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琛 王衛麗 楊寧 張智芳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鄭州 450003)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的治療效果*
蔡琛 王衛麗 楊寧 張智芳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鄭州 450003)
目的:探究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的治療效果。方法:納入我院2015年6月~2016年7月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和聯合訓練組各54例。常規組進行常規吞咽訓練,聯合訓練組在常規組基礎上給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比較兩組患者腦卒中吞咽障礙改善情況,治療前后飲水試驗評分、營養狀況評分、生存質量及情緒狀態差異。結果:聯合訓練組患者吞咽障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飲水試驗評分、營養狀況評分、生存質量及情緒狀態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聯合訓練組飲水試驗評分、營養狀況評分、生存質量及情緒狀態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可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和營養狀況,減少患者負性情緒的產生,提升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腦卒中;吞咽障礙;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神經肌肉電刺激
吞咽功能障礙在腦卒中患者中較為常見,20% ~65%腦卒中患者在發病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繼而引發營養不良、代謝紊亂等,增加吸入性肺炎發生的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本研究將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應用于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中,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5年6月~2016年7月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和聯合訓練組各54例。所有患者經MRI或CT診斷確診腦卒中,且均符合吞咽障礙診斷標準[1]。常規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53~78歲,平均年齡(62.63±2.13)歲;腦梗死24例,腦出血30例。聯合訓練組男31例,女23例;年齡53~79歲,平均年齡(62.91±2.57)歲;腦梗死26例,腦出血2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訓練方法常規組進行常規吞咽訓練,包括頸部運動、冰刺激、面頰肌運動、舌肌運動、呼吸訓練等。聯合訓練組在常規組基礎上給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1)肌電生物反饋療法:采用多功能神經康復診療系統儀,選擇PDF模式,脈沖寬度200ms,電流刺激頻率35 Hz,電流強度8 m A,刺激時間5 s,休息15 s,20 m in/次,1次/d,每周治療5次。(2)神經肌肉電刺激:采用吞咽治療儀,給予喉部肌肉電刺激,頻率30~80 Hz,選擇三角波,波寬為700ms,刺激強度2.5~10mA,20m in/次,1次/d,每周治療5次。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腦卒中吞咽障礙改善情況,治療前后飲水試驗評分、營養狀況評分、生存質量及情緒狀態差異。飲水試驗評分為1~5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吞咽障礙越嚴重[2];營養狀況評分有整體評估,飲食評估,人體測量,主觀評估4項,分數越高,營養狀況越好[3];生存質量評估采用QOL評分量表,滿分100分;情緒狀態評估采用SAS和SDS評分量表。吞咽功能改善情況評估[4]:顯效:吞咽功能恢復正常,進食和飲水無嗆咳;有效:吞咽功能改善,飲食基本順利,而進食仍存在一定難度;無效:未滿足上述條件。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統計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吞咽障礙改善情況比較聯合訓練組患者吞咽障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吞咽障礙改善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飲水試驗、營養狀況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飲水試驗、營養狀況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聯合訓練組飲水試驗、營養狀況評分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飲水試驗、營養狀況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飲水試驗、營養狀況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常規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n飲水試驗評分營養狀況評分聯合訓練組常規組54 54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55±1.24 1.55±0.12#*3.52±1.43 3.15±0.22#18.95±3.92 23.22±3.59#*18.75±3.91 20.11±3.94#
2.3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情緒狀態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情緒狀態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聯合訓練組生存質量、情緒狀態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情緒狀態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情緒狀態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常規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n SAS評分SDS評分生存質量評分聯合訓練組常規組54 54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54.24±1.81 33.12±6.94#*54.91±1.41 42.56±9.33#56.31±1.36 38.53±5.56#*56.15±1.25 45.25±8.13#65.97±2.72 17.28±1.12#*65.85±2.16 25.51±3.26#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是通過測量,放大機體肌肉收縮與松弛時的肌電傳導信號,將這種信號轉換為視覺或聽覺信號,患者通過視覺或聽覺來了解自身肌肉功能情況,從而有利于患者對運動的再學習。反復的肌電生物反饋訓練可有效興奮患者咽喉部肌肉,促進患者口腔和咽喉壓力的增大,延長環咽肌關閉時間,促進食團進入食管[5~6]。神經肌肉電刺激則是借助低頻脈沖對肌肉群進行刺激,使其收縮,通過咽縮肌群收縮和擴張可促使食物進入到食管,重建大腦皮質對吞咽反射的控制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預防咽部肌肉萎縮,提高咽部肌肉協調和靈活度,改善吞咽功能[7~8]。
本組研究中,常規組進行常規吞咽訓練;聯合訓練組在常規組基礎上給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結果顯示,聯合訓練組患者吞咽障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常規組,且飲水試驗評分、營養狀況評分、生存質量明顯高于常規組,情緒狀態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綜上所述,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可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和營養狀況,減少患者負性情緒的產生,提升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1]謝鎮良,聶金鶯,鄧土保,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與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比較[J].中國康復,2013,28(2):99-102
[2]田野,熊高華,胡可慧,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及營養狀況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6,31(6):430-433
[3]王珊珊,白田雨,劉敏,等.肌電生物反饋和針刺結合康復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2):129-131
[4]姚云海,顧旭東,李亮,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12):913-916
[5]任蕓,顧旭東,姚云海,等.肌電生物反饋結合吞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10): 752-754
[6]閔瑜,顏海霞,黃志銳,等.肌電生物反饋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8):583-586
[7]楊璽,劉進,馬明.深層咽肌神經刺激和表面肌電生物反饋在腦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礙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4):451-453
[8]劉玲玲,馮珍.肌電生物反饋的臨床研究及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3):289-292
R741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4.008
2017-03-17)
河南省科技廳課題(編號:17210231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