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樣,于東玖
(廣東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90)
本刊特稿
社會創新驅動的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設計研究
王 樣,于東玖
(廣東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90)
文章分析國內外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對社會創新理論展開研究,運用社會創新方法對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進行創新試驗。通過聚集想法于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框架,組建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工作坊實施實踐,整理歸納出針對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的促進性解決方案并通過案例驗證其可行性。
社會創新;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
根據《巴塞爾公約》制定的廢棄物定義,“廢棄物”指的是處置的或打算予以處置的或按照國家法律規定必須加以處置的物質或物品。其中,對廢棄物的“處置(disposal)”可分為 A、B 兩類。A 類處置是指那些不能達到資源回收、再生循環、再利用或改變使用用途的各種操作。B類處置是指那些能夠達到資源回收、再生循環、再利用或改變使用用途的各種操作[1]。工業廢棄物作為廢棄物的一種類型,包括制造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品、報廢品和副產品以及可以直接再使用的二手產品等。工業廢棄物因其價格低廉、存在普遍、具有中介性且可回收利用,被視作是再生資源中最具循環利用價值的物質資源。在社會創新模式的驅動下,通過對工業廢棄物進行升級利用,探索工業廢棄物潛在的利用途徑和社會價值。
(一)國外工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現狀
在過去的10多年時間里,環境領域、經濟領域以及管理領域陸續出現了一些關于發展廢物循環的呼吁和建議。美、日、德等發達國家政府為了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社會生態系統,并且保障其經濟發展擁有長期、穩定且足夠的資源支持,在靜脈產業(再生資源產業)領域掀起了一股創新浪潮。由此,對廢棄物資源進行各類處置操作的靜脈產業在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中逐步占據了重要地位,成為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
德國作為最早提出循環型社會的國家,在循環系統中采用了靜脈產業最具代表性的包裝物雙元回收系統(DSD,Duales System Deutschland)。該系統的操作流程為:企業將相關的包裝廢棄物委托給DSD公司,在接受委托后系統內部會對這些廢棄物進行分類,在能夠回收的包裝物上標記綠點,這個綠點表示該包裝物為可回收包裝物。在消費過程中,當消費者看到標有綠點的包裝物時會將其放入特定的分類垃圾箱,最后由企業統一回收。在企業運營中,DSD公司通過對產品標定“綠點”標志進行收費。在DSD系統的推動下,德國包裝廢棄物的使用周期大大延長,經過對包裝物的回收再利用,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大減少,社會資源也因此得到了充分的循環利用。

圖1 DSD循環系統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資源保護與回收法》(RCRA),開始對固體廢物管理、資源回收、資源保護等措施制訂法律規范,同時賦予聯邦環保局(EPA)權力督促廢物回收。在美國,包裝廢物通過路邊回收、零散回收和分散回收系統實現。路邊回收由居民將廢塑料、金屬、玻璃等分類置于路邊回收設施,經地方有關部門收集到分離中心,通過分類挑選、整理后輸送到相應的工廠再利用。零散回收與路邊回收的成本相當,由于不夠便利,通常只有少數人參與。分散回收則主要針對一些不能在路邊收集的聚合物以及其他材質的廢物進行收集。

