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萍
摘 要:電子商務迅速發展使傳統國際貿易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懂國際貿易、商務英語、電子商務平臺操作等知識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探討當前外貿人才培養問題,在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提出改革建議。
關鍵詞:跨境電商;外貿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12-0144-02
一、外貿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迫切要求
伴隨著我國外貿增速的放緩,異軍突起的跨境電商正在逐漸成為對外貿易新的增長點。互聯網產生了蓬勃興起的跨境電子商務,在我國“互聯網+”的戰略背景下,傳統外貿行業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2015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5.4萬億元,其中出口交易規模為4.49萬億元,占83.2%,進口交易規模為9072億元,占16.8%,比2014年增長28.6%。跨境電商已經成為一種新業態,是發展外貿市場的新渠道、新手段,具有極其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在跨境電商企業的積極推動下,行業產業鏈不斷完善,各地政府先后出臺跨境電商的利好政策。2016年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增至6.5萬億元,在未來幾年內我國跨境電商將繼續保持上升發展趨勢,年增長率將超過30%,占全國進出口貿易比重將會達到20%。跨境電商企業以跨境小額交易為主營業務,傳統的外貿流程和交易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跨境電商的興起將對傳統的外貿方式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也將在一定范圍內替代傳統的外貿方式。當前跨境電商主要面臨著日益增長的電子商務需求和人才匱乏之間的矛盾,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培養適應外貿企業發展需求的新型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迫切的要求。
二、外貿人才培養現狀
關于國際貿易教育,國外最為典型的是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加拿大和美國的CBE職業教育模式,其共同特點是企業和政府共同辦學、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人才,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開展實踐教學并進行崗位培訓。其核心理念就是從職業崗位的需求出發,制定課程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開展教學,最終按照能力是否達標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對合格的學生頒發畢業證書和資格證書。在我國,中小型外貿企業不斷轉型升級,國內各大跨境電商平臺的迅速發展,迫切需要新型復合型的外貿專業人才,各高校紛紛秉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理念深化教學改革,進一步研究、探索和實踐如何將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向更深層次發展。
目前,我國外貿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缺乏科學的思想觀念。有些學校辦學定位不準確,在職業教育上沒有特色,只追求數量規模,無法在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上有所提升;有些學校外貿理論課程所占比重較高,實踐教學課時較少,重視理論課程的教學,沒有緊密聯系外貿行業實際業務需要,導致外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畢業生職業技能水平不高,適應實際工作能力不強。
第二,缺乏職業性的外貿課程體系。高校主要是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教學內容設計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學性,教學手段和方法不夠靈活,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第三,外貿師資隊伍缺乏實踐性。近幾年各大高校都有一定程度的擴招,學校的規模與數量急劇擴大,教師數量也在迅速增加。大部分教師都是來自于學校或者剛畢業的學生,沒有行業企業經驗以及職業訓練和實踐能力,在各高校中普遍缺乏既有外貿電子商務實踐經驗又長期從事專業領域教學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三、我國跨境電商人才需求現狀
(一)跨境電商人才存在缺口
隨著跨境電商行業的不斷發展,跨境電商企業銷售的產品種類和市場分布更加多元化,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企業在招聘跨境電商人才時更多傾向于選擇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等相關專業。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專業,每年向企業輸送大量的畢業生。跨境電子商務屬于交叉性學科,既有電子商務的特點又有國際貿易的特點,企業很難招聘到既懂外貿專業知識又具有電商實務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制約我國跨境電商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就是人才的嚴重匱乏,培養新型復合型跨境電商人才已經成為跨境電商行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二)企業對跨境電商人才的要求
從事跨境電商行業的畢業生主要來自于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商務英語以及國際商務等專業,學生數量很多,但由于畢業生存在外貿專業知識不夠扎實、知識面較窄、視野不夠寬、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等問題,并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跨境電商企業需要的是有一定技巧和實戰經驗的高素質人才,要求具有外語溝通談判能力、海外電子商務平臺操作經驗,懂跨境物流知識、外貿專業知識、海外營銷知識,高校應認真分析企業的人才需求,開設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使學生具有從事跨境電商業務的實踐能力。
四、跨境電商外貿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對策建議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開展跨境電商經營的外貿企業需求大量的專業人才,通過調研各地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結構,積極利用高校自身的辦學優勢,培養新型復合型外貿人才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例如,在跨境電商平臺上需要使用英語與外商進行在線交流,包括產品描述、接單下單等,具備較好的英語能力可以使交易進行得更順利,因此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除了具備外貿基礎知識外,學生還需要掌握電子商務、國際物流、國際營銷等專業技能,還包括產品照片的拍攝與處理、網頁的編輯與美化、網絡營銷與推廣、國際運輸的比較選用、海外倉儲、交易風險控制與糾紛處理等。因此,需要根據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外貿人才結構現狀重新定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目標,創新專業內涵建設,整合專業課程結構體系、實訓操作平臺、師資隊伍等,以適應電商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建立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
2015年,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在各地正式實施,對跨境電商人才的需求將會出現持續增長趨勢,跨境電商的新型復合型外貿人才將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解決跨境電商人才匱乏問題,需要通過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將企業引入到高校的實訓基地,并鼓勵學生更多參加實踐,加大對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和投入,培養形成多層次的人才梯隊,支持更多企業與高校采用合作培養、訂單培養、培訓班等多種方式,探索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電子商務人才。
在訂單培養模式中,學生可以通過自愿報名的形式進入訂單班學習,通過訓練營的形式讓學生在校內承接跨境電商業務,在校內參加實踐,通過真實項目的運營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校可以將阿里巴巴速賣通、出口通、敦煌網等平臺引入學校網絡系統,作為學生外貿網絡零售實踐平臺,利用第二課堂參與項目運行,協助當地企業開展產品推廣活動,在學校教師和企業經理的共同指導下,讓學生主要進行產品優化、詢盤交易、在線交易、客戶維護等工作的學習和操作。創建“理論教學+技能教學+企業實訓+自主就業”相結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確保學校、企業、學生的無縫對接,滿足企業對跨境電商人才的需求。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具體的教學效果,作為講授跨境電商的教師要同時具有外貿、商務英語和電子商務知識,這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重視外部聘任和內部培養相結合,積極引進外貿行業或者一線跨境電商企業中具有實際外貿工作經驗、熟悉主要跨境電商平臺操作、精通跨境電商流程運作體系的兼職教師。教學團隊建設要“走出去”,結合高校的教學資源和企業的實踐平臺打造教師培訓體系,在校教師要積極參與企業實踐,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鼓勵教師參加各類跨境電商的培訓課程,學習跨境電商的專業知識技能,并且將所學知識融入到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陳旭華.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義烏市為例[J].價格月刊,2014(3).
[2]陳長英.浙江省跨境電商人才需求分析及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商貿,2015(2).
[3]鄭雪英,趙婷.信息時代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江蘇商論,2014(11).
[4]梅蔣巧.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需求特征研究[J].管理觀察,2014(31).
(責任編輯:喬虹 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