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要 進行長根型白蘿卜壟高、密度兩因素裂區試驗,結果表明:隨著壟高的降低,蘿卜產量呈現下降趨勢。適宜范圍內密度對蘿卜產量影響差異不顯著。壟高與密度之間的互作效應差異不顯著。提升壟高有利于提高蘿卜的產量和商品性狀。隨著密度的增加,蘿卜的商品性狀變劣。本試驗的最優組合為:壟高30 cm,密度45 000株/hm2。
關鍵詞 蘿卜;壟高;密度;裂區試驗;產量;商品性狀
中圖分類號 S63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062-01
韓國長根型白春玉F1蘿卜,耐熱、耐抽薹,適應性強。圓柱形根順直,通體潔白美觀,商品性極佳。2016年春,研究人員著眼于提高白春玉F1蘿卜的產量與商品性狀,進行了壟高、密度2個基本因素的栽培試驗,為指導大田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山東省郯城縣馬頭鎮柏花園村,試驗地為壤土,土壤肥沃。前茬作物是冬種春收的青菜。
1.2 試驗材料
試驗用種為韓國長根型白春玉F1蘿卜。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裂區設計[1-3]。A因素為種植壟高,設15 cm(A1)、20 cm(A2)、25 cm(A3)、30 cm(A4) 4個水平,安排在主區。B因素為種植密度,設45 000株/hm2(B1)、50 010株/hm2(B2)、55 005株/hm2(B3) 3個水平,安排在副區[4]。小區面積20 m2。試驗小區統一壟寬(包括壟溝)100 cm,壟溝底寬30 cm。4月5日雙行交叉穴播[5-6],每穴點2粒種子,3葉1心時定苗。栽培管理同大田生產。
1.4 調查方法
收獲前每小區隨機取樣20株,記錄植株生長發育情況,收獲時分小區測產[7-8]。
2 結果與分析
2.1 壟高與密度對蘿卜產量的影響
將試驗原始數據整理成A因素與B因素小區產量兩向表,如表1所示。對蘿卜壟高和密度兩因素裂區試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F測驗結果表明:A因素間
差異極顯著,B因素間差異不顯著,A×B互作間以及區組間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利用LSR對A因素水平間進行差異顯著性測定,如表3所示,A因素各水平產量大小排序依次為A4>A3>A2>A1。4個水平中,A4與A3之間差異顯著,A4與A2、A1之間、A3與A1之間、A2與A1之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鑒于B因素間蘿卜產量差異不顯著,僅對試驗結果進行直觀分析。小區平均產量:處理B1為133.79 kg、處理B2為134.08 kg,處理B3為132.59 kg。B因素各水平產量大小順序為B2>B1>B3。
2.2 壟高和密度對蘿卜商品性狀的影響
將試驗原始數據整理成A因素與B因素對蘿卜商品性狀影響表,如表4所示。從A因素各水平的蘿卜商品性狀看,處理A4表現肉質根最長、單根最重、畸形率低,蘿卜的商品性狀最好。處理A1的蘿卜肉質根最短、單根重最輕、畸形率最高,蘿卜的商品性狀最差。A因素的4個處理中,隨著壟高的降低,蘿卜的商品性狀呈現下降趨勢。B因素的各水平中,處理B1的肉質根最長,單根重最高,畸形率最低,處理B2的商品性狀次之,處理B3的各商品性狀均次于處理B1、B2。
3 結論與討論
從A、B因素對蘿卜產量的影響看,A因素(壟高)各水平間差異達到顯著和極顯著水平。對蘿卜產量影響依次為A4>A3>A2>A1。B因素(種植密度)間差異不顯著,直觀分析,B因素各水平對蘿卜產量影響大小順序為B2>B1>B3,A×B互作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因此A、B效應可以直接相加。對蘿卜產量的最優組合應為A4B2。
從A、B因素對蘿卜商品性狀影響看,A因素中,處理A3、A4的蘿卜商品性狀較優;B因素中,處理B1的蘿卜商品性狀最優。而處理A4的畸形率略高于處理A3 0.04個百分點,但單根縱徑、單根橫徑、單根重明顯優于處理A3。因此,對蘿卜商品性狀影響的最優組合為A4B1。
鑒于處理B1、B2對蘿卜產量的影響差異不顯著,從節省種子、降低勞動強度以及側重于蘿卜的商品性狀角度考慮,長根型白蘿卜壟高與密度兩因素裂區試驗得到的最優組合為A4B1,即長根型白蘿卜的壟高為30 cm、密度為45 000株/hm2。
4 參考文獻
[1] 王富榮,沈建宇,宋彬.白蘿卜優良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2013(5):45-47.
[2] 倪玲,秦進華.出口專用白蘿卜生產技術規程[J].中國農技推廣,2005(9):31-32.
[3] 邢憲民,孫懷連,朱永梅,等.棉花間作反季白蘿卜高效種植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09(3):13.
[4] 宋玲玲,朱德康,許樹坡.春大棚栽培結球白菜和白蘿卜技術[J].中國蔬菜,1998(3):49-50.
[5] 宋玲玲,朱德康,許樹坡.春大棚栽培結球白菜和白蘿卜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1999(1):12-13.
[6] 鄭福敏.白蘿卜栽培技術[J].河北農業,2014(7):16-17.
[7] 劉興利,張廣玉,李桂軍.棉花、白蘿卜間作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知識,2005(4):31.
[8] 劉偉斌,黃林華,胡仲玲.甜水蘿卜生產技術規程[J].農民致富之友,2016(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