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姜昊,劉學磊,劉 柱,楊瑞哲,陳星宇,龔德鴻
(貴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半自動給料生物質回風爐設計*
李姜昊,劉學磊,劉 柱,楊瑞哲,陳星宇,龔德鴻
(貴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基于目前民用生物質爐灶燃燒效率低、污染嚴重、加料不便等諸多問題,設計了具有分層燃燒、分級送風、煙氣再循環和半自動給料等特點的生物質回風爐。生物質回風爐在提高燃燒效率的同時,有效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使民用生物質爐灶做到了半自動化定量給料,實現了不間斷、穩定燃燒。這個設計在推行民用生物質爐灶,提高我國生物質清潔能源的利用率、開發率,代替散煤燃燒等治理環境污染,推動能源發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生物質回風爐;半自動給料;分層燃燒;分級配風
隨著世界能源消費量的增加,世界能源需求壓力十分大,能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并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它嚴重影響著社會的發展[1]。生物質能源占據世界一次能源消耗量的25%,是在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氣之后排名第四的能源[2]。生物質能源在儲量、運輸、清潔方面相對于化石能源有著巨大的優勢,并且是可再生能源中唯一可以運輸與儲存的能源[3]。對此,各國都高度重視生物質能源,紛紛出臺了許多與生物質能源相關的政策[4]。
農村的“退耕還林”已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購買回風爐發放給農戶,以實現農村山林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目前,對于市面上的回風爐,在其實際應用過程中,在節能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實際的效果,但是,在燃燒污染物控制方面未進行專項設計,且部分回風爐以燒煤為主,存在著燃燒低效性、高污染、加煤不便等諸多缺點。同時,傳統回風爐采用上方加燃料的方式,使用時很容易造成煙灰的二次揚塵,對使用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新的危害。在國家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今天,以燃煤為主的小型爐要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燃用秸稈、柴火等生物質燃料的新型生物質爐灶必將是一種發展趨勢。
此次設計的設備為半自動給料生物質回風爐,它選用圓形爐膛,使燃料燃燒產生的火焰在爐膛水平面均勻燃燒。針對生物質燃料層過厚、燃燒效率不高的問題,半自動生物質回風爐采取了分層燃燒的方式;針對通風條件不好、污染物處理問題,半自動生物質回風爐選用分級送風的方式;針對換熱面積小、高溫煙氣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問題,半自動生物質回風爐采用煙氣再循環裝置,實現煙氣余熱利用;針對人工加料方式的不便及其所造成的污染,半自動生物質回風爐使用半自動給料裝置,實現給料的機械化和定量化。半自動生物質回風爐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半自動給料生物質回風爐結構示意圖
2.1 爐芯
由于民用生物質回風爐不具備強制送風能力,爐膛燃燒氧量的提供多以自然送風為主,所以,在設計爐芯時,必須考慮爐芯內的通風效果。本設計仿照雙曲型冷卻水塔,設計為外部呈圓柱形、內部為梯形、上小下大的圓臺空間結構。水平層面的圓形空間使燃料可以均勻分布,這樣有利于燃料穩定燃燒,形成穩定的燃燒中心和著火層。豎直方向的上小下大設計使爐芯內部在燃燒時具有自然拔風效果,促進空氣流通,為生物質成型燃料的燃燒提供充足的氧量。在中部開二次風孔,為二次送風系統作準備。爐心具體結構如圖2所示,爐芯總高45 cm,外徑20 cm,上部內徑12 cm,下部內徑16 cm,通風環位于爐芯中部,內徑14 cm,共12個開孔,每3個一組,沿圓環平均分布。

圖2 爐芯和二次送風開孔截面圖
2.2 雙層爐排與燃燒網
本設計借鑒生物質工業鍋爐中分層燃燒的概念,采用雙層爐排的設計,將爐芯內大量的生物質成型燃料分離為上下兩層,上層的網孔大,下層的網孔小。在給料時,較大的燃料卡在上層燃燒網中,較小的燃料落入下層燃燒網中,并且在上層燃燒網中心處開孔。這種設計的優勢是:①在點燃燃料時,可使引燃物穿過上層燃燒網點燃下層燃燒網的燃料;②確保爐芯內的通風條件;③使下層燃燒網中心部分落入較多的燃料,促使燃燒中心的形成,確保燃燒的穩定性。
上下層的燃燒網由4根細柱連接,緊貼爐芯內壁,上層燃燒網比較小,下層燃燒網比較大,形狀符合爐芯內部情況,具體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上下層燃燒網及其連接情況
在爐灶實際運行的過程中,這種分層燃燒的設計非常適合生物質燃料,促使燃料完全燃燒,有效提高熱效率,提升爐膛溫度,有助于減少CO、NOX、SOX等污染物的排放[5]。
2.3 分級送風與煙氣再循環
在爐膛的基礎上增加二次送風和煙氣再循環系統,爐芯外側分為8個區域,4個為二次風管道,4個為煙氣再循環管道,相互交錯豎直排列,由煙氣加熱二次風。本設計借鑒成熟的分級配風設計,在回風爐灶上加裝二次送風系統。二次風作為助燃風,相對于一次風提供少量空氣,使揮發、分析出的大量CO等可燃氣體在爐芯中上部與氧氣充分接觸,燃燒放熱,減少氣體不完全燃燒損失。同時,空氣分級燃燒可以減少NOX的排放量。
在第一階段,爐灶內只通入80%左右的理論空氣量,使過量空氣系數α<1.在富燃料燃燒區,有效抑制了燃燒區內的燃燒速度,控制了其溫度,從而減少了揮發分燃燒生成的熱力型NOX。此外,燃燒所生成的CO、NO的還原反應以及燃料中的N分解為中間產物相互作用,或者與NO的還原反應,都抑制了燃料型NOX的生成。
排煙熱損失是生物質民用爐灶、工業鍋爐、電站鍋爐等主要熱損失之一,在民用爐灶中,由于結構簡單,受熱面比較小,煙氣攜帶大量熱量從煙囪中排出,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費。同時,由于生物質成型燃料的特性,揮發分占比多,造成大量可燃氣體的產生,而焦炭中也有少部分固定碳被氣流所吹動,懸浮在爐芯內,進而與可燃氣體一同帶出煙囪外,這就造成了大量的氣體不完全燃燒損失與固體不完全燃燒損失。
為此,設計出煙氣再循環系統。對于爐芯外側的8個豎直擋板區域,其中4個為煙氣再循環煙道,與另外4個二次送風管道交錯布置,在煙囪出口不完全開放,產生的壓力使少部分煙氣不直接排出煙囪外,轉而進入了再循環煙道中。其工作流程如圖4所示。

