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辰,黃付平,李澤鵬,莫雅圓,覃岳隆
(1.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2.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廣西 南寧 530022)
廣西生態工業園區發展對策研究
郭 辰1,黃付平1,李澤鵬2,莫雅圓2,覃岳隆1
(1.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2.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廣西 南寧 530022)
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我國從20世紀初就開始了工業園區生態化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實踐,在國家層面開展了生態工業示范園區試點建設,印發了《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和實施意見,引導各類工業園區向生態化方向發展。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工業園區資源、環境、經濟之間的矛盾,減少了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文章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對廣西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發展與建設進行討論,以期今后對廣西生態化發展之路提供借鑒。
廣西;工業發展;生態
20世紀70年代,丹麥卡倫堡(Kalunborg)工業園區的建立,標志著世界工業園區開始往生態化的方向發展[1],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后,隨著生態工業園區概念的提出和清潔生產、綠色工業等思想的產生,全球出現了許多包含物質交換與廢物循環的共生體項目和計劃,并先后命名為生態工業園,至此,工業園區生態化開始成為世界工業園區發展領域的新主題和新趨勢。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工業園區生態化的興起,美國、歐洲以及亞洲各國也陸續開始生態工業園區發展與建設實踐,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2]。2007年4月,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的通知》(環發〔2007〕51號),建立了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的新機制,這意味著我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進入全面試點階段。
2015年6月南寧、梧州、賀州、河池等四大新建的生態產業園先后開工建設;2016年6月,自治區財政廳、環保廳擬重點推進廣西東盟-經濟開發區、柳州市柳東新區、賀州華潤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賀州粵桂縣域經濟產業合作示范區(信都)、防城港大西南臨港工業區等原有工業園區建設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為廣西創建生態工業園區樹立典范[3]。
“工業園區”是一些工業企業組成的集合體,是工業化國家中作為一種促進、規劃和管理工業發展的手段。生態工業園區與傳統工業園區有所不同,傳統工業園區發展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主要特征,而生態工業園區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重,更注重物質的生命周期全過程循環,生態工業與傳統工業的比較詳情如表1所示[4]。

表1 生態工業與傳統工業的比較
從地市分布看,目前廣西32個國家級、自治區級工業園區中,南寧市7個,北海市4個,柳州市、桂林市、欽州市和玉林市各3個,崇左市、梧州市各2個,貴港市、河池市、百色市、賀州市、防城港市各1個。2015年廣西國家級、自治區級工業園區地市分布圖如圖1所示。

圖1 2015年廣西國家級、自治區級工業園區地市分布圖
從區位分布看,目前廣西32個國家級、自治區級工業園區中,桂東地區7個,桂南地區17個,桂西地區2個,桂北地區3個,桂中地區3個(見圖2)。北部灣經濟區所轄4市設立工業園區15個,占全區國家級、自治區級工業園區總數的46.9%。2015年廣西國家級、自治區級工業園區區位分布圖如圖2所示。

圖2 2015年廣西國家級、自治區級工業園區區位分布圖
從工業園區形態看,目前廣西32個國家級、自治區級工業園區中,工業園區12個,經濟開發區9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4個,邊境經濟合作區2個,保稅(港)區2個,其他形式工業園區3個。2015年廣西國家級、自治區級工業園區形態圖如圖3所示。

圖3 2015年廣西國家級、自治區級工業園區形態圖
截止到2015年12月,廣西工業園區入園企業共計25 589家,其中工業企業9745家;外商投資企業454家。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96萬億元,同比增長12.96%,占全區工業總產值84.3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0萬億元,同比增長14.69%,高于全區5.22個百分點,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9.96%。實現工業增加值5 283.89億元,同比增長10.14%,占全區工業增加值83.3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 818.17億元,同比增長10.69%,高于全區2.79個百分點,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9.03%。實現稅收765.07億元,同比增長19.26%。年產值超百億元園區52個,比上年增加5個,超500億元園區9個,超千億元園區2個。2010—2015年廣西工業園區經濟情況見表2[5],2015年廣西116個工業園區經濟體量劃分圖如圖4所示。

