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彩霞
甘肅慶陽,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化的起源地,《詩經》無數篇章誕生于此。中醫鼻祖歧伯和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探索醫道時,締造了傳承千年的香包刺繡文化。在這種深厚的文化藝術的熏陶之下,劉蘭芳8歲起,就跟隨外婆和母親學習香包繡制。劉蘭芳說:“我喜歡動腦筋喜歡針線活,但沒想到這個愛好成了自己的終身事業。”

端午節前夕,我們來到西峰區錦繡坊民俗文化街,這里有數十家大大小小從事香包制作、展覽、交流、銷售的店鋪,來來往往的外地客商中不乏金發碧眼的外國游人。
在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展銷大廳,我們見到了劉蘭芳,第一眼看上去,她的樸素讓人不敢相信,在柔聲細語的講述中,其細膩的心思慢慢流露出來,既有女性特有的柔弱,也有黃土地般的堅韌。
千針萬線,香包里藏的都是愛
慶陽香包是慶陽地區的一種民俗物品,當地人稱之為“絀絀”,佩戴在服飾上不僅美觀、防病強身,而且還香氣宜人。劉蘭芳介紹說:“以前慶陽當地農村,女孩子出嫁時的陪嫁如果沒有幾件精致的繡品,會被男方瞧不起。相反,如果有精美的繡品作為陪嫁,大家會覺得你是一個能干的‘巧女人,而且在夫家會很有地位,所以,我們這里的女人針線活個個做得好。”
“很多人認為端午節放了香草縫制成‘絀絀形狀的就是香包,這是不對的。”劉蘭芳解釋說,“在慶陽人的心里,每個香包都包含著持針女人內心的情感、身體的溫度和對生活的感悟。現在,只要是當地婦女千針萬線縫制的生活物品,包括肚兜、被子、衣服,都被稱作香包。”
“慶陽香包有形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劉蘭芳從櫥柜里拿出幾個荷包說,“這個鴛鴦荷包是送給情人的,上面的荷尖代表女子對心儀男子純潔的愛意,鴛鴦代表跟他白頭偕老的決心,這是流傳下來最古老的中式浪漫。你看,我在設計這個荷包的時候專門留了個口,情侶可將頭發絲、戒指等小物品裝在里面送給對方,也代表了一種心意。”說起香包的寓意來,劉蘭芳眼里閃著光,如數家珍。她又說:“小毛驢是慶陽當地主要的生產勞動力,以前農村娶媳婦、馱運糧食都靠毛驢;南瓜代表多子多福,這種14個小南瓜結成的大掛件叫做‘金玉滿堂,代表平平安安。”
“端午節馬上到了,來看傳統的辟邪類香包的人很多,像這種青蛙五毒,繡上獅子、老虎、蝎子等動物的香包都有辟邪的寓意。”劉蘭芳指著擺在柜臺里的樣品一一向我們介紹。
熱愛藝術,奔波在掘寶的路上
1989年,就在家庭生活負擔最重的時候,劉蘭芳從汽修廠下崗。之后,劉蘭芳和丈夫張仁明走上自主創業之路。兩人開過飯館、蹬過三輪、倒騰過中藥材、承包過荒山頭,在經歷了多次的創業失敗之后,她決定靜下心來研究自己從小熟悉的傳統香包制作。她未曾想過,一個愛好、一種對文化藝術的熱愛,卻使他們走向一條藝術之路,并成為他們為之奮斗的終身事業。
1997年,對劉蘭芳夫婦來說是個轉折年,就在這一年,劉蘭芳真正走上香包事業之路。
當年,在慶陽舉辦的一個藝術專題展覽上,劉蘭芳和丈夫偶遇被譽為“甘肅民間藝術代言人”的王光普老師。王光普老師建議他們:“真正的好東西都在農村的老人家家里壓箱底呢!奶奶的奶奶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那才是珍品啊!”劉蘭芳夫婦喜出望外,心想:“對啊,我們怎么沒想到去農村人家里收購?”
