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
(中南大學)
【摘要】前總統奧巴馬入主白宮之路實屬不尋常,他的出生以及在夏威夷和印度尼西亞的成長經歷;在此之后便是順風順水——求學常青藤、組織芝加哥社區活動、參加州立政治、入選參議員。戴維德·加羅在《新星——奧巴馬德成長》一書中記錄了奧巴馬早年經歷。加羅是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法律學者,因出版牧師馬丁·路德·金德傳記《耶穌受難記》于30年前榮獲普利策獎。加羅又將目光投向奧巴馬總統德早期生活,筆耕十載,《新星》一書洋洋灑灑1500頁。
【關鍵詞】奧巴馬 戴維·加羅
紀錄片制作人肯·伯恩斯曾說過,《美國內戰》系列紀錄片的制作時間比內戰持續時間還長。要了解奧巴馬,得從有關他當選總統之間的傳記讀起。2008年一月奧巴馬在愛荷華預選中獲勝,因為發現自己對他一無所知,那時起我便開始讀有關他的書。那一年我讀便所有的報道,但自始至終感到失望,其他作者竟對他的故事如此不以為然。媒體在那年早些時候對他的報道幾乎為零,那時他還不是總統,市面上沒有他競選總統的傳記,只有本他自己寫的書。當時我會在報刊雜志上讀到對這本書的報道,帶有回憶錄性質的《我父親的夢想》更像是一部小說,情節在不同的時空來回穿梭,人名也做了改動。由此可見是再創作并非完全屬實的敘述。
2008年那會兒,我對奧巴馬既沒有源自黨派立場的認同,沒有其他好感。我寫書只是順勢而為以及出于工作上的考究—— 新聞媒體沒能呈現他任期之前的生活圖景。我的這本書花了很多篇幅講述他早期的生活和他涉及政壇之前的故事。這本書的中心卻圍繞奧巴馬擔任社區組織的頭三年,眾所周知這段經歷對他影響深遠,雖然我早就決定不涉及他競選總統的相關事宜。其次是1988到1991的三年時間,他去了哈佛法學院,大放異彩,成了校里明星一般的人物。九十年代末至零零年代初的8年間,奧巴馬做了伊利諾斯州首府斯普林菲爾德的立法委員雖默默無聞,但對其政治生涯可謂意義非凡。
許多人在青年時期免不了放浪不拘。布什總統年輕時就是如此,經常沉迷飲酒狂歡。了解某個人的過去并不意味著了解他的現在。1985年奧巴馬離開紐約,在這之前他有吸食可卡因的嗜好。按照八十年代的標準這有些不羈。但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換了一個又一個女友我倒不覺意外。當今的媒體過于關注花邊軼事。這本書就很正統的描述奧巴馬總統的“文官“角色如何獨當一面。同年,他將工作重心放在了黑人聚居的芝加哥南區,他因此接觸到多遠的文化和社區環境。
奧巴馬性格中最突出的就是善于把生活的個個方面安排地井井有條。知道了這一點就了解了他本人。包括米歇爾夫人在內的認識他多年的朋友都表示奧巴馬的確擅長安排生活。2003年奧巴馬走進公眾視野,次年成功當選為參議員。此后的十多年里,奧巴馬有意區分私下生活和公眾生活。社區組織者的經歷教會他如何使得個人生活不受干擾,對此他如數家珍。
總統的出身不盡相同,有的出身平凡而有些出身名門。當奧巴馬還只是孩童時,便已經去過全世界許多地方,在夏威夷長大,那里種族歧視不復存在,美國本土卻并非如此。這一切說不上獨一無二但卻是對個人發展影響深遠。夏威夷種族的流動性大,稱得上是族裔熔爐和多語言群體的聚居地。奧巴馬就讀當地一所精英私立預科學校—— 普納荷中學,學校里的黑人少之又少。他淺棕的膚色在人群中不算打眼,70年代夏威夷的黑人都是美國軍方派遣駐扎珍珠港的士兵。后來奧巴馬去了西方學院,學校里有好幾十個黑人和黑人混血; 他們和奧巴馬一樣都是和白人孩子一起長大,上貴族學校。奧巴馬和來自巴基斯坦、印度的留學生走得最近,關系更好,幾乎不和來自洛杉磯市中心南區的黑人學生打交道。
有人說奧巴馬的言行舉止像白人,不論是否出于羨慕之情,這透露出人們潛意識希望黑人取模仿白人。去芝加哥之前,奧巴馬沒有在黑人區的生活經歷,學生時代和朋友旅行去的地方要不去新加坡、巴基斯坦或者印度;他在學校還有個法國的朋友。
加入總統競選以來的10年間,奧巴馬本人也有了很大變化,和他剛步入伊州議會時判若兩人。在首府擔任立法委員的頭四年,奧巴馬坦率直言,按原則辦事,慷慨陳詞要求由國家支付的全民醫保計劃,身處共和黨控制的議會之中,他的提議只得草草收場。2000年奧巴馬與國會議員失之交臂,之后他改變了一些政治立場,為贏得選舉運籌帷幄。知道了兩黨合作的重要性,在斯普林菲爾德,奧巴馬得到了兩黨派的通力支持,與共和黨譯員相處融洽,他們中有些人比奧巴馬在任期間國會中共和黨議員還要保守。令人遺憾的是,他在任期間沒能延續這一點。
2016年夏天,我決定讓奧巴馬總統看看本書的前十個章節,他認真讀著每一頁并做了許多標記,中途沒有休息,直到看完手稿。我們交談了近八個小時,這次交談對本書的創造幫助巨大。根據他的補充以及不認可的地方我做了少量修改,但書的內容還是維持原樣。書的結尾寫道:“奧巴馬有些外強中干。”對類似這樣褒貶與奪的評論奧巴馬既有些反對但又期望真實。由于是私下采訪,我不打算直接引用或照搬談話內容。作為歷史學家,我可以萬無一失的說,任何人在講述個人經歷時,比如民權人士在接受采訪時,通常表現得像他所寫所說的那樣。這種“回憶”和真實的生活同中有異。
重大場合的采訪讓當代歷史學家深感棘手,即便會議討論只有幾個人參加,他們的意見也難以統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必須綜合不同的觀點看法,力求貼切客觀。“奧巴馬總統在任期間不像過去那樣愛打高爾夫了。”讀到這里讀者不禁覺得這與事實相悖。一年上下有三個月在打高爾夫,難道有總統比他還鐘情高爾夫?特朗普總統會和安倍等他國領導人打高爾夫,以此增進兩國關系。但奧巴馬不一樣,他會和助理、老朋友呆在一起愉快的度過閑暇時光。(譯自《洛杉磯時報》2017,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