表2 2010—2015年廣西工業園區經濟情況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廣西生態工業園區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社會、環境效益日益顯現,對當地的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廣西生態工業園區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需要各方關注,協同解決。經梳理,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圖4 2015年廣西116個工業園區經濟體量劃分圖
(一)園區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
隨著廣西經濟的發展,入園企業數量的日益增加,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產品的種類及規模不斷增加以及交通、物流等配套基礎設施負荷壓力不斷增大,廣西工業園區內現有配套基礎設施仍然相對滯后,特別是水、氣、電、通訊、交通、雨污管網的建設,同時包括廢水、固廢和廢氣的“三廢”處理處置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導致園區各項功能不夠完善,承載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影響廣西園區的生態化發展進程。
(二)園區生態產業鏈條構建有待完善
目前,在廣西園區內企業的聚集不是依托產業之間的關聯而集聚發展,企業之間相互配套、相互支援和相互促進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網絡尚未形成。園區內的企業之間產業關聯度不大,中小企業在某些產業環節上為大企業提供專業化配套的也少,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咨詢服務相當缺乏。某些產業和生態基礎設施缺失,產業延伸不足且鏈接不充分,仍處于簡單的企業內部資源循環利用與上下游產業延伸發展階段,缺乏以廢物循環利用、產業生態鏈接為核心的關鍵共性技術支撐,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嚴重。
(三)園區企業層面的生態化改造水平有待提高
企業層次的生態化改造主要從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著眼,推行清潔生產,通過產品結構調整、技術裝備更新和污染控制的實行等方面來實現企業層面的生態化改造。目前,廣西工業園區清潔生產實施力度仍不夠,清潔生產審核推進缺乏系統性和組織性,工業園區內實行清潔生產的企業較少,企業積極性有待提高[6]。
(四)園區體制機制不完善,頂層設計有待健全
當前,廣西工業園區體制機制不完善,直接制約著園區發展。主要體現在:一是園區投融資機制不適應園區發展需要,園區融資困難;二是園區財稅體制不適應園區開發建設需要,影響到項目建設推進[7];三是園區管理委員會管理權限受限,項目審批環節過多、時限過長、效率不夠高;四是園區管委會對企業的監管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五)園區經濟發展不均衡,經濟下行帶來困繞
我國經濟目前進入新常態,低成本優勢逐步減弱,結構性矛盾突出,潛在風險不斷累積,對基礎相對薄弱的園區一方面需要加快招商和發展步伐,趕超同類型園區,另一方面又面臨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陣痛,園區的發展承受雙重壓力。廣西工業園區結構具有典型的高能耗特征,冶金、有色金屬、電力、石化、建材、制糖、造紙七大重點耗能行業年用能量占工業用能的95%以上。
(六)同質發展和無序競爭影響產業集聚
產業集聚有較強的自發性,它的提升主要是由市場來推動,但政府對產業集聚的鼓勵和支持也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廣西部分工業園區之間產業趨同[8],定位模糊。
(一)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優化交通物流系統,對園區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或改造實行低碳化、智能化。以增加碳匯(溫室氣體吸收),減少碳源(溫室氣體排放)為標準,科學布局園區設施,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淘汰小鍋爐等低效供能設施,推廣集中供熱和熱電冷三聯供設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鼓勵在建筑、交通設施中安裝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設施,提高園區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二)打造穩定的園區生態產業鏈
根據廣西工業園區的產業布局特點,加快把“工業鏈”發展成為“生態鏈”的步伐。重點分析以園區內“關鍵種企業”為核心的主導產業鏈,以其副產品和廢物為突破點,有針對性引入補鏈企業,把主導產業鏈產生的副產品和廢物作為補鏈企業的原材料,延伸主導產業鏈,構建生態產業鏈。通過發展關鍵補鏈項目和創建資源回收型企業來豐富工業系統的多樣性,以增強工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高區域產業整體競爭性[9]。
(三)擴大園區產業鏈橫向共生、縱向耦合關聯
生態產業鏈設計要本著促進企業內部或企業間形成橫向共生、縱向耦合的原則[10],利用不同企業之間的共生與耦合以及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來實現資源、物質、能量的多級鏈條式利用共享以及整個園區的高效產出與可持續發展。注重工業園區分解者和再生者的地位,應在規劃設計中體現如下幾點:鼓勵各企業從產品、企業合作、區域協調等多層次上進行物質、信息、能量的交換,強化對園區生態系統的人工調控,為園區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形成網狀運動創造必要的條件。
(四)加強對工業園區的政策引導
加強產業政策的引導,生態經濟鼓勵類指導目錄的生態產業園區建設項目,享受相關體制機制創新優惠政策;加強財政政策的支撐,探索改革財政扶持生態產業園區發展的專項資金使用方式。鼓勵生態經濟龍頭骨干企業發起設立生態經濟投資基金,各級政府以出資參股等方式進行引導。支持設立服務生態產業園區的專業小額貸款公司,引導其以較優惠的利率為園區內的中小微生態經濟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探索制定投融資政策,鼓勵依法設立政府性生態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各類資金參與搭建涉及投資擔保、風險投資、產業發展、土地儲備等專業化的投融資平臺,推進污染治理設施、排污權抵押貸款和融資服務,多渠道拓展園區、企業直接融資途徑[11]。
