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張煜
(中國計量大學)
【摘要】本文以構建適合工業設計教學的新型獎懲機制為目標,以管心理學和管理學為科學基礎,以教學活動為具體實踐,以教學管理中的獎勵和懲罰機制為改革研究對象。分析當前高校工業設計專業獎懲體系的利弊,進而提出更科學合理的專業獎懲機制,以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約束學習負面影響,提高教學質量,更能以小見大,引導教學體系和管理的改革。
1.現實意義與當前問題
1.1背景與意義
工業設計專業培養的是高層次知識復合型、實踐應用型的人才,大學四年的學習無論是對于工科生還是藝術生來說,都是門檻較高,難度較高的一個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比較容易有學習帶來的挫折感。在加上學生習慣了初中高中的被動式學習,到了大學中,學習主動性不夠也是一個普遍問題。并且,大學對學生的管理約束性不夠。綜合以上三點原因,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工業設計的學生非常容易在大三大四的時候對學習懈怠,興趣缺失,消極因素增多,不僅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更會進一步影響他們的職業規劃和更長遠的人生計劃,使學生變得迷茫。這是一個危機,具體的數據可以參考學生本專業方向(工業設計)的就業率,企業評價,以及對學生的調研和訪談。這種現狀和趨勢是不符合中國對工業設計人才越來越大,越來越高端的需求。
從大的方向來看,是以上三個大因素導致的危機,但這三大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內變動,也就是說這三大因素短期內是一個定量。而我們需要尋求另外的方法來改善這個情況。也就是去尋找和創造一個教學管理與組織中的創新激勵與懲罰的機制。最終引導學生對工業設計專業保持一貫的興趣,具備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強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保證人才輸出質量。
1.2 現有待解決的問題
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是存在一定的獎懲機制的,但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有以下問題:
1.大部分傳統獎懲機制的對象是老師,而不是學生。
2.針對學生的傳統獎懲機制也有,比如獎學金,學分積點等等,這些傳統的獎懲機制本身存在問題。
3.傳統獎懲機制沒有很好的切入課堂教學和教學管理中。
4.傳統獎懲機制發揮的作用太小。沒有較大的激勵作用,也沒有較大的約束力。
5.傳統獎懲機制沒有發揮引導作用。
6.傳統的獎懲體系是學校至上而下的,沒有具體考慮專業的特殊情況,以統一的標準來進行獎懲。
2. 國內外設計教學中的獎懲管理方法
2.1國內外研究概況
當前,國內外對于設計專業獎懲機制的研究相對較少。更多的研究還是針對教師團隊的獎懲機制,并且是傳統獎懲,以金錢和榮譽為主導的獎懲。這種獎懲方式存在的問題我會在后面指出。
2.1.1 現有獎懲制度的弊端分析:
(1)對象不對,目前國內高校大多數獎懲制度研究都是針對教師團隊的,業績點、課堂教學獎勵等等。這是解決教師團隊的問題,但不能直接解決學生的問題。通過教師去影響學生效果有限。
(2)對學生的獎勵和懲罰方式單一,獎學金、績點。這是把學生當作利益機器在考量,本質上不利于建立完善人格,也不利于體現真實的學習情況。這種獎懲和學習興趣更加無關
(3)獎懲沒有明確目標,獎勵的目的是什么,懲罰的目的是什么,獎勵和懲罰對學生的學習就業有什么影響?對學生的人際有什么影響,對學生的未來深造有影響嗎?目前大學生終極的目標就是畢業。連帶的影響太小。大學期間的獎懲,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沒有明顯的后果。
(4)現有獎懲大多是外在形式,該懲罰的懲罰,該獎勵的獎勵,獎懲的形式和目的沒有配套,這樣的情況該如何獎勵,那樣的情況該如何懲罰,這些無機的、硬性的獎懲機制本質上沒有對人產生引導。大學專業教學中獎懲機制有待完善和細分,專業教學更應如此。
