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鴻鑫
摘要 介紹績溪縣高山反季節(jié)茄子栽培技術,包括地塊選擇、品種選擇、播種育苗、定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內容,以供參考。
關鍵詞 茄子;栽培技術;反季節(jié);安徽績溪
中圖分類號 S64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072-02
在茄果類蔬菜中,茄子是要求較高溫度和最耐高溫的蔬菜。但平原地區(qū)栽培的茄子在7月中旬以后,由于高溫干旱、茄子一般生長不良,產量降低,品質變差,售價不高,高山反季節(jié)栽培可彌補7—8月市場的茄子空缺。高山茄子于7—10月上市,產量可達60 t/hm2,產值7.5萬元/hm2以上,是同期種植糧油等作物的3~4倍。現(xiàn)介紹績溪高山反季節(jié)茄子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1 地塊選擇
茄子根系發(fā)達,對土壤養(yǎng)分要求較高,應在海拔400~800 m之間的地帶,選擇2~3年內未種過茄科作物,土層較深厚,有機質含量較高,保水肥能力強,排灌良好,肥沃的壤土或砂質壤土塊栽培,可接茬蔥蒜、萵筍、油菜、小麥等。茄子黃萎病發(fā)病地塊要實行5~6年的輪作。
2 良種選擇
選擇早中熟、生長勢強、耐熱性強、適應性廣、抗病性強、結果力強、果皮薄、光澤好、肉色白、品質優(yōu)、品性好的良種、如冠王9號、杭豐一號、引茄1號、農友長茄等。
3 播種育苗
3.1 適期播種
為將高山茄子采收高峰安排在7月下旬至8月,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定植。在播種適期內,海拔高的地帶宜早播早種,低海拔地區(qū)可稍遲[1]。
3.2 種子處理
播種前曬種2~3 d。用1%高錳酸鉀溶液浸種30 min后,用清水洗凈藥味,再用25~30 ℃水浸種10~12 h,浸后再用手反復搓洗幾次,洗凈種皮黏液,之后用紗布包好催芽,第1天保持20~25 ℃,第2~3天保持25~30 ℃,第4天起改用20~23 ℃,每天檢查和翻動種子1~2次,并用催芽相應的溫水清洗。每次洗種后都 要甩干多余的水分,以利通氣,促進種子發(fā)芽整齊。經(jīng)4~5 d,當有50%左右的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3.3 播種苗床準備
生產田用種225~300 g/hm2,需播種床面積45~60 m2/hm2。早春山區(qū)氣溫仍然較低且多變,最好用塑料大棚育苗,沒有大棚也要搭建小拱棚育苗。播種床土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和園土按1∶1混合,厚5 cm左右,播前7~10 d澆透水,床面覆蓋白色塑料薄膜,閉棚曝曬,促進苗床土壤升溫。
3.4 播種
播種前用水淋濕苗床,然后播種,播種后覆蓋細土或土雜灰,厚0.5~1.0 cm,再用塑料薄膜覆蓋苗床表面。白天溫度保持25~30 ℃,夜間不低于15 ℃,地溫20 ℃以上促進出苗。70%以上的苗出土后掀去地膜,淋足齊苗水。苗出齊后,結合澆水,用 0.3%復合肥浸出液或0.5%尿素液追肥1次,白天溫度控制在20~25 ℃,不超過28 ℃,夜間15~18 ℃。第1片真葉展開后,白天保持25 ℃左右,夜間15~20 ℃,苗床土保持見干見濕。
3.5 分苗假植
茄子4片真葉時花芽分化,分苗應在二至三葉期進行,移到10 cm×10 cm營養(yǎng)缽內或10 cm×10 cm營養(yǎng)土塊上。假植后,閉棚5~6 d,促使秧苗較快恢復正常生長。白天棚內溫度可升到35 ℃以上,也不必通風,以便增加地溫,補充夜溫,促進扎根發(fā)棵。假植后1~2 d,每天早晚分別澆水1次,以后逐漸減小澆水次數(shù)。5~6 d后,逐漸通風換氣降低棚內溫濕度[2]。
3.6 苗床管理
假植緩苗后澆施1次尿素或復合肥液,經(jīng)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適當降低溫度,白天控制在25~27 ℃,夜間在15 ℃左右。移栽前5 d左右,用氮磷鉀三元復合肥液澆施;移栽前2~3 d,噴施64%殺毒礬M8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1.8%復硝酚鈉水劑6 000倍液,帶肥帶藥下田。
4 大田定植
4.1 耕地施基肥
