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高斌 姚艷花 王磊
(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人民醫院普外科荊門 448200)
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腹壁切口疝臨床療效比較
余高斌 姚艷花 王磊
(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人民醫院普外科荊門 448200)
目的:對比分析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腹壁切口疝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1月我院接收的64例腹壁切口疝患者臨床資料,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治療,對照組采用開放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肛門排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和復發情況。結果:治療組手術時間、平均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腹腔鏡切口疝修補術治療腹壁切口疝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腹壁切口疝;腹腔鏡;開放手術
腹壁切口疝是發生于腹壁手術切口處的疝,是一種常見于腹部手術后的并發癥,發病率高達12%。該病的主要癥狀為手術切口部位出現腹壁包塊,并常合并急性嵌頓、腸梗阻、絞窄、表面皮膚的營養性潰瘍等并發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本研究比較腹腔鏡治療切口疝修補術(LVHR)與開放式切口疝修補術(OVHR)治療腹壁切口疝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1月我院接收的64例腹壁切口疝患者臨床資料,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2例。治療組男12例,女20例;年齡25~73歲,平均年齡(55.67±7.82)歲。對照組男14例,女18例;年齡27~70歲,平均年齡(56.14±6.9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LVHR:于腹壁上標記補片邊緣、疝環位置;患者取仰臥位,全麻醉后參考切口疝位置于遠處選穿刺孔,安置Trocar,維持氣腹壓約13.5mm Hg;置放其余的戳卡,仔細探查腹腔后分離粘連,分析疝環的尺寸、部位等基本情況,電凝燒灼疝囊內壁;腹腔鏡下標記疝環在腹壁上的位置,補片邊緣應超出疝環5 cm,并在腹壁上標出補片位置;對補片留置縫線,將補片卷曲后置入腹腔中并使其處于平鋪、伸展的狀態;用鉤針將補片縫線鉤出腹壁并于皮下打結,之后于疝環和補片邊緣距離2 cm處釘合螺旋釘以將補片固定;檢查穿刺孔處、腹腔內有無活動性出血,確認腸管血運良好且未損傷腸管后,解除氣腹,縫合切口,結束手術。
1.2.2 對照組OVHR:做梭形切口后將原手術瘢痕及附近的皮膚、皮下組織切除,切開直至暴露腹外斜肌筋膜或腹直肌前鞘,將疝囊頸部切開,對疝環周邊后鞘或腹膜與腹直肌之間的間隙進行游離;將殘留的疝囊徹底切除后關閉腹膜;于腹膜前或腹直肌后鞘間隙中置放補片對缺損進行覆蓋,縫合補片邊緣與腹直肌后鞘,雙重固定腹壁、補片,止血后于將負壓引流管置于補片與皮下間隙,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肛門排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和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治療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治療組手術時間、平均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n手術時間(m in)平均出血量(m l)肛門排氣時間(h)下床活動時間(h)住院時間(d)治療組對照組32 32 t P 118.56±14.88 167.92±29.43 8.467<0.05 47.02±6.36 55.18±9.42 4.0612<0.05 3.35±1.47 6.59±3.82 4.4779<0.05 2.71±1.46 4.53±2.38 3.687 3<0.05 12.09±3.85 14.47±5.32 2.050 2<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和復發情況比較治療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和復發情況比較[(例%)]
腹壁切口疝的誘因包括切口過長,術者操作不熟練,患者應用免疫抑制劑或吸煙等[2]。該病一旦發生,缺損周圍的筋膜、肌肉會由于喪失支撐而開始萎縮,抗張力下降,疝囊增大,除無法耐受手術、年老體弱者可應用彈性腹帶以防疝塊突出外,其余均應選擇手術治療[3]。常用的手術方法為具有百年歷史的開放式腹壁切口疝修補術,術式包括Underlay、Sublay、Onlay、Inlay技術,但均順著原手術切口將原有的手術瘢痕切除,對粘連進行分離,游離疝囊,還納疝內容物,于合適的位置置放人工補片后加強腹壁[4],其缺點為手術游離面較廣,出血多,創傷大,不易操作,術后易感染并發癥等[5]。
本研究對比分析了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腹壁切口疝的臨床療效。LVHR具如下優勢:(1)腹腔鏡下手術可減少創傷和減輕疼痛,基本不會影響胃腸功能,治療后無需應用鎮痛劑[6];(2)術野更加清晰與開闊,可清楚觀察到手術范圍及附近臟器情況,不會被肥胖、腹壁較厚等因素所干擾,有效避免漏診、誤診;(3)切口美觀且小,可降低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7]。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手術時間、平均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LVHR可有效治療腹壁切口疝,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利于患者早期康復,節省住院時間和費用,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和復發率,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王忠臣,王鑫,孫微微.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老年腹壁切口疝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2):13-14
[2]楊友成,陳政波,譚李陽,等.腹腔鏡聯合開放手術方式修補腹壁切口疝[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5,9(6):32-34
[3]楊清羽,張賢坤,賀春燕,等.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腹壁切口疝的對比研究[J].現代腫瘤醫學,2015,23(20):2997-3000
[4]倪謝根,鐘偉.腹腔鏡腹壁切口疝修補術10例臨床體會[J].安徽醫藥,2015,19(8):1561-1562
[5]郭軍,康英杰,秦亞東.開放式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腹壁切口疝的對比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5,9(3):216-218
[6]滕曉平,任旋磊,沙洪存,等.腹腔鏡腹壁切口疝修補術的臨床研究[J].現代實用醫學,2015,27(5):643-645
[7]王懷志,趙國強,苑軍正.腹腔鏡治療腹壁切口疝36例臨床分析[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2015,9(1):32-34
R656.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4.019
201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