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鵬+羅光瓊+周奇+艾傳惠+馮社會+周樹勇
摘要 研究不同農藥種類及用量對白及銹病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正安縣白及銹病對其產量和品質影響不大,可盡量少用或不用農藥防治。如必須用藥,可選用葉銹特750 g/hm2,或敵銹鈉1 125 g/hm2,或敵銹酸鈉1 125 g/hm2,分別在6月、7月、8月各噴施1次。
關鍵詞 白及銹??;敵銹鈉;葉銹特;敵銹酸鈉;防治效果;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67.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103-02
近年來,隨著白及種植年限的遞增,在白及栽培過程中相繼出現了部分病害。為了及時有效地防治病害,防止其對白及產量及品質造成影響,筆者進行了不同農藥品種及其用量對白及銹病防治效果的研究試驗,以期探索防治白及銹病的有效方法,為大面積栽培野生白及提供技術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海拔1 350 m的正安縣桴焉鄉燕巖村燕巖組某農戶責任地內進行。試驗地前作為玉米,土壤疏松,耕層深厚,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土壤有機質含量為32.36 g/kg,全氮2.189 g/kg,全磷0.718 g/kg,全鉀10.80 g/kg,速效氮83.72 mg/kg,速效磷19.5 mg/kg,速效鉀19.0 mg/kg。
1.2 試驗材料
供試白及種為本地紫紅花白及;供試農藥為敵銹鈉、葉銹特、敵銹酸鈉。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L9(34)正交試驗設計,具體試驗因素、水平、組合情況見表1、2。共9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4.8 m2(2.4 m×2.0 m)。密度26.7 cm×16.7 cm,即每小區9行、12窩;小區與小區、小區與保護行間距50 cm。試驗地總面積211.33 m2(不含保護行),其中總長23 m +保護行寬度(不少于1 m),總寬9.2 m+保護行寬度(不少于1 m)[1-3]。保護行栽培管理與小區管理相同,且作為對照。
1.4 試驗過程
2013年1月9日播種,播種時,基肥施清糞水30 t/hm2(每小區14.4 kg)、油枯750 kg/hm2(每小區360 g)、普鈣750 kg/hm2(每小區360 g)、K2SO4 300 kg/hm2(每小區144 g)、鋅肥30 kg/hm2(每小區14.4 g),其中鋅肥不能與普鈣混施;噴藥時用相應藥量對水1 875 kg/hm2噴于葉片的正反面。
追肥:分2次追施,第1次為4月初,每小區追施尿素36 g;第2次為6月初,每小區追施尿素72 g。同時,每月中旬澆1次清糞水,每小區14.4 kg[4-5]。此外,遇干旱時早、晚及時澆水。分別在4月初、5月初、6月初、7月初、8月初各除草1次。
1.5 調查統計
隨機調查各小區植株發病情況,并記錄病點率、普遍率、平均嚴重率、病葉數、總葉數、病情指數(噴藥前后)、防治效果、增產效果。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病點率(%)=有病點/調查總點數×100
普遍率(%)=病葉數/總葉數×100
平均嚴重率(%)=嚴重率的總和/總病葉數
病情指數(%)=嚴重率的總和/總葉數
防治效果(%)=(1-防治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產量增加率(%)=(防治區產量/對照區產量-1)×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葉片危害程度
從表3可知,不同處理對病點率、普遍率、病情指數的影響是不同的。未施農藥的(CK)受白及銹病的危害較大,施1次農藥的處理比施多次的處理受害程度大,提前施農藥比晚施農藥的效果好。施藥后除CK外,其余各處理的平均嚴重率都一樣。從病情指數看,不同處理都不同程度受白及銹病的影響,但影響不大;不同農藥種類對白及銹病的防治效果也無明顯差異,但以處理2、4、8最佳,其次是處理7、3、6,再次是處理1、5、9。
2.2 不同處理的防治效果
從表4可知,不同處理中,以處理2、4、8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處理7、3、6,再次是處理1、5,最差的是處理9。產量增加率以處理4最高,達32.86%;最差的是處理5,只有0.71%。
2.3 不同處理白及多糖的變化
從表5可知,在本試驗中,白及多糖含量與各處理關系不明顯,但略有變化。以處理4相對較高,達到31.23%,處理5最低,僅有28.54%。
2.4 不同處理白及產量
從表6可知,在本試驗中,不同處理對白及產量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是很大。其中以處理4產量最高,達3 875.00 kg/hm2,其后依次是處理3和處理8、7,平均產量分別為3 645.83、3 583.33、3 500.00 kg/hm2,其余各處理差異不大。經方差分析,各處理間達到極顯著水平。多重比較可知,處理4與處理7、2、6、1、9、5產量之間差異極顯著,與處理3差異不顯著,與處理8差異顯著;處理3除與處理2、8、7無產量差異外,與處理6存在顯著差異,與處理1、9、5存在極顯著差異。
3 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在正安縣高海拔地區種植白及,或多或少受到白及銹病的影響,但對其產量和品質影響不是很大,為確保白及質量安全和降低種植成本,可減少白及銹病防治用藥或不用藥。如必須用農藥,宜選擇用葉銹特750 g/hm2,分別在6月、7月、8月各噴施1次;或用敵銹鈉1 125 g/hm2,分別在6月、7月、8月各噴施1次;或用敵銹酸鈉1 125 g/hm2,分別在6月、7月、8月各噴施1次。
4 參考文獻
[1] 李倩,童清,唐紅燕,等.幾種藥劑對防治白及苗期銹病效果對比[J].湖北林業科技,2015(5):30-31.
[2] 張明生.貴州省中藥材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建設[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15(4):9-12.
[3] 魏進,周瑋,李汶錕.貴州省白及病蟲害種類調查與防治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5(21):150-151.
[4] 張滿常,段修安,王仕玉,等.白芨中藥材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云南農業科技,2015(5):61-63.
[5] 張禮維.貴州白術根腐病病原鑒定及防治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