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為遼寧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激發老工業基地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提供了重要契機。在“一帶一路”整體規劃的背景下,遼寧應積極利用現有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全面提升對外開發、開放水平,努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推動地區經濟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遼寧省;區位優勢;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12-0073-02
一、“一帶一路”戰略是促進遼寧經濟回暖面臨的重大機遇
2014年以來,東北三省經濟增速持續回落,經濟下行明顯,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和結構性矛盾凸顯,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其中遼寧作為我國裝備制造業門類最齊全的省份率先闖入陣痛期。2014年遼寧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5%,是全國唯一一個負增長的省區,2015年加速下滑至-27.8%, 2016年上半年更是同比暴跌58.1%。其他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房地產投資、出口總額、鐵路貨運量、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也均為負增長。2014年遼寧GDP增速為5.8%,較2013年回落2.9個百分點,2015年GDP增速為3%,進入2016年遼寧經濟增速進一步下探,甚至連續兩個季度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詳見表1)。
遼寧經濟下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受全球重工業不景氣等宏觀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也是作為老工業基地長期積累的產業結構問題和體制性矛盾所致;既有對經濟數據弄虛作假問題加大糾正力度產生的統計數據水分的擠出效應,也有人才流失嚴重、人口出生率低迷導致人口結構惡化的原因。解決遼寧體制、機制問題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當務之急要緊緊抓住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機遇,在政策因素的利好帶動下,積極尋找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盡快逆轉經濟滑坡的態勢。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完成頂層規劃和布局,國家將支持地方發揮比較優勢,向落地生根、深耕細作、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 “一帶一路”戰略為遼寧加強與俄、蒙、日、朝、韓經貿合作、構建聯結亞歐大通道出海口提供了重要契機,2015年8月出臺的《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為遼寧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因此,遼寧必須充分利用國家重大戰略相互疊加、同步實施帶來的多重發展機遇,全面謀劃遼寧振興方略,激發老工業基地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及結構優化調整。
二、遼寧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
遼寧地處東北亞腹地,是東北地區惟一的既沿海又沿邊的省份,南臨渤海和黃海,東與朝鮮一江之隔,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有大連港、營口港兩個吞吐量超億噸大港,擁有沈陽、大連、鞍山、丹東、錦州、朝陽6個空港,沈大、沈山、丹大等多條高速公路貫穿區內,有著東北地區最發達、最密集的綜合運輸體系,是東北和內蒙東部地區的共同出海口、通往關內的交通要道和連接亞歐大陸橋的重要門戶,地理區位十分優越。借助這一區位優勢,遼寧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開放戰略,積極推進以沈陽、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為重要節點、以跨境物流為引領的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通過陸海聯運合作建設,遼寧將成為日韓、東南亞、環渤海灣、華東、華南等地區連接中亞、蒙古、俄羅斯遠東以及歐洲等地區的樞紐中心和現代物流基地,成為 “一帶一路”戰略的東部起點。
作為中國重要的以裝備制造業為核心的重工業基地,遼寧在鋼鐵、冶金、裝備制造等眾多領域都擁有相對豐富的產能,中亞國家的資源比較豐富,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強勁,而能源、礦產、裝備制造業等恰恰是遼寧優勢產業相對集中的領域,因此遼寧同中亞國家的經濟結構有很強的互補性、互利性。通過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辦廠,帶動相關裝備制造業產品的出口,以資本輸出帶動產能輸出,不僅能夠實現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優勢與對方資源優勢的絕佳組合,也可以讓遼寧企業享受到在當地建廠節省關稅、物流等高額費用的成本優勢及政策“紅利”。通過參與“一帶一路” 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將釋放遼寧高鐵、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促進水泥、鋼鐵等原材料及商品輸出,借勢加速遼寧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