圖2 美國工業廢棄物循環系統
(二)國內工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現狀

圖3 我國工業廢棄物循環模式
(一)社會創新的起源及概念
“創新”的概念由經濟大師熊彼特于20世紀初,從經濟學角度在“創新理論(Innovation Theory)”中提出。他認為創新實際上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是將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條件和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到生產體系中[4]。直到1973年,管理學家德魯克基于企業創新的內容,才首次提出了“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一詞[5],意為關涉企業內部的組織、程序等方面的變革[6]。進入21世紀后,加拿大學者司徒·康格從維護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進步的角度界定了社會創新,認為“社會創新就是創造新的程序、法律或組織,它改變著人們相互之間發生關系的方式”[7]。另一方面,楊氏基金會主任杰夫·摩根則從模式擴散的角度闡述了社會創新,他認為“社會創新是指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而進行的且大多將會在一些社會機構進行模式擴散的創造性行動和服務”[8]。
通過文獻整理發現,由于前人對社會創新研究所涉及的領域過于寬泛,導致從不同視角對社會創新進行定義將得到不同的內涵。因此,本文從設計學的角度,參考對社會創新具有多年研究和實踐經歷的設計師埃佐·曼奇尼所引用的觀點,對社會創新的概念進行界定[9]:社會創新是關于產品、服務和模式的新想法,它們能夠滿足社會需求,能創造出新的社會關系或合作模式,這些創新既有益于社會,又增進社會發生變革的行動力。
(二)社會創新的系統和結構
社會創新立足于本地,依托于寬帶、移動網絡和其他通信工具,通過分布式系統(Distributed system)對各種關系進行管理和運營[10]。與集中和封閉的垂直式系統不同,分布式系統強調溝通、合作和交往,采取開放式網絡將問題分送至每一個利益相關者,積極促進包括普通群眾、核心用戶、社會工作者、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在內的不同社會角色的參與。另外,處于這種直接、互聯、開放、持續的系統中,必將導致創新結構的重構。
傳統創新采用垂直式的創新結構。通常由某領域或某部門的精英群體引領,以英雄式的個人創新為主,追求技術和管理層面的突破從而實現經濟價值的提升。而社會創新與傳統創新不同,社會創新的作用點是“人”而非傳統創新的“物”。這意味著創新內容不再純粹受利益所驅動,而是由社會需求引導。因此,社會創新提倡摒棄傳統的垂直結構,通過組建一種既能滿足整個社會的宏觀價值,又能關注每一個群體的個別訴求的協作式組織(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形成新型的“倒三角”式的創新結構。這種新結構由自由且交互的協作式組織領導(自下而上),通過與其他相似組織進行資源交換(點對點),得到從來自于非營利機構、市民組織,或者公司的不同類型的支持。同時,國家及其政府機構對上述行為實施“治理(Governance)”,即進行公共管理、法律監督和政策規范(自上而下)。協作式組織的“自下而上”和“點對點”的活動與公共機構的“自上而下”的運行相互協調和補充,這不僅鼓勵底層群眾去實現草根創新從而增加創新“數量”,而且通過對社會需求廣度和深度的挖掘和探索,進而增強創新“質量”,從而促進包括醫療、社區服務、交通、農業,以及本地和國家發展等各種項目的進步。
丑丫頭,我剛開始是嫌棄你容顏丑陋,可生生世世的歷劫之后,我卻越來越欽佩你的率真、良善,這樣的姑娘怎么會丑?
(三)社會創新過程
社會創新的實現需要在協作式組織內進行一系列創新實踐。與科學發明的過程相似,社會創新的過程同樣需要不斷的提煉,逐步的完善,進而實現深化和優化。如圖4所示,將社會創新所特有的“S”型過程分別劃分在三大階段中,從最初產生合適的創意,形成原型再投放到創新實踐。社會創新既可以在開始階段挑選和運用市場現成的產品和服務組成一個簡陋的系統,也可以選擇“推陳出新”的方式,發展至成熟階段的促進性解決方案(Enabling Solutions)。

圖4 社會創新系統和結構
1.聚集想法:通過定量統計、深度訪談、民間交流或社會報告發現社會存在的一些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經過集思廣益,模擬出一套為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創新原型。
2.實踐試驗:在創新原型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想法并確定實踐方式,以不同的方式(有合作,也有沖突)在不同時間(線上或線下)進行互動,通過具體的活動驗證創新的可行性。
3.傳播擴散:經過實踐驗證創新方式可行后,歸納并篩選出一套促進性解決方案,并以有機成長、復制、實施和加盟的方式來分享給其他機構和組織(包括政府和企業),實現創新價值的最大化。

