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民
學界曾經為了香蕉原產地爭論不休,大致公認東南亞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為原鄉,五千年前的農民便已經馴化野蕉,幾經育種后,產量增加,并傳播各地。印度也經營香蕉產業,甚至成為世界最重要的香蕉生產國,產量約占全世界總量的兩成。不過。近代考古學家又在西非喀麥隆等地發現蕉園遺址,已有上千年歷史,說明香蕉早就出現于許多地區居民生活中。拉丁美洲地區也種植香蕉,且為最重要的輸出國,但這些地方的香蕉并非本土物產,而是外來種。16世紀以后,葡萄牙人才從西非引進;至19世紀,拉美地區很快地成了香蕉主要的產地,出口到北美及歐洲。
人們每當遇到新品種作物時,都要幾經掙扎,才慢慢學會接受。1873年,法國作家凡爾納出版了一本《八十天環游地球》,書中凡爾納還特別花了一番筆墨,形容香蕉如何。可以想象當時歐洲人對這種水果相當陌生,而美國人開始認識香蕉,可能還要更晚一些。
1870年以前,大部分的美國人鮮少見過這種熱帶水果,市場上自然也不銷售,直到19世紀末,香蕉才漸漸進入美國的生鮮市場,經過各種促銷活動,銷售量漸增。美國幾家經營水果買賣的大企業為確保香蕉來源不缺,干脆前往牙買加、哥斯達黎加等地開發果園,自行生產,甚至投資鋪設鐵軌,以掌握通路。這些美國企業還收買各國政要,游說該國政府,以取得經營特權及政治利益。
1918年,美國又派兵進入巴拿馬、哥倫比亞和危地馬拉等地,鎮壓當地工人因不滿香蕉契約條件而發生的風潮。1928年11月,美國政府要求哥倫比亞政府解決香蕉工人因為要求改善工作條件而引發的罷工事件,甚至威脅哥倫比亞政府,如該國不能確保美國人民的安全,將自行派遣海軍陸戰隊前往解決。哥倫比亞政府雖被迫派兵鎮壓罷工,但事件越演越烈。美國果真派遣武力,自行鎮壓抗議示威群眾,造成極大傷亡,稱為香蕉大屠殺(Banana Massacre)。
美國人費盡千般心思,就是為的保障美國人可以獲得物美價廉的香蕉,也因為物美價廉,美國市場消耗大量香蕉,也發展出各種食譜。香蕉面包及香蕉船兩味,算是兩種最新的香蕉吃法。美國人一向喜歡冰淇淋,制成圣代、蛋卷、雪糕等樣式,都廣受喜愛,各地藥店(drugstore)都販賣。美國的藥店不僅販賣各種藥品,也兼賣冰淇淋、汽水與甜品,許多人都喜歡到藥店買點甜食,把藥店當成社交場所。1904年,一個藥店學徒突發奇想,將香蕉豎著對切,放在盤上,中間加冰淇淋、鮮奶油,再撒上碎果仁,名為對切香蕉(Banana split),這種新品圣代樣子討喜,立刻風行。對切香蕉遠渡重洋到了中國,如何翻譯還得花點心思,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可不能如此直白,好事者譯成香蕉船,算是名實兼顧。2004年時,美國賓州還舉辦活動,慶祝香蕉船問世一百周年。
另一道名點香蕉面包則與1929年以后歐美地區股市泡沫化造成的經濟大蕭條有關。失業者眾,家庭主婦必須掐指頭過日子,物資絲毫不能浪費,因此有人出版食譜,教導大家如何利用過熟的香蕉制成面包。正好有新上市的蘇打粉可用于烘焙。香蕉泥、面粉、奶油、糖加上蘇打粉,攪拌之后烘焙,簡單、實用,廣受好評。好事者甚至還把每年的2月23日訂為國家香蕉面包日。
細數這些20世紀以后風行的香蕉食譜,都起因于從中南美洲進口的廉價香蕉,至今,厄瓜多爾、哥斯達黎加、哥倫比亞和危地馬拉四個國家的香蕉出口量占世界總額的百分之五十七,顯示這種殖民地式經濟的基本結構并未改變,而美國人食用廉價香蕉之時,是否還知道這一頁殖民帝國主義的史實?
(周期中薦自《世界博覽》)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