三、政策建議
(一)改革行政管理體系,提高決策和行政效率
據統計,在東北開辦企業所需要的程序是全國最繁瑣的,以登記物權的流程為例,上海只需要4個步驟即可,而在東北,即便是步驟最少的城市沈陽,也需要12個步驟。因此,東北地區的政府職能部門,必須切實改變官僚主義作風,特別要在投資領域簡政放權、簡化流程,為所有市場主體自主發展、充分競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為此,政府可要求各職能部門列出各項服務的辦理時限,并向社會公布,便于進行監督。將市民對部門辦事效率的滿意度列入政府年度考核內容,實行行政問責制,完善制度化法規,明確問責主體和范圍、問責標準及問責程序。政府部門辦事效率和人員素質的提升,必將優化投資環境,吸引留住人才就業、創業,真正起到為地區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的作用。
(二)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搭建平臺
人口增長放緩和人才流失嚴重也與遼寧經濟下滑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遼寧省就業和人才服務局2014年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高級人才比重明顯偏低,需求缺口大,高學歷、高素質和高技能人才被吸引到經濟更加發達的地區已經成為一個顯著趨勢。人口結構的惡化,不僅影響到當前的經濟效益,更直接影響到未來的勞動力供給、就業年齡結構以及經濟發展的長久可持續能力。“十三五”時期是推進遼寧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實現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加快服務業大發展、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目標,應針對全省產業布局,引導高校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加快培養緊缺人才。引導企業依靠科技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推動產品向價值鏈高端跨越,重視中小民營企業和年輕創業者,為其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喚起民眾的創新熱情與創業激情。重視科研成果與現實生產力的對接,實施“科技創新成果本土就地轉化工程”,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避免重大科研創新成果離遼寧而去。同時,通過政策、待遇和發展前景光明的產業吸引留住人才,暢通人才發展通道,在人才選拔和晉升上避免任人唯親的頑疾。
(三)以重點領域合作和提升通道競爭力為主線,打造遼寧經濟增長新引擎
借助“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遼寧應在現有基礎和能力下,推進一批產業關聯度高、產品附加值高、結構調整帶動力強的重點工程和重點企業 “走出去”, 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產業園區,應成為各級政府發展經濟的一個主攻方向。未來要在穩步推進 “一帶一路”戰略中繼續挖掘具有投資潛力的重點國家和關鍵項目,充分調動政府、學術屆、科技團體、大眾傳媒、環保組織等各界力量,成立“一帶一路”智庫,在充分調研沿線國家投資環境、商業法規、宗教文化、市場特征等基礎上,找準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契合點。政府應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有效引導和扶持境外工程承包龍頭企業和境外投資旗艦企業,積極爭取中央企業與遼寧共建產業園區,并有效實施招商引資。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確定優先合作的領域,再逐漸由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跟進,打造跨境產業供應鏈,充分放大遼寧裝備制造業、建筑材料、冶金等產業比較優勢,實現從產品輸出向產業輸出的跨越。
遼寧已經具備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互聯互通基礎,未來沈陽鐵路局、營口港、大連港還應逐步深化與俄羅斯鐵路集團、德國鐵路集團的合作,提升集裝箱班列開行密度,擴大沈鐵中歐班列對華東、華南地區、東南亞地區以及日本、韓國的輻射和貨源吸引能力。加快物流基地建設,提高物流裝備專業化水平,整合遼寧沿岸各港口的資源優勢,推進口岸通關便利化,通過完善服務體系、創新服務手段提升運輸效率。在積極爭取加快“遼蒙歐”和“遼海歐”建設的同時,還要積極爭取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項目納入國家“十三五”戰略規劃,實現多種運輸方式的無縫、高效對接,大大提升“三大通道”物流運輸的貫通性和協調性,使遼寧成為整個東北亞地區不可替代的樞紐中心和綜合型國際物流基地。
[參考文獻]
[1]毛澤、朱軍、董思彤.攜手共建中蒙俄經濟走廊與遼寧路徑選擇[J].遼寧經濟,2015(8):10-15.
[2]賈曉東.融入“一帶一路”遼寧提升通道競爭力[N].中國經濟時報,2016-06-20.
[3]譚越璇.論“一帶一路建設”對遼寧經濟發展的影響[J].區域經濟,2015(20):115-116.
(責任編輯:顧曉濱 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