后來,王光普老先生在離開慶陽之前,將自己研究過的一些有關民俗文化的手稿、書籍等資料全部留給劉蘭芳夫婦。“這些資料后來成為我們從事民俗文化保護的精神食糧。”劉蘭芳告訴我們。從那以后,白天干完活,晚上兩口子就趴在床上研究學習這些材料。
2001年到2002年期間,他們拿著開畫廊掙到的錢,每天騎著摩托車到不同的鄉鎮趕集,到處搜羅鄉親們手工制作的針線活,繡花鞋、襪子、虎頭帽、圍脖……甚至還有一些明清時期的“老物件”,有的是桌圍的一面,有的只是衣服的前片或后片,破損程度不一,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劉蘭芳夫婦的愛惜之情,每找到一樣,他們都像發現寶貝似的買下來,拿回家后仔細保存起來。
孤身一人,背著紙箱闖民博會
2002年初,丈夫做酒店生意再次虧損,債臺高筑。就在走投無路之時,丈夫提出:“不如把我們收藏重復的一些十二生肖、香包掛件等挑出來,銷售銷售?”兩人一合計,劉蘭芳覺得可行,她回憶說:“那時正好在一張報紙上看到,3月份上海有個民博會。印象最深的是,報紙上有一張布老虎的照片,感覺我們的藏品非常適合在民博會上銷售。”兩人經過商量決定,由劉蘭芳帶著慶陽的手工藝品去上海參加民博會。
說要去,路費怎么辦?劉蘭芳說:“我去借。”可是,出去借了一圈,借到第5個人的時候只借到200元,劉蘭芳都想打退堂鼓了,但轉念一想:“不行,這說不定是個機會,這個商機不能錯過。”劉蘭芳咬咬牙再次走出家門,當借到第7個人的時候,終于湊齊了300元路費。回到家里,看著湊齊的300元零鈔,劉蘭芳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好像要把自己內心所有的委屈都哭出來。丈夫看著心疼,便安慰她:“不要緊,你不要哭,我將來一定給你買輛奧迪開,還給你弄個老板娘當當。”當時還不知道奧迪是什么的劉蘭芳,被丈夫的這一番話惹得破涕為笑。
帶著6大紙箱手工藝品,劉蘭芳踏上了去上海的旅程。她先從慶陽坐大巴到西安,再從西安乘火車去上海,在西安火車站時,一個紙箱子被人搶走,最后在車站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才找了回來。一路顛簸到達上海后,劉蘭芳傻眼了:“因為沒有報名、沒有預訂展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站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門前,劉蘭芳看著新疆等地過來參加展會的單位用大卡車運送展品,再看看自己腳下的6個紙箱子,她方才覺得自己的渺小。

劉蘭芳六神無主。在不擋別人路的臺階上,她鋪開衣服躺下休息了一會,“怎么才能進去?不行,我一定要進去!”這么一想,她翻身坐起,收拾好衣服,站起來走到門口向一位保安模樣的人打聽,得知展會負責人都在附近的一家酒店里。安頓好6箱物品,劉蘭芳來到那家酒店。“一進酒店,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太高檔、太豪華了!”劉蘭芳說,“那種環境下更顯出自己的膽小和自卑,但當時不管有任何想法都沒有用,必須走下去。”一打聽,展會負責人果然入住這家酒店,但現在不在。從下午6點到晚上12點,劉蘭芳終于等到了那位負責人,她說:“我也不知道當時哪來的膽子,那位負責人都已經進了電梯,我硬生生將人家從電梯里拉了出來。”跟負責人介紹了自己和帶來的作品后,負責人答應:“明天上午10點開幕式之前你來找我,我給你解決。”劉蘭芳一聽高興極了,連忙道謝。
走出酒店,她找了一家便宜的小旅社住了一晚。想到自己即將參加展會,她既興奮又緊張,一夜只睡了兩三個小時,凌晨6點便起床來到會展中心。但是直到上午開幕式結束,她都沒找到那位負責人,心想:“這可怎么辦,不能等,我得自己去找展位。”于是,劉蘭芳一個展位挨著一個展位問,最后來到一個賣甘肅夜光杯的展位前,老板一聽是老鄉,便在展臺一側騰出一尺寬的柜臺讓給劉蘭芳。
