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河南省新鄉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中心新鄉 453003)
腹瀉患兒應用中西醫聯合綜合護理臨床效果分析
王云霞
(河南省新鄉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中心新鄉 453003)
目的:探究腹瀉患兒應用中西醫聯合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及應用價值。方法:本研究將我院2014年8月~2015年6月接收的98例腹瀉患兒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組:常規組49例進行西醫護理,觀察組49例進行中西醫聯合綜合護理,對比兩組護理對患兒病情恢復的影響。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兒家長對護理滿意度更高。結論:中西醫聯合綜合護理應用于腹瀉患兒的臨床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薦應用。
小兒腹瀉;中西醫聯合綜合護理;臨床效果
小兒腹瀉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飲食不衛生、小兒營養不良、氣候突變等情況均能引起小兒胃腸道功能及水、電解質功能紊亂,從而引發腹瀉[1]。小兒腹瀉高發期主要在夏季和秋季,其臨床表現為嘔吐、發熱、糞便較稀等。該疾病發展迅速且對小兒生理機能危害大,病情嚴重可致患兒脫水甚至死亡[2]。因此,對該疾病應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與此同時,進行高效全方位的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對此,我院針對小兒腹瀉進行中西醫聯合護理的深入探究,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6月接收的98例腹瀉患兒作為觀察對象,常規組49例,女26例,男23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5±1.3)歲;患病時間1~3 d,平均(1.8±0.4)d。觀察組49例,女24例,男25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4.1±1.6)歲;患病時間1~4 d,平均(2.1± 0.7)d。兩組患兒年齡、病程及患病情況等資料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組實施西醫常規護理:(1)心理疏導:患兒初入院因身體不適哭鬧,護理人員應積極友好安撫患兒情緒,同時向家長講解小兒患病可能的原因及注意事項,緩解家長緊張、不安等負面情緒。(2)基礎護理:在患兒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后,護理人員應及時觀察并記錄患兒各項身體機能情況。每天詳細記錄患兒體溫、脈搏、嘔吐情況、排便次數、糞便顏色、氣味及性質。患兒腹瀉身體畏寒,護理人員應跟家長強調保暖的重要性。(3)飲食護理:飲食方面忌油膩、辛辣、生冷;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喂食頻率不宜過高。對于病情嚴重(嘔吐和腹瀉次數多,且有脫水現象)的患兒應采取禁食6 h,靜脈補充液體的方法,病情有所好轉方可正常進食。
1.2.2 觀察組實施中西醫聯合綜合護理:在西醫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中醫護理。(1)加強治療護理:患兒在接受正常治療同時可進行中醫理療,包括小兒按摩、艾灸(注意避免將小兒燙傷)、針灸等,小兒按摩可以緩解患兒因腹瀉引起的身體不適,注意手法輕柔,1次/d,應在早晨或飯前進行;艾灸可緩解患兒疼痛感;針灸作為中醫傳統治療方法療效甚為明顯,患兒經過其他治療病情仍得不到改善、久瀉不愈,可進行針灸治療。(2)中藥護理:給患兒用小兒腹瀉貼,每次1貼,48 h換藥一次。患兒排便次數較多,用五倍子6 g煎水清洗肛門(水溫不可過高),可緩解臀部皮膚刺激達到預防紅臀的效果。中醫可根據患兒體重、身體指標進行保留灌腸治療,取葛根15 g、黃芩10 g、黃連6 g及甘草10 g煎水作為灌腸藥物,灌腸方法可使藥物直接到達病所,見效更快。(3)加強預防護理:小兒腹瀉的同時易發生嘔吐,若不及時將嘔吐物處理干凈,細菌殘留過多,將有可能引發并發癥,如小兒口瘡、小兒手足口病等。因此,嘔吐過后可用金銀花液或甘草液對小兒口腔進行清洗,達到清熱解毒預防疾病的效果。與此同時還應注意病房內環境衛生及空氣質量的提高,以免引發其他并發癥。
1.3 療效評定標準進行常規護理及中西醫聯合綜合護理后對比,將患兒病情恢復情況分為治愈、有效、無效。治愈:治療后排便次數減少,無嘔吐現象,體溫等各項身體指標均達到正常水平;有效:患兒治療后排便次數有所減少,偶有嘔吐,體溫升高;無效:治療后病情未有好轉,各項身體指標未達到正常水平。自制調查問卷了解患兒家長對護理的滿意程度,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三項。
1.4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P<0.05表示對比差異顯著。
2.1 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95.9%)明顯高于常規組(77.6%),經統計學分析,P<0.05,差異較明顯。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2.2 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滿意39例,一般滿意9例,不滿意1例,總滿意率98.0%;常規組滿意18例,一般滿意19例,不滿意12例,總滿意率75.5%: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小兒腹瀉作為兒科臨床上的常見病,其主要臨床特征為嘔吐、發熱、排便次數多、糞便質地稀等。病情嚴重會導致患兒水、電解質紊亂,甚至造成脫水威脅生命安全[3]。誘發小兒腹瀉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身體素質、消化體系發育不全、細菌感染為三大主要因素[4]。該疾病多發于夏季和秋季,病情發展迅速且對小兒生理機能危害大。因此,對該疾病應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與此同時進行高效全方位的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對我院98例腹瀉患兒采取不同護理方式研究可知,中西醫聯合護理對患兒身體機能恢復具有明顯優勢,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此護理方法更是得到患兒家長一致認可,觀察組總滿意度明顯優于常規組。中醫注重利用中藥及按摩等方法調理患兒身體,其作用明顯且較容易被接受[5]。綜上所述,腹瀉患兒應用中西醫聯合綜合護理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李曉麗.對腹瀉患兒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22):100-101
[2]李超梅.綜合護理措施用于小兒腹瀉效果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6,18(1):85-88
[3]章云.對秋季腹瀉患兒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 2016,14(2):2-3
[4]馮靜.小兒腹瀉應用中西醫結合護理的臨床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 2014,12(33):301-302
[5]蒲冕.對秋季腹瀉患兒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4):127-128
R473.7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4.096
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