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棟
摘要 2009—2010年水稻穗莖瘟病在遼陽縣嚴重發生,本文對水稻穗莖瘟發病的病理和氣候因素及其他原因進行分析,制訂相應的防治對策,指導農民防治水稻穗莖瘟。
關鍵詞 水稻;穗莖瘟;發生原因;防治對策;遼寧遼陽
中圖分類號 S435.111.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127-01
遼陽縣水稻種植面積約1.8萬hm2,2010年是遼陽縣水稻生產以來穗莖瘟和粒瘟發生最嚴重的一年,發病面積1.3萬hm2左右,其中唐馬鎮、柳壕鎮發病輕的地塊在10%以上,嚴重的發病穴率高達45%~60%,給農戶造成了重大損失。
水稻穗莖瘟是發生在水稻穗頸上的稻瘟病,其病原菌是稻梨孢菌。在自然條件下,稻梨孢菌只侵染水稻。穗莖瘟侵染的菌源是水稻生長前期田間發生的葉瘟病菌,由于在水稻分蘗前期,氣候較為干旱,葉瘟不十分嚴重,農民往往忽視了葉瘟的防治,水稻田間存在大量的稻瘟病病菌,為后期穗莖瘟發生提供了充足的初侵染源。稻瘟病是一種通過氣流傳播的流行病,氣溫在20~30 ℃,尤其是在25~28 ℃,陰雨天多,相對濕度保持在90%以上,水稻葉片、穗莖結露,是引起稻瘟病病菌傳播、侵染和流行的必需條件[1]。水稻穗頸是葉片制造的養分向穗輸送的必經通道,也是水稻最易感稻瘟病的部位,始穗后,水稻整個植株的營養重新分配,一大部分營養向穗部集中,穗頸剛伸長,幼嫩,是稻株最弱的地方;染病后,隨著病菌的繁殖和危害,穗頸節壞死,輸送到穗的養分通道被阻斷,形成白穗或癟粒的稻穗,稻農稱之為“掐脖子”,一旦水稻感染穗莖瘟,輕者嚴重減產,重則絕收。
1 水稻穗莖瘟發生原因分析
1.1 氣候條件
遼陽縣6月初至7月中旬的持續高溫天氣使水稻葉片上面不能結露,稻瘟病病菌沒有著生點,葉瘟往往發病較輕,但2010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遭遇連續降雨,達到氣溫轉涼,氣溫25~30 ℃、相對濕度90%以上的氣候條件,滿足了穗莖瘟發病流行的條件,而7月末至8月初正值水稻破口至出穗期,連續陰雨,對稻瘟病病菌的侵入、繁殖十分有利。實踐證明,這一時段晴天少雨的年份,穗莖瘟往往發病較輕,說明適宜的氣候條件是穗莖瘟發病的重要條件之一[2]。
1.2 感病品種面積大
遼陽縣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種植緊穗型遼粳系列的水稻品種,品系比較單一。以遼粳454為例,90年代初期對水稻稻瘟病的抗性非常強,甚至達到高抗稻瘟病,但到了2009—2010年,穗莖瘟的發生率在10%以上,個別地塊甚至達到30%。說明原來高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種,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稻瘟病生理小種的變化,對稻瘟病病菌的抗性逐漸弱化,已經不抗稻瘟病了。據報道,一個抗稻瘟病水稻品種的抗性只能保持3~5年。
1.3 藥劑種類質量不齊,防治技術不規范
防治稻瘟病的藥劑品種繁多,有效成分含量不同,影響防治效果,尤其是以666.7 m2為單位的小包裝農藥在使用時,往往劑量不夠或超量,導致達不到防治效果或產生藥害[3]。
1.4 農戶重視不足是穗莖瘟流行的人為因素
水稻生長前期,葉瘟并不十分嚴重,農戶對在水稻孕穗末期預防穗莖瘟并沒有給予充分重視,往往產生輕視的思想,忽視了水稻穗莖瘟的預防,一旦在水稻田間發現了水稻穗莖瘟病株,導致穗莖瘟流行,再用藥已經很難控制其危害了。
2 防治建議
(1)選用抗病品種,且同一品種不要在同一地塊連年種植,品種要合理搭配,保持水稻品種的多樣化。較抗稻瘟病的品種有沈農159、福田2100、遼粳101等。
(2)根據品種特性和土壤情況合理配方施肥,不偏施氮肥以免營養生長過旺,水稻植株抗病能力較弱,水稻偏施氮肥,稻苗徒長,容易被病菌侵染。適當控水烤田,能改善水稻田間環境,增加水稻本身的抗病能力。
(3)藥劑防治。在水稻破口期和齊穗期各噴藥1次,對水要足,打藥均勻細致。可選藥劑有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5 kg/hm2對水450 kg/hm2噴霧;稻瘟靈1.5 kg/hm2對水450 kg/hm2噴霧;6%春雷霉素750 g/hm2對水450 kg/hm2噴霧。
(4)各級政府應加強對植保經費的投入,用于購買統防統治機械和藥劑,隨著統防統治面積的擴大,逐步解決農民一家一戶防治病蟲害難、防治效果差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植保能力弱的問題。
(5)要充分發揮基層植保站的作用,使其加強對稻瘟病的預測預報,指導農民和水稻種植專業戶統防統治,不但要做好稻瘟病中、長期預報,還要到田間地頭實地指導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做到以點帶面,全面防治。
總之,做好穗莖瘟的防治,必須要防治好葉瘟,必須在適宜稻瘟病流行氣候條件來臨之前,在水稻孕穗末期和齊穗期全面防治水稻稻瘟病各1次,要使農戶對聯防聯治、統防統治給予充分重視,才能控制穗莖瘟的流行[4]。
3 參考文獻
[1] 徐善忠,徐紹益,康美媛,等.6種藥劑防治穗頸瘟藥效比較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6(2):143.
[2] 朱明麗,施根發.水稻穗頸瘟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1(7):182.
[3] 姜麗霞,朱海霞,紀仰慧,等.黑龍江省水稻稻瘟病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8(3):134-136.
[4] 紀傳義,孫英.旱育水稻秧田期病蟲草害防治技術[J].農技服務,2008(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