在這一尺柜臺上,劉蘭芳擺上自己的香包掛件,滿心歡喜地等客人來買。然而,兩個小時過去了,仍然沒有賣出去一件,劉蘭芳著急了:“反正沒人認識,不怕丟人。”直到一位俄羅斯老太太走過來,拿起繡花鞋看看,再拿起鞋墊看看:“Beautiful!How much?”劉蘭芳一聽,趕忙用手比劃出15元。最后,老太太花225元買了15雙鞋墊。劉蘭芳說:“拿著那225元錢,我激動壞了,這就算開張了。此后我信心大增,只要有人過來我就給他們介紹我們的產品。那一天就賣了4000多元。”3天展銷,劉蘭芳賣了7000多元。
開創事業,帶動當地婦女就業
上海之行,給了劉蘭芳很大的信心。回來后,劉蘭芳注冊了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準備在民間手工藝品上大做文章,但沒想到,他們做的第一批7萬多元的繡花鞋就由于尺碼、配色不一致等原因賣不出去。看著堆在倉庫里的繡花鞋,劉蘭芳也在找原因:“雖然我熱愛民間藝術,干活的婦女們手藝也很好,但我們都沒有經過專業學習,做出來的手工藝品也沒有一個標準。”找到原因后,2005年,劉蘭去北京跟隨“中國鞋履大師”王冠琴學習造型藝術和配色設計。那一個月里,劉蘭芳每天學習工作十幾個小時,經常累得腰酸背痛。學習了基本功后,王冠琴老師教她打袼褙。首先將布鋪平,布上打上糨糊,然后把胳膊伸直,使出全身的力氣將糨糊捋出,捋到兩層布之間不能有任何空隙。這樣做是為了把布的張力全部打開,使它延展到沒有任何回彈的地步,用這種方法打出來的袼褙納鞋底,才不會出現收縮的情況。一層、兩層、三層……劉蘭芳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一遍遍練習著。
學成歸來,劉蘭芳想將這種打袼褙的方法教給工人,但因為太累沒有人學,此后十幾年,公司所有打袼褙的工作都由劉蘭芳親自操作。
解決了打袼褙的問題,劉蘭芳又外出考察學習,引進現代機器解決了材料剪裁的問題,用膠膜替代面糨糊,解決了手工制品受潮長毛的問題。

劉蘭芳喜歡動腦筋:“怎么樣才能把我們繡著用來贈送的東西賣出去,把它換成錢,增加我們當地婦女的收入?”10多年來,劉蘭芳參加了60多場國內外的民俗博覽會,每到一個地方她就研究當地的民俗文化,吉祥物、顏色、禁忌等,回來就設計符合當地風俗的香包,現在她設計的香包,面料會選取麻紗料,顏色更趨含蓄、淡雅和內斂。
憑借自立自強的精神,劉蘭芳開創了屬于自己的事業,還帶動數千名女性獲得就業機會。去年,劉蘭芳被省婦聯評為“三八紅旗手”,她的公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省婦聯“隴原巧手”示范基地,可以自行設計生產300余個香包系列產品。在省婦聯“隴原妹走出去、隴原巧手干起來”的號召下,公司每年培訓2000多名婦女從事手工編織技藝,截至去年年底,累計已有2萬多名婦女參與到公司的生產中,常年外協制作人員4000多人,不僅帶動了當地的婦女創業就業,更在“精準扶貧”方面做出了貢獻。
如今,劉蘭芳依舊每天奔波于家和公司之間,忙得團團轉。這一路走來很苦也很累,她說:“想起來自己都能把自己感動到哭,我是怎么吃得下那么多苦的?”從劉蘭芳的話語中,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女人的善良和堅忍。
近年來,劉蘭芳先后赴美國、加拿大、白俄羅斯、意大利、埃及、非洲及中國臺灣等地區,進行慶陽香包民俗項目宣傳、推介,并多次受邀在美國耶魯大學等名校開設講座,“慶陽香包是傳遞愛和友誼的信物,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學會做香包,通過我們的慶陽香包,把愛和友誼傳遍五湖四海。”劉蘭芳的演講贏得臺下美國學生的熱烈掌聲。“這是我的夢想,是我的中國夢,我覺得這個夢總有一天會實現。”劉蘭芳說這話時,語氣里充滿了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