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都珠蚶、三都大黃魚、六都草莓……大家有沒發現,這些寧德特產都產自地名帶“都”的地方。這個“都”,不是都城的意思,而是古時候比“村”大一級的行政區域。
? 二都珠蚶
現在的寧德市蕉城區,古時共有25個“都”,你知道的有幾個呢?
明朝時期的寧德縣,劃分為3個鄉,下轄7個“里”,而在這7個“里”下,又設了25個“都”,并各自統轄若干個村;清代沿之。建縣時,寧德境域較大,包括現在的蕉城區、政和縣、周寧縣及壽寧縣的部分地區。后來經過多次的區劃調整,寧德縣境域逐漸縮小,政和、壽寧、周寧脫離寧德縣管轄,十四都至十九都劃歸周寧縣管轄。
隨著歷史的推移、區劃的調整,大部分“都”的地名沒有繼續被沿用,只有二都、三都、六都、七都、八都、九都這6個地名至今未變。
蕉城海藏鮮,山蘊珍,物產豐饒。
除了肉嫩味美的二都珠蚶、三都澳官井洋的大黃魚,增坂(四都)蟶、藍田(五都)蛤和熨斗(五都)鱘,都是讓人垂涎三尺的海鮮。山珍也不只有六都的優質草莓,還有七都的臍橙、八都的晚熟龍眼和溪池軟柿。而蕉城(一都)馬記竹枕、霍童(十二都)仁記剪刀、虎貝(二十一都)黃家蒸籠等名產,無不聲名遠播。
這里依山傍海,山巍海闊,勝跡良多。
? 寧德支提山華嚴寺
三都澳水深港闊,群山屏蔽,萬噸輪船可往來其間,早在清光緒年間,就已開埠設立福海關,是福建最早的海關之一。一都所在地蕉城的南漈山、碧山,四都所在地金涵畬族鄉上金貝村,五都所在地漳灣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美景、古跡、傳統技藝數不勝數。
霍童鎮域內含十二都、十三都以及十一都、十九都的部分村。它被評為“2013年中國最具影響力名鎮”,境內有早在唐天寶六年(747年)就被冊封為中國名勝“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支提山,有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俗雜技“霍童線獅”,有2008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霍童鐵枝”,還有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風格的民居街區等。
? 霍童線獅
蕉城不僅地靈,更有人杰。南宋紹熙元年的狀元余復是一都人,明代名臣林聰是七都峬源人,第一個把世界語引入中國的近代鹽政專家林振翰,也是一都人。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33歲的時候在寧德縣任縣主簿一職,這是他仕途的起點。
南宋慶元年間,理學大家朱熹到了虎貝鄉石堂村(二十都),感嘆道:“后數十年,此中大儒誕生,讀書幾盡。”說完,他在正在修建的廊橋橫梁上,題了一句“紫陽詩讖石堂名彰千古”。
? 朱熹在寧德虎貝鄉石堂村提詩
數十年后,此地果然出了一位叫陳普的理學家。他是朱熹的三傳弟子,小時候就才華出眾,見了朱熹留下的題字,當即揮筆續了下聯:“玄帝位尊金闕壽永萬年。”兩人的墨跡至今猶存,瞻仰者眾多。
此外,慶元五年時,70歲高齡的朱熹還到過九都的龜山寺講學月余。
明嘉靖年間,倭寇攻陷寧德,戚繼光領命帶兵進攻漳灣橫嶼(五都)。橫嶼四面水路險隘不易通行,經過研究,戚繼光決定用“負草填泥”的方法,在退潮時涉渡泥灘。他命將士們每人背負一捆草,隨進隨填,每前進一百步,就停下休息一陣。成了泥人的戚家軍,最后成功登島,大破倭寇。
“寧德”與“蕉城”地名的由來
寧德轄區最早名叫“感德場”,是唐開成年間(836—840年)長溪縣的寧川和古田縣的東北地劃出而設置的。五代后唐長興四年(933年),閩王王延鈞即閩國皇帝位,立國號大閩,以福州為長樂府,升感德場為寧德縣。相傳“寧德”兩字,就是王延鈞取寧川的“寧”和感德的“德”字組成的。
16世紀中期,閩東諸縣屢遭匪寇毀城。戚繼光平定橫嶼倭寇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寧德知縣林時芳“召良工,采巨石”,重建縣城。因它位于海濱,又由“純石”筑成,所以稱“焦(礁)城”,含有“固若礁石”之意。清道光年間,任寧德、臺灣教諭的劉家謀認為“焦城”一詞不美,說此地“形似芭蕉葉”,便為它改了個雅稱“蕉城”。
現在的“蕉城區”,已不是原先的縣城,而是原縣級寧德市的整個行政區域。
【推薦】老字號的“老”還值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