圖5 社會創新過程
(一)聚集想法——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框架
升級利用(Upcycling)作為循環利用(Recyeling)的升級模式,是一種不對廢棄物的原材料進行任何再處理(打碎、分解、重構),而是選擇一些新的方式來改造和利用它們(重塑),以讓其發揮新的功能的創新方式。在升級利用的過程中,很少或幾乎沒有材料會被廢棄,每個部件將發揮它潛在的用途。并且與制造新品相比,可節能60%,節材70%,降低80%以上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
為實現社會朝著低碳且永續的方向發展,本文構思一種由協作式組織聯合政府機構和社會企業共同合作的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框架。其中,以“社會機構”的形式構建的協作式組織,作為一種社會對話(Social Conversation),要求每個參與者以自愿為原則,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下積極地投身于實現非營利性的共同愿景。政府通過間接參與以及監管督促的方式,促進部分社會問題合理且高效的解決,達到不以過度的環境和資源為代價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的目標[11]。合作三方在創新框架內以“倒三角”的創新結構實現互補。協作式組織作為決策和執行中心處于頂層,社會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為其回收和提供廢棄物,并借鑒協作式組織得出的創新策略,政府機構作為監督和統籌的底端為協作式組織提供足夠的社會活動空間和政策扶持。

圖6 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框架
(二)實踐試驗——基于低碳設計的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工作坊
在國家教育部的支持下,由廣州低碳產業協會、廣州萬綠達集團有限公司、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及DESIS-CHINA等四家機構聯合啟動的“基于低碳設計的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項目于2012年開始分別在廣州、長沙、上海、無錫等地以工作坊的形式舉行。包括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江南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央圣馬丁、布魯內爾、諾丁漢特倫特等眾多國內外高校多次參與了此項目的活動。
根據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框架組建的協作式組織,2015年高校合作——基于低碳設計的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工作坊(下面簡稱“工作坊”),由廣州低碳產業協會和廣東工業大學主持,工作坊成員由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可持續設計創新團隊(師生9人)、四川美術學院(師生4人)以及來自英、美、法、中四個國家的成員組成。本次社會創新實踐通過工作坊的形式,以萬綠達集團有限公司提供的工業廢棄原材料制作出包括辦公臺、座椅、照明燈具、留言板、裝飾品等各類工作室產品。具體的實踐主題共分為“做了什么,營造工作空 間 ”,“ 空 間 格調”,“ 怎 么做?”,“為什么要做?”和“項目后感悟感言”等5個部分。在產品設計與制作過程中,主要以人力手段對廢舊材料進行再加工,合力創造出一個別具一格的創意生活空間。最終,導師與成員們共同呈現出的不僅是成型的、可視的產品,蘊藏在實踐試驗過程中的,更多的是關于社會創新的知識、方法、思維和操作的交流與探索,這部分針對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的促進性解決方案是比產品本身更加寶貴的財富。

圖7 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工作坊架構

圖8 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工作坊場景
(三)傳播擴散——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的促進性解決方案
經過工作坊的設計實踐,我們可以總結歸納出一套完整的促進性解決方案,以此得到可成長、復制和實施的設計方法。其中,關于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的設計方法包括:模塊化、減量化、可靠性、低影響、優化工藝、優化末期。
(1)模塊化要求在設計此類產品時,應考慮產品各模塊以標準的尺寸實現拆解和組裝。一方面便于對產品制造和管理,另一方面便于產品進行更換、升級、維修和清理。
(2)減量化要求在設計此類產品時,應考慮減少能源和資源的使用。產品外觀和結構應簡約和直觀,避免因裝飾產品而浪費材料。除減少耗材外,還需降低能源消耗,在制作時應選擇清潔、可再生的能源或以人力代替。
(3)可靠性要求產品結構合理、穩固,產品功能符合人體工學,產品外觀禁止出現尖銳形狀和怪異尺寸。
(4)低影響要求設計此類產品時,應選擇自然、可再生、對人體危害低的材料,保證使用較低的能量實現回收利用,從而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
(5)優化工藝要求設計產品時,有安全和清潔的工作場所,使用更多替代技術以較少的步驟完成生產,并在生產過程中以清潔、低耗的能源達到更少浪費的標準。
(6)優化末期要求設計產品時,要求考慮產品本地化(非正式)的收集和回收系統,保證產品在報廢后以低輸出、低耗費的方式進行自由的回收再利用。

