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迪
摘要 從馬鈴薯的用途和發展空間入手分析其產業發展前景,并從影響其生長的溫度、光照、土壤以及水分等方面對其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總結,旨在促進馬鈴薯產業順利發展。
關鍵詞 馬鈴薯;發展前景;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095-02
馬鈴薯在我國已有400多年的栽培歷史,其所含營養成分全面,含有多種蛋白質,膳食纖維、脂肪含量低,對預防人體疾病、增強機體免疫力均有一定作用。此外,馬鈴薯不僅能夠用作新鮮蔬菜,還能夠作為食品加工、工業原料以及飼料,具有廣泛的用途。河南上蔡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境內有生姜等土特產,土質適合塊莖作物生長,近年來當地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大力發展馬鈴薯種植業。本文通過分析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前景,詳細闡述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旨在促進當地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
1 馬鈴薯產業發展前景
馬鈴薯是糧食、蔬菜、飼料及工業原料兼用型高產高效作物,且具有較高的適應性,目前已成為我國第四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以每年4.5%的增速在增長。同時,根據國際食品政策中心和國際馬鈴薯中心的預測,在接下來的20年內,全球對馬鈴薯的需求量會增加約40%,超過對水稻、小麥以及玉米等糧食作物的需求增長。因此,馬鈴薯具有較高的發展潛力,用途廣泛,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種植馬鈴薯不失為效益農業的一種良好選擇。
1.1 馬鈴薯的用途廣泛
近年來,馬鈴薯食品已逐漸得到市場的認可,在英國、美國等國家,直接鮮食的馬鈴薯約占5%,制作的馬鈴薯食品占比能夠達到80%。主要包括馬鈴薯泥、干制馬鈴薯及其半成品等馬鈴薯干制品,馬鈴薯丸、馬鈴薯餅、馬鈴薯饅頭等馬鈴薯冷凍制品,油炸馬鈴薯片、酥脆馬鈴薯等馬鈴薯油炸制品。在我國,馬鈴薯食品也備受歡迎,隨著麥當勞、肯德基等國外連鎖快餐店在我國的迅速發展,炸薯條、薯片等馬鈴薯食品也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1]。
此外,馬鈴薯是除玉米、小麥以外的第三大淀粉原料作物,尤其是在高寒地區,馬鈴薯顯得更為重要。而且相對于其他淀粉,馬鈴薯淀粉具有顆粒大、類脂化合物、蛋白質含量低、較強的抗切割性等優點而受到加工企業的歡迎。在食品加工業中,馬鈴薯淀粉的應用更加普遍,如荷蘭已能夠將馬鈴薯淀粉應用于掛面、各種小吃、餅干、面食以及肉食制品的生產,我國也進行了相關食品的科研工作,如中國農科院研制的馬鈴薯饅頭已在北京幾家大型超市進行試賣,收到良好的市場反響。
1.2 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從發展空間來看,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潛力依然較大。一方面,利用南方冬閑田發展冬作馬鈴薯。南方冬閑田面積較大,可用于種植馬鈴薯的面積在400萬hm2以上,按產量15 000 kg/hm2計算,在不影響其他農作物生產的前提下,可以增加6 000萬t馬鈴薯,按5∶1折合增產糧食120億t以上;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合格脫毒種薯的推廣應用。如果經過努力,現有馬鈴薯種植面積合格種薯覆蓋率能夠提高到70%,那么馬鈴薯產量將新增2 000萬t左右,而其產量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因此,我國未來發展馬鈴薯生產的前景還十分廣闊,產量很有可能達到1.50億t左右。
2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盡管馬鈴薯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在多數地區均能生長,但為了能夠提高產量,保證品質,還是有必要了解馬鈴薯生長的最適溫度、光照、水分等因素。
2.1 溫度及光照要求
馬鈴薯生長期間需對溫度進行較好的控制,一般而言當晝夜平均溫度在17~21 ℃最為有利,但在不同的生育期對溫度有不同的要求。播種時土壤深層10 cm溫度達到7~8 ℃時,馬鈴薯幼芽即能生長,溫度在10~12 ℃時能夠保證順利出苗。當夜間最低溫度高于-2 ℃時即能播種。莖葉生長期最適溫度在17~21 ℃,當溫度在-1.5 ℃時幼苗便會發生凍害。當溫度低于7 ℃或超過42 ℃時,莖葉即會停止生長。塊莖形成與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17~19 ℃,地溫低于2 ℃或高于29 ℃時,塊莖即停止生長。馬鈴薯開花結果最適溫度在15~17 ℃,低于5 ℃或超過38 ℃時便會影響馬鈴薯開花,16~18 h長日照和高溫有利于花芽分化,促進開花結實。此外,馬鈴薯喜光,屬于長日照作物,長日照有利于營養器官的生長,而塊莖在短日照下容易形成[2]。
2.2 土壤、水分及肥料要求
馬鈴薯的食用部分為其在地下膨大的塊莖,因此要求土壤肥沃、土層深厚且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因此馬鈴薯一般種植在砂壤土中。此外,馬鈴薯較喜酸性土壤,土壤pH值應控制在4.8~7.0,最適宜生長土壤pH值在5.0~5.5。當土壤pH值超過7.0時便會造成馬鈴薯的大幅減產[3]。
馬鈴薯整個生長周期的需水量均較大,在其生長過程中均需供給足夠的水分方能獲得高產,但在不同生長周期所需水分也存在差異。發芽期的土壤保持濕潤即可,幼苗期土壤持水量應在50%~60%,發棵期土壤最大持水量應在70%~80%,結薯期田間持水量應在80%~85%[4-5]。
在生長周期內,馬鈴薯需求量最多的養分分別為氮、磷、鉀,其次為鈣、鎂、硫和多種微量元素。在氮、磷、鉀3種肥料中,馬鈴薯對鉀肥的需求量最大,其次是氮肥,對磷肥的需求較少[6]。
3 參考文獻
[1] 舒敬蘋.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3(3):45.
[2] 劉香衛.馬鈴薯栽培技術分析[J].農技服務,2015,32(9):43.
[3] 景穎,盧俊峰,高虔,等.馬鈴薯安全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J].中國果菜,2010,23(1):22.
[4] 楊恩菊.淺析隴川縣馬鈴薯產業發展前景[J].中國農業信息(上半月),2014(11):156.
[5] 沈學善,屈會娟,黃鋼,等.四川省春馬鈴薯超高產栽培的技術途徑與措施[J].中國馬鈴薯,2012(5):277-280.
[6] 馬世安.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