模,規范化運營
2.3教育發展相對落后,缺乏專業人才
從受教育程度上看,伊春市教育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區域發展不平衡,師資總素質不高。雖然伊春有好的旅游資源,但是嚴重缺乏旅游專業人才,極大地制約了伊春觀光農業的發展。
2.4人口外流現象嚴重
目前以中老年為主的農村勞動力情況,青壯年外出務工的現實受地方經濟發展情況影響,伊春市存在嚴重的人口外流現象,勞動力相對較弱。
2.5旅游產業季節性變化強
伊春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呈春晚、夏短、秋早霜、冬嚴寒多雪的特殊氣候特點。因而伊春的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份。伊春市的農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從而 使觀光農業的發展只局限于夏秋季節,而冬春季節受低溫嚴寒的影響,觀光農業經營幾乎停滯,季節性變化明顯。
2.6知名程度低,吸引力不足
伊春市位于我國的東北部地區,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對游客的吸引力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并且,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宣傳力不足,造成伊春知名度較低的現狀,影響了市場的擴大和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伊春市觀光農業的發展對策
3.1用林業觀光帶動觀光農業項目的開發
伊春市具有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優勢,要利用自身優勢,將觀光林業的發展規范化、規模化,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并且促進相關觀光農業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伊春市觀光農業項目相對單一,以“農家樂”形式為主,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觀光農業的需求了。因此可以針對不同人們的不同需求為人們提供不同形式的旅游模式,此外,應當加強對少數民族聚居地旅游資源和俄羅斯文化風情建筑的開發和利用,實現觀光農業的多樣豐富化,更加吸引人們前來游玩。
3.2尋求多種資金支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伊春市觀光農業的發展缺乏強有力的資金支持。方式有許多比如招商引資,向政府相關部門申請資金需求,從而更好地發揮伊春資源優勢,為觀光農業進一步規模化、規范化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加大伊春市的交通主要干線,增加伊春通往各大城市的鐵路干線,構建和完善以市中心城區為軸心的水陸空相對配套,景區互通、順暢快捷的交通旅游網絡。
3.3完善制度,吸引專業人才
提高教育水平,完善教育制度,用“高薪”等優待的條件吸納人才,要發展就必須有專業的高素質管理者,只有擁有了優秀的帶頭人才能保證伊春的觀光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3.4加大旅游品牌的宣傳力度,發展特色的旅游產業
在伊春市觀光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要擴大對伊春旅游的宣傳力度,提升伊春知名度,形成品牌效應,以品牌帶動品質,以品質宣傳品牌。通過大量投發廣告、拍攝宣傳片等多種方式吸引更多客源,從而實現伊春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在發展過程中,要深入拓展觀光農業、觀光牧業、觀光林業、山特產養殖等多種經營方式,形成集餐飲、住宿、觀光、教育、娛樂、購物等全方位,多層次的觀光旅游模式,增強競爭力,使伊春的旅游業更加全面,深層次發展。
在觀光農業發展過程中,應當適當拓展觀光農業園區規模,拓寬經營領域。通過聯合經營、集體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擴展發展規模和范圍,打造觀光品牌,形成地方特色。
參考文獻:
[1]王瑩,王紅姝.《淺談伊春旅游業產業發展及地位變遷》.林業經濟. 2013,(4).
[2]郭煥成,劉軍萍,王云才.《觀光農業發展研究》.經濟地理.2000,(3).
[3]黃茂祝,胡海清,張杰《伊春林區生態旅游資源綜合評價》.應用生態學報.2006,(11).
[4]吳相利,臧淑英.《伊春市森林生態旅游開發模式》.經濟地理.2006,(11).
[5]蒙睿,周鴻.《鄉村生態旅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1).
[6]中國人民銀行伊春市中心支行課題組. 《基于SWOT分析下的林業地區旅游的開發與發展》.2008,(5).
[7]駱高遠.《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