種高山茄子地塊要早翻、深翻,前茬作物結束后立即翻耕凍土或曬垡,促進土壤凈化熟化,減少病蟲害,增進肥力。定植前2~3 d再翻耕1次,并耙細土壤。高山茄子生長期長,需肥量大,要施足基肥,結合整地施充分腐熟農家肥37.5~45.0 t/hm2,加氮磷鉀三元復合肥、過磷酸鈣各375~450 kg/hm2。于畦中央開挖寬、深分別為20 cm的施肥溝,將以上肥料充分混合均勻,撒施在施肥溝內。茄子最適土壤pH值為6.8~7.3,如土壤偏酸可撒施新鮮石灰粉調節(jié)。
4.2 整地做畦
生長前期正值長江流域的梅雨季節(jié),應做成深溝高畦,畦連溝寬1.8 m,溝深25~30 cm,溝寬30~40 cm。
4.3 定植
于晴天傍晚或陰天定植,選擇節(jié)間短、莖粗、無病蟲害、5~6片葉的壯苗栽種。每畦栽種2行,行距70~80 cm,株距40~50 cm,種植2.25萬~2.70萬株/hm2。定植時保持營養(yǎng)缽(或營養(yǎng)土塊)土面與畦面持平。定植后立即澆定根水,定根水要澆足。可用10%~15%稀薄人糞尿或0.3%~0.5%尿素或復合肥液澆定根水,促進發(fā)根。
5 田間管理
5.1 中耕除草
定植后10 d左右,進行第1次除草,疏松土壤,深3~4 cm;栽后20~25 d,再除草1次,深6~7 cm,結合除草進行培土,將畦溝中的土培于根際,以防倒伏。然后,用作物秸稈、雜草等覆蓋畦面,厚度以不見泥土為宜[3]。
5.2 肥水管理
高山茄子在施足基肥的情況下,定植后10 d左右,結合除草追肥1次,即追施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50 kg/hm2,肥料可于距離基部15 cm處穴施,然后除草,除草后澆施15%~20%稀薄人糞尿。在門茄開花時,要控水控肥以利坐果。在門茄瞪眼期(即幼果長到萼片之外時)追肥1次,追施尿素225 kg/hm2、氯化鉀225 kg/hm2,或用人糞尿7.5~15.0 t/hm2,配成25%~30%肥液澆施。采收盛期,一般每隔10~15 d追肥1次,每次施氮磷鉀三元復合肥料150 kg/hm2或尿素105 kg/hm2。另外,可結合病蟲防治用0.2%~0.3%磷酸二氫鉀等噴霧,進行根外追肥。 前期雨水一般較多,要清溝排水,防漬防澇。出梅后,降雨量減少,大暑到立秋往往是高溫夾雜干旱,此時正值結果期應注意澆灌水,經(jīng)常保持土壤濕潤,保證果實膨大對水分的要求。
5.3 整枝、摘葉設支架
將門茄以下側枝全部剪除,其余枝條一般不行整枝。同時摘除老葉、病葉和黃葉,并視生長情況摘除部分過密葉片,以利于通風透光,提高坐果率,減輕病蟲害。整枝、摘葉要在晴天進行,防止傷口感染病菌。摘下的葉子帶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燒毀。整枝后,用直徑1.5~2.0 cm、長60~70 cm的樹棍或園竹作支架,在離植株基部10 cm處插入土中,再用塑料繩等把植株主桿固定在架桿上,以防倒伏。
6 病蟲害防治
高山茄子的病害主要有黃萎病、枯萎病、疫病、綿疫病、褐紋病等。主要蟲害有紅蜘蛛、蚜蟲、斜紋夜蛾、潛葉蠅等。病蟲害堅持預防為主,出現(xiàn)病蟲后,可選用以下藥劑防治。①黃萎病、枯萎病:可選用高錳酸鉀、敵克松、惡霉靈、甲霜靈、DT、甲基托布津等對水灌根防治;②疫病、綿疫病:可選用殺毒礬M8、甲霜靈、霜脲錳鋅、乙膦鋁等對水噴霧防治;③褐紋病:可選用加瑞農、甲霜靈錳鋅、殺毒礬M8、代森錳鋅、百菌清、甲霜銅等噴霧防治;④紅蜘蛛:可選用阿維菌素、克螨特、天王星等防治[4];⑤蚜蟲:可選用吡蟲啉、避蚜霧、啶蟲脒等防治;⑥潛葉蠅:阿維菌素、滅蠅胺、環(huán)丙氨嗪等防治;⑦斜紋夜蛾:可選用多殺霉素、蘇云金桿菌、氯蟲苯甲酰胺、甲維鹽等防治。
7 及時采收
高山茄子一般在開花20 d左右后采摘,具體應根據(jù)茄眼睛(萼片與果實相連接部位的白色環(huán)狀帶)而定,如茄眼睛寬,表示果實生長快,如茄眼不明顯,表示果實生長較慢,此時果實色澤鮮艷,富有光澤,為采收適期。采摘一般在上午露水干后進行。采收的果實立即做好分級包裝,運往市場銷售。
8 參考文獻
[1] 劉愛霞.設施茄子栽培技術[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6(3):136.
[2] 鄧守哲,楊春玲.日光溫室茄子栽培技術[J].吉林蔬菜,2010(1):5-7.
[3] 楊森.茄子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0(4):106-107.
[4] 李虎林.冬季弱光照環(huán)境下日光溫室茄子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07(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