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近年來,河南省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蓬勃發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推動河南省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呈現良好勢頭。本報選取部分企業案例,對其發展新動能給予關注。
“未來新能源客車的市場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得技術者得天下。”
從南到北,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宇通客車”)自主研發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已馳騁在國內不少城市的道路上。
前不久,宇通客車披露的年報顯示,2016年實現營收358億元,同比增長1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40.44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新能源客車成為最大的亮點,銷售同比增長31.36%。新能源客車銷售收入187.5億元,在總營收中占比超5成,創下了國內客車企業新能源客車年銷量的新紀錄。
即使2017年一季度,在國內新能源客車市場暫放緩的背景下,宇通插電式產品銷量同比增長高達141.36%,海外市場大單頻現,繼續引領行業發展,彰顯出領軍者的風范。
宇通新能源客車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宇通客車在新能源市場的前瞻性布局及創新核心技術。
在技術創新上,宇通始終保持高投入、高標準和前瞻性,宇通每年投入3%的銷售收入用于技術創新和研發。特別是對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新能源技術,高度重視、提前布局、不斷探索,已逐步掌握了核心技術。
“目前我們已獲得授權專利1 089件,其中發明專利64件;主持、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69項。”據宇通相關技術人員表示,宇通客車自主研發的新能源客車動力系統已成為行業主流動力系統,助推了整個客車行業的規范和發展。
雖然新能源客車發展至今,還有很多瓶頸需要突破,但在宇通看來,這些技術瓶頸的突破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為一家全球生產、銷售規模最大的客車制造廠,并且在管理、技術等方面引領著中國客車行業前行的重要秘訣之一。
如今,這里出產的每一批次拖拉機都可稱為“不定型”,廠家會根據客戶的特殊需求,在“大系列”的基礎上,對產品進行“小改、優化”。
“退休幾年的老師傅再來廠里,或許他們就認不出眼前的這些拖拉機還叫‘東方紅’啦。”站在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一拖”)第三裝配廠里,副廠長郭振杰給記者講述著新變化。
在三裝廠門前,記者見到了3臺從遠處望去顯得格外高大挺拔的拖拉機,兩個大大的前輪比身高近1.8米的記者還要“猛一些”,在它們旁邊,同為YTO-LX904“普通版”的拖拉機前輪則整整小了好幾圈。
三裝廠產品研發部部長趙傳揚告訴記者,傳統拖拉機輪子一般設計為“前小后大”的造型,這也造成了拖拉機地隙高度較低的問題,而這批拖拉機用戶進行農業耕作的地點位于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那里蔬菜植株高大,壟距較寬,客戶提出要將拖拉機輪子“變高變寬”。“這兩個大輪子就是根據他們那兒的環境量身定做的。”他說。
“其實,現在我們這里出產的每一批拖拉機都有‘特色’。”郭振杰告訴記者。向著“成為卓越的全球農業裝備供應商”的目標,中國一拖推出定制服務。“定制化生產就是要滿足客戶的特殊需求,不能讓機器在當地‘水土不服’。”中國一拖負責市場營銷工作的副總經理朱衛江介紹說,現如今,“小改”機型已占據一拖全年銷量的近四分之一。滿足客戶的特殊需求,實現大型裝備的“私人定制”,已逐漸成為行業趨勢,中國一拖作為一家老牌企業,遵循這種“市場導向”,方是強化、穩固自己在農機行業優勢的必由之路。