(五)建立專業人才引進機制
建立以政府資助為推動、企業為主體、社會贊助為補充的多元化人才開發投入機制,逐步增加園區對人才引進的投入。建立生態工業園區人才資源開發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高層次人才引進、杰出人才獎勵及重大人才開發工程的實施。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特色專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資源,聯合培養人才。充分發揮各級人才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和主渠道作用,大力推進人事代理,發展人才素質測評、擇業指導、職業培訓、職業生涯設計等新型人才中介服務,推進人才資源市場配置的進程。
(六)加快生態環保產業平臺建設
充分發揮廣東、廣西兩省區政策疊加優勢,利用好中國與東盟經濟技術交流橋頭堡的區位優勢,探索建立廣西生態產業創新中心、股權交易中心、環境交易所等載體,以服務我國環保技術與產業國際合作為導向,在環保技術咨詢和服務、環境信息共享、環境技術研發和交流、人員培訓和技術協作網絡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實施生態經濟示范工程,以政策和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整合資金、政策和資源,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形成政府引導、企業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形成“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全面推進”發展格局,打造西江流域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平臺。
廣西工業園區相比其他東部發達省份的工業園區體量較小,管理薄弱,但是通過堅持發展生態經濟,推動工業園區綠色循環生態化發展,加之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得到了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同時廣西的區位、政策、資金等優勢為實現廣西生態工業園區發展創造了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條件。本文歸納總結了廣西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發展基礎和特點,分析了園區發展存在的幾個問題,提出了園區的發展對策,以期為今后廣西生態工業園區的生態化發展理清思路。
[1]吳志軍.我國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研究[J].當代財經,2007,11(276):66-72.
[2]熊艷.生態工業園發展研究綜述[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1):63-67.
[3]田金平,劉巍,李星,等.中國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7):60-66.
[4]元開井,魯慧慧.產業生態化視角下工業園區建設芻議——以廣西為例[J].時代金融,2013,9(528):99-102.
[5]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0-2015.
[6]莊品珽,2013.貴州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的對策建議[J].當代經濟(14):78-79. [7]石磊,王震.中國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2000-2010年)[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4):60-66.
[8]康定華,2009.生態工業園的現狀與發展對策探究[J].生產力研究(13):121-123.
[9]韓玉堂.生態工業園中的生態產業鏈系統構建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70-71.
[10]劉璐,2015.基于生態文明的中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研究[J].當代經濟(1):24-26.
[11]朱麗.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指標體系及穩定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1:134-135.
(責任編輯:C 校對:R)
F127.67
A
1004-2768(2017)05-0085-04
2017-02-07
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與信息化委員會2015年規劃類前期研究及非規劃類項目(GXZC2015-J3-0373-JDZB)
郭辰(1981-),男,福建南安人,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工程師,研究方向:環保產業規劃、環境監測以及環境管理;黃付平(1963-),男,廣西橫縣人,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環保產業規劃以及環境管理;李澤鵬(1991-),男,廣西容縣人,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環保產業規劃;莫雅圓(1991-),女,廣西桂林人,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水污染防治工作;覃岳隆(1990-),男,廣西岑溪人,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環境工程治理、環保產業規劃、以及環境監測等。黃付平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