圖4 煙氣再循環系統工作流程
2.4 半自動給料裝置
該設計為帶有儲料箱的半自動給料裝置,通過定量的機械化給料,優化了頻繁加料帶來的不便,使生物質爐灶更易推廣。半自動給料裝置由2部分組成,上半部分為儲料箱,儲料箱底部向中間傾斜,有利于燃料自動落入下半部分送料裝置的給料車中。此時,送料管道為封閉狀態,煙氣不會泄漏。給料時,推動手柄,給料車進入給料管道,切斷刀切斷儲料箱的燃料,同時,擋板阻斷燃料繼續下泄。由于底部擋板沒有阻力會自動打開,定量燃料自動進入爐膛燃燒。給料

圖5 半自動給料裝置
完成后,拉回手柄,底部擋板自動閉合,擋板撤出,燃料自動填滿給料車,半自動給料裝置恢復未給料狀態。受電弓不再繼續上升。高度位置傳感器也安裝于機箱內,不隨掛鉤上下移動,有利于保護傳感器,保證其能夠長期可靠使用。同時,設置“硬件校準”進行補償,標定補償測力系統長期使用后的微量漂移,保證系統的測力精度。
本文簡要闡述了架修后受電弓的測試要求,從理論實現的角度設計了一套滿足受電弓測試要求的試驗平臺。試驗平臺能夠有效完成測試升降弓時間、升降弓靜態壓力的檢測、保壓試驗和最低位置保持力等測試項目。該試驗臺的設計精度、性能滿足受電弓的使用要求,極大地縮短了測試工序的時間,提高了測試效率,適用于受電弓架修后的性能測試。
[1]張有松.韶山4型電力機車[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8.
[2]喬寶蓮.電力機車電器[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
[3]陶時澍.電氣測量[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4]劉傳璽.自動檢測技術[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5]鐵道科學研究院機車車輛研究所,株洲南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南車集團株洲九方電器設備有限公司,等.GB/T 21561機車車輛受電弓特性和試驗[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6]莫堅.電力機車受電弓試驗裝置的設計[J].廣西輕工業,2011(4):113-115.
[7]孫志才.鐵道車輛檢修技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3.其結構如圖5所示。
〔編輯:白潔〕
目前,我國的生物質能源利用處于起步晚、發展慢的狀態,民用生物質爐灶的發展和規范更是處于空白期,市面上很多的專利和研究也大多是私人研發的,且大部分為燃煤民用爐灶。在現有的政策中,散煤燃燒要被逐步取代,作為替代品的生物質爐灶必然快速登上歷史舞臺,生物質能的利用也會被國家相關部門和民眾所重視。本文所述設計是對現有民用生物質爐灶的改造,它的優點是:采用分層燃燒技術,有效提高了生物質成型燃料的燃燒效率,解決了不完全燃燒問題;采用分級送風技術,降低了NOX的排放水平,促進了燃料清潔燃燒;采用煙氣再循環技術,實現了高溫煙氣的余熱利用,提升了爐膛溫度;設計了半自動給料裝置,實現了給料的機械化和定量化。
參考文獻:
[1]陳曦,韓志群,孔繁華,等.生物質能源的開發與利用[J].化學進展,2007,19(7):1091-109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基礎產業發展司.中國能源與可再生能源1999白皮書[R].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
[3]袁振宏,吳創之,馬隆龍,等.生物質能利用原理與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4]陳敬全.歐盟生物能源發展現狀和相關政策研究[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2,27(3):2l-35.
[5]周菊華,孫海峰.火電廠燃煤機組脫硫脫硝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162-163.
TK64
A
10.15913/j.cnki.kjycx.2017.13.129
2095-6835(2017)13-0129-04
李姜昊(1994—),男,山東德州人,本科生,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龔德鴻,男,碩士生導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質燃料、燃燒污染物控制。
〔編輯:白潔〕
貴州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半自動給料生物質回風爐設計(201610657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