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和農|福建省慈善總會副會長、秘書長
許和農專訪
傾聽福建慈善之聲(上)
在福建這片閩越大地上,出過很多人物,作家、翻譯家、藝術家、商賈大家,而有種人為社會慈悲計,卻不如前者名聲昭著,他們往往是自發義務性投入慈善組織,不為名不為利默默耕耘著為社會良善進程添磚加瓦。他們,俗稱慈善工作者,許和農就是他們中的一位。就著9月1日即將頒布的我國首部《慈善法》因由,我們采訪了許和農秘書長,聽他為我們講解福建的慈善事業。
慈善遍地開花 惠澤八閩大地
先來看一組數據:
2015年
全省共募集善款161895.33萬元
全省共支出善款163497.71萬元
省總會項目支出32282.72萬元
各市、縣項目支出131214.99萬元
全省共實施慈善項目2200余項,直接惠及260萬余人
全省共有基金會170多個
全省100多個縣中只有一個縣沒成立慈善組織
其他如南普陀寺等民間慈善機構就更是數不勝數
我省自近代始,慈善風氣頗濃,出了很多慈善家,每年都會得到國家慈善總會表揚。慈善組織機構隊伍建設日趨完善,每年慈善款項收支投放清晰可查,這些在全省移風易俗方面還是有積極影響。汶川地震時,福建在全國各省中募得慈善捐款最多。
省內慈善募捐存在較突出的兩個問題,企業家定點捐贈的地域性和大量善款被要求投入助學領域的局限性。為了優化社會慈善資源的再分配,照顧到被忽略的助老領域,許和農說:“省慈善總會目前著重在農村助老薄弱環節上加大投入,更加關愛孤寡殘、低保、五保戶老人生活。
基于這些數據,許和農說:“我省在‘助老、助困、助學、助孤、助殘、助醫’六助內容上開展得很好,其中尤以五大針對性特色項目惠及最廣。”在助學方面,每年投入200萬資助五所大學貧困學生共500人;一年捐助400多名孤兒高中生完成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后的高中三年學業教育。助殘方面,與中國慈善總會、聯合國慈善組織等達成共識,對先天性唇腭裂、先天性心臟病等稀有病種救助。
其中,許和農著重強調了慈善健康快車進鄉村和農村慈善福利院項目。慈善健康快車進鄉村是專門針對農村65歲以上貧困老人,慈善總會與省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合作,將體檢車開進鄉鎮,進行免費體檢、免費咨詢、發放免費藥物。省級專業醫療隊伍下鄉診療還能拓寬鄉鎮醫生視野,并為醫療研究提供第一手樣本,幫助分析福建老年病的研究,利于農村分癥治療。一個慈善舉動實現社會各方資源聯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還能反哺醫療研究,可謂一舉多得。
而農村慈善幸福院項目則是針對農村五保戶、低保戶入住照料,以及周邊老人日間照料。倡導離家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兩年建立61所幸福院,重點在省級23個貧困縣,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此外,危重病人藥品救助項目是慈善總會協助中華慈善總會做的一個長期慈善工程,目前省慈善總會一年藥品救助支出將近3億。許和農無不感慨的說:“2002年開始至今已有14年,第一個接受救助的危重病人現在還活著。更令人感動的是其中一個受救助8年的病人將自己省吃儉用8萬元款項回過頭回贈給慈善總會。”這不就是一種烏鴉反哺的回饋社會行為嗎,一種愛心的再傳遞。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