2017年1 月,中國一拖成立農業成套項目部,著力整合資源,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成套裝備解決方案夯實基礎。
“將來,客戶只需告訴我們土地面積有多大,需要種植哪些作物,成套的解決方案便由我們負責來完成。”談及未來打算,中國一拖董事長趙剡水這樣說。
打造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裝備產業,形成企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實現傳統動能和新動能的“兩輪”驅動。
天下武功,唯“新”不破。在機器換人的時代,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信重工”)應勢而上,將特種機器人產業作為“十三五”期間重點發展方向,打造國內最大的特種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基地。
2016年8 月下旬,第二屆全國危險化學品救援技術競賽的現場,正在模擬一起石油化工裝置泄漏著火爆炸的事故。熊熊烈火伴著濃煙和爆炸聲,讓人難以接近,中信重工自主研發的6臺防爆消防滅火偵察機器人登場,迅速沖向火源地,近百米高的滅火泡沫從機器人的消防炮中噴涌而出,10余分鐘后火被撲滅。
此外,2016年10月,中信重工研發的防爆消防滅火偵察機器人還走進了故宮“滅火”。在消防演習中,新型防爆消防滅火偵察機器人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拖拽著幾百公斤重的消防水帶,越過障礙,快速到達模擬火源核心區域太和殿,順利完成滅火和降溫作業等任務。
機器換人,蓄勢待發。在機器人產業持續向工業規模化應用、醫療健康、定制化服務等多點發展的背景下,中信重工圍繞國家政策和需求,打造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裝備產業,形成企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實現傳統動能和新動能的“兩輪”驅動。
目前,消防滅火偵察機器人、防爆消防滅火偵察機器人、軍工機器人等系列研發快速推進,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在手訂單接近2 000臺。
據了解,中信重工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特種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研發制造基地,推出履帶式機器人平臺、巡檢機器人平臺、水下機器人平臺、管道機器人平臺、鉆孔探測機器人平臺五大系列的20多種產品。中信重工“特種機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廠”項目獲國家立項,“中信重工特種消防機器人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被列為河南省2016年重大科技專項。

直接面向消費市場,從工業級向消費級轉型,寶石級大單晶有望成為黃河集團的明日之星。
從石墨到金剛石,從石墨烯到鋰電池,作為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剛石生產企業,河南黃河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黃河集團”)如今正圍繞碳系材料產業價值鏈條實現轉型升級。
“頭頂生長的發絲,手指上的指甲等身上的生物物質在純碳化‘淬煉’后就可以成為熠熠閃光的人造大鉆石。”黃河集團總經理胡新英驕傲地對記者說,“通過‘智能制造+3D打印+純碳處理’等新技術工藝,并根據消費者個性需求最終走向網絡化個性定制的新型營銷模式,實現消費級鉆石的私人定制。”
近年來,黃河集團在穩定工業級金剛石產出的同時大力布局消費級鉆石生產,投建了我國首條無色大單晶鉆石和片狀大單晶金剛石生產線,同時收購了國內智能設備的頂尖企業——上海明匠智能,切入“工業4.0”實現了精準高效的定制化生產。
“我們的產品品質已達到珠寶裝飾級別,一舉打破了GE公司、住友公司等壟斷世界人造高品級金剛石市場的格局。”胡新英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消費級鉆石已經形成一定規模,3月份銷量超過2 000萬元。”