(5)現行的評價標準以分數與考試為核心,考試內容一般為教材中的基本理論和知識,而且受標準化考試方式的影響,客觀性試題多,綜合性思考、分析論述和實際應用等主觀性試題少。評價體系的單一,容易削弱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阻礙了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發展。
2.1.2 國外以教學質量為導向的獎懲機制分析:
德國大學關于獎懲機制的問題,德國人普遍是這樣解決的,以中國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某次聯合教學的德國外教為例,遲到的同學,不是記下來最后扣分,而是當堂課不得進入,對與學生來說,遲到等于被記過一次,外加白跑一趟,外加不能獲取當堂課的專業知識,再加上同學之間會很顯尷尬,會不能進行分組,或者影響同組同學的任務進度等,一連串的代價很大。這種懲罰是及時生效的,并帶有連帶效應,而不像我們最后打成績的時候才有懲罰的體現,并且不痛不癢。
美國大學的獎懲機制是基于學習制度的。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為例,大一是基礎課,大二才開始選專業,比如說,你大一在心理學這門課的成績是D,那你在大二選專業的時候就會面臨窘迫的處境,大部分專業對心理學這門課的最低要求是C,屆時可選專業數量會變少。
相比于國外高校,國內高校的獎懲機制單一,不夠細致,不能體現到學習的方方面面,只體現在金錢,榮譽這些很表面的方面。
從上述國外案例來看,獎懲機制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之上的,這種條件一方面是教學制度,另一方面也是依靠教師本身的,并且這些獎懲都有明確的目的,實實在在的影響了學生的大學階段的學習。
3. 適用于設計教育的獎懲機制構建
(1)時間上,任何獎懲必須及時生效,不能秋后算賬。及時生效的獎懲對人來說更有力。
(2)內容上,不單以成績,獎學金等量化數據作為獎懲內容,更要加入精神,文化等獎懲內涵。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系所文化,專業精神。
(3)范圍上,獎懲行為的發生不應該是單一的,它應該有連帶的效應,比如懲罰不能只是一個批評,一個記錄,一個低分,一個負面的聲譽。這些內容應該對之后的學習產生一定的聯系和影響。獎勵也應該如此,這種帶蝴蝶效應的獎懲,從案例和實踐上來看,非常有效。
(4)教學條件建設,為更好的配合獎懲機制,引導學生良好的學風,需要對現有的教學制度進行建設性的改良,可以參考UCLA的做法,將獎懲代入到教學系統內,直接影響后續的選專業,選課等,既能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又能引導和制約學生。
(5)去金錢化,在獎勵體系中加入“隨機要素”,更加符合人的心理特征,人們對固定的、已知的東西其實興趣不大,比如錢,用錢作為獎學金其實是非常愚蠢的做法,除非是必要的助學金,尤其是設計專業中的學生普遍不缺錢。所以可以不以金錢作為獎學金的物質獎勵,而是以隨機的或者是可選擇的,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作為獎勵,豐富獎勵類型,更能激發學生。比如把幾千塊錢的獎學金改成一次澳洲大學的暑期交流機會,把幾百塊的三等獎學金獎勵設置為一個設計專業用的工具,或者是一次很有價值的設計論壇機會。這些東西從物質的角度來說是等值的,但學生本身是不知道這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給他們錢,大多也是花在個人消費上,獎學金本身的意義已經失去了大半。把獎學金本身轉化成與學習有關的隨機的獎勵,無論是對學習的正面引導,還是對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有益的。如果獎學金不是錢,對學生更加有利。另一個層面來看,有同學因為學習努力,拿到了某公司的實習機會獎勵,出國交流獎勵,參加設計論壇的獎勵,反而對周圍同學有正面的影響,提升學習氛圍。
(6)考評體系,傳統的考評體系,獎懲都是落在個人身上,和集體或者團隊是不掛鉤的,這樣容易產生一個問題,只要自己的表現和數據好看就可以了,這其實是造就利己主義者的考評體系。考慮到大學本科教育,尤其是設計教育十分看重團隊合作,集體主義等要素,新的考評體系必須與團隊和集體掛鉤,起碼要部分掛鉤。獎懲落在集體,再由集體分配,對學風改善,思想政治促進,提升教學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