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學)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成為公司發展的核心競爭因素,保護公司利益的競業禁止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現實生活中,競業禁止往往不能得到有效貫徹落實,對公司利益造成一次甚至多次侵害,或者不能保護遵循競業禁止條約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此情況下,規范競業禁止合同的判定效力,成為保護雙方利益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競業禁止 概念 合同效力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深入和知識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各國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更加注重建立創新型國家和創新性經濟,人才和商業秘密也越來越成為公司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這一大趨勢下,企業的商業秘密保護和員工的自由擇業權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茅盾和沖突。出于對這兩者的衡量,競業禁止制度誕生了。
一、競業禁止的概念
競業禁止,又稱為競業回避、競業避讓,是用人單位對員工采取的以保護其商業秘密為目的的一種法律措施,是根據法律規定或雙方約定,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或勞動關系結束后的一定時期內,限制并禁止員工在本單位任職期間同時兼職于業務競爭單位,限制并禁止員工在離職后從事與本單位競爭的業務,包括不得在生產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且有競爭關系或其他利害關系的其他業務單位任職,不得到生產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且具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兼職或任職,也不得自己生產與原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中國的相關法律中沒有對競業禁止的對象做出明確限定,因此,雇傭雙方自愿簽訂的競業禁止條款,作為勞動合同的一部分,具有法律效力。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競業禁止可以分為四類。1、競業禁止可分為法定競業禁止和約定競業禁止。2、競業禁止又可分為同業競業禁止與兼業競業禁止。3、競業禁止又可分為廣義的競業禁止與狹義的競業禁止。4、競業禁止又可分為雇主與雇員之間的競業禁止和一般民事合同當事人之間的競業禁止。
二、競業禁止的正當性
競業禁止往往與商業秘密保護有著密切聯系。一方面是競業禁止的主要價值在于保護雇主的商業秘密,另一方面,競業禁止是保護商業秘密的有效手段。當事人之間事先簽訂的競業禁止協議,就是法律規定的保護商業秘密的禁令,通過限制原員工的就業范圍以達到在一定期限內保護商業秘密不被泄露,原公司的利益不被侵犯的目的。
誠實信用理論和忠實義務是競業禁止的法學依據。誠信原則要求一切市場參加者在市場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這也正是競業禁止的理論內涵。雖然競業禁止制度是出于保護公司利益的角度進行了立法,但是在立法的過程中立法者也考慮了勞動者的利益,在法條的制定中爭取平衡勞動者和公司的利益,減少二者的沖突。
故而,出于平衡公司和勞動者之間利益沖突的考量,各國對于競業禁止的時間進行了限定。我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后,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德國的競業禁止期限也是兩年;美國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屬于州法的范疇,不存在聯邦意義上的商業秘密法,各州的規定不盡相同;在英國法中,一個明確的觀點就是限制不能超過信息發揮效用的時間,雇主可以基于“秘密配方”的理由施加終身限制,但是時尚行業為下一季度所做的設計信息時效性很強,對此適用短期的限制可能更為合理,例如6個月。
從競業限制設定的原因、設定依據、立法考量、各國法律規定來看,競業限制是在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尋求利益平衡的制度設計,在保護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同時在最大限度內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三、競業禁止合同的效力
在司法實踐中,企業和勞動者之間存在著地位的不平等、信息的不平等、經驗的不平等等等一系列不平等的因素,這就導致了在簽訂勞動合同的過程中勞動者的權益可能受到用人單位的侵害,故而在對競業限制條款的司法審查中,既要以合同法的一般原則審查條款效力,也要充分考慮到競業限制在保護企業合法利益的同時,也犧牲了勞動者部分的自主擇業權這一特殊因素,對條款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是否合法適當、 是否給予勞動者合理補償等要素予以充分審查。
我們現在所說的“競業禁止”的人員限于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分析競業禁止合同的效力,可以從立法目的進行分析。《勞動合同法》本身是一部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法律,對勞動者實行傾斜性保護,雖然競業禁止規定的出發點是保護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但是出于對勞動者合理限制的對價補償,勞動者可以通過經濟補償金的形式獲得補償,進而在約定期限內盡善良義務。
結合現有可查的經典競業禁止案例,我們同樣可以看出并歸納總結競業禁止案件的效力審查條款。一是競業限制協議對于不存在需要保護的商業秘密的競業限制協議不應認定其具有法律效力,目前多數地方法院持該種觀點。二是競業限制協議中必須明確約定給予勞動者的合理補償。三是競業限制約定的對象、范圍和期限必須合理。四是勞動合同中的競業限制條款效力審查不應同于商事行為中的競業限制條款審查。
從上述案例和審查條款中,除了競業禁止的概念、理論分析、效力之外,我們還可以發現的是各部門法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競業禁止在商法、勞動合同法中都可找到依據,競業禁止本身還可能涉及知識產權法。雖然競業禁止看似在諸多法律中都有適用,但其適用的條件等又有些許差別,在實踐過程中更是要注意區分其在不同法律中的適用,做到于法有據。
參考文獻:
[1]勞動關系的內涵及雇員和雇主身份之認定[J].謝增毅.比較法研究.2009(06)
[2]論離職競業禁止的限制[J].嚴芳.法制與社會.2008(31)
[3]美國商業秘密法中的競業禁止協議研究[J].祝磊.時代法學.2008(03)
[4]我國《勞動合同法》中的傾斜保護與利益平衡[J].董文軍.當代法學.2008(03)
[5]競業禁止協議法律規制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祝磊.山東社會科學.2008(01)
作者簡介:孫蔚,北京化工大學2014級法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