“依托新技術、新業態,利用金剛石生產后的石墨廢料,采用物理拆分技術生產出大面積單層石墨烯,黃河集團是國內唯一不用天然石墨生產石墨烯的企業,而生產出的石墨烯應用到鋰電池中,可提高電池比能量30%以上,使充電時間縮短到10分鐘以內。”黃河集團董事長喬秋生告訴記者。
據喬秋生介紹,到2018年底,黃河工業園將新建10條自動化生產線,形成年產40億瓦時動力鋰電池的生產能力;到“十三五”末,集團主營業務收入將力爭突破1 000億元大關。
“在鮮易,如果不通過‘雙創’干出點什么,都對不住青春。”
誰需要冷鏈車輛運輸生鮮,需要豬崽、飼料的配送;誰的冷鏈運輸車輛溫度異常,想購置冷鏈運輸車輛……這些曾經需要一個一個電話不斷確認、更改的信息,如今在河南鮮易控股有限公司(簡稱“鮮易控股”)的電腦地圖上,以光點和信息的形式清晰標注,供需兩方,需要的僅僅是點點鼠標或者點點手機。
得益于“互聯網+”所帶來的二次蛻變,如今的鮮易控股,在短短幾年內,從一個“小個頭”成長為多個領域的佼佼者。
從一個“賣肉的”,變身成綜合服務商,對于鮮易控股來說并不是那么簡單。正如鮮易控股董事長朱獻福所言,從傳統企業變身產業互聯網公司,組織結構、業務模式、團隊思維都要發生180度的大轉彎,只有真刀實槍地向自己開刀,才能讓企業獲得真正變革。
為此,從2009年起,鮮易控股就果斷提出了向產業互聯網公司轉型,打造智慧農牧平臺的戰略。從納斯達克退市、打破傳統的銷售模式等讓外界驚奇的動作之下,無一不是鮮易控股為打破“束縛”而作的努力。為養殖戶提供關鍵數據節省成本,為養殖場、經紀人提供資金擔保等做法,則將冷鏈溫控、數據、融資與產業相融,形成特有的智能冷鏈生態圈。
除了用“互聯網+”為自己做手術外,將雙創融入企業基因,也是鮮易控股為人稱道的地方。
為了激發員工“雙創”積極性,鮮易控股近兩年通過事業合伙人、股權期權激勵等機制,培育壯大內部雙創新主體。包括冷鏈馬甲、鮮咨達技術服務平臺、車輛眾籌等創業創新團隊,帶動了公司超過3 200名員工創業創新,并成為當前鮮易控股汲取新動能的發動機。
與此同時,鮮易控股還通過參股、控股、產業聯盟等方式累計為合作伙伴提供25億元的融資支持,投入8 000多萬“雙創”培訓資金,為創客賦能,先后帶動3 600多家中小微企業,16.3萬新農人、新農商創業創新。
“在全球電力基建市場構建出‘森源標準’。”而這,即是河南制造晉級“河南智造”的真實縮影。
河南森源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森源集團”)在非洲、南亞的電力基建市場又交上了“好運”。“這次是烏干達、巴基斯坦,也是自去年公司契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設立國際事業部以來,先后承接到了三筆EPC項目的訂單。”昨日,森源集團董事局主席楚金甫告訴記者,已將此列入了賬本,并預估國際事業部在本年度的銷售規模或在70億~100億元。
新增百億海外訂單對森源意味著什么?據了解,該集團在2016年度總銷售規模為307.9億元,旗下上市公司森源電氣在同期的銷售規模為29.52億元。也就是說,憑借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深度鏈接,森源正試圖將旗下主業放大4倍。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以往單一的產品出口,森源拿到的海外EPC項目是指工程總承包訂單。EPC項目不僅包括具體的設計,而且囊括了整個建設工程內容的總體策劃以及整個建設工程實施組織管理的策劃和具體工作。如專業設備、材料的采購,施工、安裝、試車、技術培訓等。如楚金甫的比喻,“從賣裝備到‘交鑰匙’,森源正試圖在全球電力基建市場構建出‘森源標準’”。
事實上,無論是電氣裝備整裝出海,還是成為中核工業集團公司的供應商,僅是楚金甫在今年賬本上記錄的新業績之一。如今,高速成長中的車輛制造、新能源、發電、投資金融物貿等產業板塊的產業規模,甚至完成了逆襲。如森源的“移動警務室”,北到黑龍江漠河、南至三亞布滿了國內城市,在國內警用系統采購該類產品供應量的七成;如迅速擴容中的“金融豫軍”,森源即是幕后重要的資本推手。而該公司旗下金融租賃業務,已經在“電氣出海”戰略中扮演撬杠。
“著力綠色經濟、重構產業標準”,這是楚金甫為森源式創新設計的方略。而在綠色經濟發展主題上,森源的下一個目標是拿到新能源汽車的乘用車生產資質,這將為其打開全新的千億級市場通道。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