圖9 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方法
根據上文所總結歸納的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設計方法,本文選取了工作坊中一件未完成的產品,運用其中的設計方法來進行改進、深入及完善,最終制作出一套基于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方法的拼接式創意家具。
如圖10所示,這套創意家具以單人凳為原型,延展出多人凳和茶幾共三件產品。根據模塊化原則,家具采用標準部件,采用榫卯連接,可自行拆分和組裝,方便清理和更換。根據減量化原則,家具造型沒有多余裝飾以保證少量耗材,制作工藝簡單以人力制作和低耗能的切割和鉆孔為主。根據可靠性原則,家具依照人體尺寸和生活習性設計,特別注重連接處的穩定性,通過麻繩串聯避免產品結構零散,并形成整體。根據低影響原則,以簡單工藝收集可再生的廢木料、廢麻繩和廢竹藤,在保證清潔性和無害性的前提下經過再制造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根據優化工藝原則,使用較少工序和較少耗資制成產品,家具無需金屬部件和化學膠劑,主要以榫卯搭造和編織組裝制作。根據優化末期原則,雖然使用材料均為回收廢棄物,但廢木料、廢麻繩和廢竹藤等材料在使用周期結束后,因其便于分解重組的材料特性,可直接進行再次回收利用。

圖10 工業廢棄物創意家具
我國要實現“創新性國家”和“循環型社會”的建設目標,必須重新審視“創新”的概念,以更為先進的社會創新模式作為社會發展路徑。本文基于社會創新理念,針對工業廢棄物的升級利用,通過聚集創新想法、試驗創新實踐和擴散創新方法,提出關于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的促進性解決方案。根據方案中的模塊化、減量化、可靠性、低影響、優化工藝和優化末期等設計方法,優化出一套拼接式的創意家具。通過工作坊和設計實例探尋社會創新與設計的協同形式,以低碳和永續為目標,促進我國創新理論和升級利用的發展,為我國實現產業升級及轉型提供路徑參考。
[1]盧偉.廢棄物循環利用系統物質代謝分析模型及其應用[D].清華大學,2010.
[2]高大鋼,2013.完善廢棄物成本管理推進我國環境會計發展[J].生產力研究(5):176-179.
[3]韓業斌,2014.我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研究[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7):56-58.
[4]Joseph A.Schumpeter.經濟發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M].何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5]彼得·德魯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M].蔡文燕,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6]孫啟貴,徐飛,2008.社會創新的內涵、意義與過程[J].國外社會科學(3):90-97.
[7]康格司,2000.社會創新[J].新華文摘(11).
[8]杰夫·摩根,Nick Wilkie,Simon Tucker,等,2006.社會硅谷:社會創新的發生與發展[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5):1-12.
[9]埃佐·曼奇尼.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社會創新設計導論[M].鐘芳,馬謹,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10]Robin Murray.Dangers and Opportunity:Crisis and the New Social Economy.NESTA provocation,September 2009,http://nesta.org.uk/publications/reports/.
[11]鞏淼森,2010.幸福觀、生活方式和社會創新:走向可持續社會的設計戰略[J].裝飾(3):123-124.
(責任編輯:C 校對:T)
F403.6
A
1004-2768(2017)05-0001-05
2017-02-28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基于D4S理論竹子材料的工業設計應用研究”(13YJAZH121);2013年度廣東工業大學博士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竹子型材化的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應用研究”(405130038);2015年度廣東省應用型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消防應急救援車輛關鍵技術與產業化”(2015B090923001)
王樣(1991-),男,廣東惠州人,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創新、工業廢棄物升級利用;于東玖(1972-),男,安徽蕭縣人,設計學博士,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可持續設計(人竹共生、創新方法、社會創新、老齡產品系統與服務)。于東玖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