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顧淑娟
摘要 引進青海耐旱耐鹽灌木樹種白刺在江蘇東南沿海的濱海鹽土上進行耐濕試驗,結果表明:在土壤地下水埋深≥1.2 m、地面排水通暢時,白刺可在鹽分≤5.1 g/kg的濱海鹽土中正常生長,否則難以(不易)成活。
關鍵詞 白刺;濱海鹽土;地下水埋深;耐濕試驗
中圖分類號 S79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140-01
白刺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沙漠地區,既是沙(荒)漠地區耐旱、喜鹽堿、耐高溫、耐瘠薄、抗寒、抗風的典型植物,也是我國寒溫、溫和氣候區的鹽漬土指示植物[1-2]。如東縣地處江蘇省東南沿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雨水較多。新墾區土壤屬濱海鹽土類,地勢低、地下水位高、土壤濕度大、大多耐鹽樹種造林難于成活。課題組引進青海耐旱耐鹽白刺樹種進行試驗,探索其在本地區環境條件下的耐濕強度和栽培技術,為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5年3月下旬在如東縣洋口港太陽島進行,當地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年降雨量1 028.5 mm,年蒸發量1 343.5 mm,年均溫度14.8 ℃,極端最高溫度38.6 ℃,極端最低低溫度-10.6 ℃,年平均相對濕度81%。供試土壤屬濱海鹽土,土壤pH值為8.5左右。
1.2 試驗樹種
青海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樹種,苗木均為一年生1級苗。
1.3 試驗設計
試驗前測定土壤地下水埋深,并按處理分別采集0~40 cm混合土樣,測定全鹽量,結果見表1。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一區組種植白刺苗100株,株行距0.3 m×0.4 m,4次重復。每處理起苗至栽植1 d完成,栽后第1周澆水2次,生長期間的管理措施相同(未施肥),5月下旬和10月下旬統計苗木成活率[3]。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2可知,5月下旬處理1、2、3、4、CK鹽土上,白刺平均成活率分別為90.25%、91.50%、91.75%、45.25%、37.50%,其中當土壤地下水埋深≤0.6 m時,白刺成活率下降到45.25%以下。方差分析(表3)表明,處理間差異極顯著。多重比較表明,處理1、2、3差異不顯著,但三者極顯著高于處理4、CK;處理4極顯著高于CK。可見,5月下旬(梅雨期前)在地下水埋深≥1.2 m的鹽土上,白刺能正常生長。
由表2可知,10月下旬處理1、2、3、4、CK鹽土上,白刺平均成活率分別為87.50%、86.00%、73.50%、18.50%、9.75%,其中當土壤地下水埋深≤1.2 m、地面排水不暢時,白刺成活率下降到18.5%以下。處理間呈極顯著差異(表4)。多重比較表明,處理1、2顯著高于處理3,極顯著高于處理4、CK:處理1、2間和處理4、CK間無顯著差異。可見,經過一個梅雨期和夏秋多雨季節后,當土壤地下水埋深≤1.2 m、地面排水不暢時,濱海鹽土濕度越大,白刺造林成活率越低。
3 結論與討論
(1)試驗表明,在本環境(氣候)條件下,當地下水埋深≥1.2 m、地面排水通暢時,白刺可在鹽分≤ 5.1 g/kg的土壤中正常生長;當地下水埋深≤1.2 m、地面排水不暢時,地下水埋深越小,濱海鹽土濕度越大,白刺造林成活率越低[4]。
(2)本次試驗的年份降水量比往年多130.7 mL,且集中在7—9月,未能采集對白刺生長影響的所有相關數據,有待進一步研究。
4 參考文獻
[1] 李慧卿,李慧勇,李清河,等.烏蘭布和沙漠東北緣地下水位對白刺生長的影響[J].林業科學,2011(11):26-30.
[2] 謝小丁,劉玉新,徐化凌,等.唐古特白刺在黃河三角洲濱海鹽堿地引種[J].湖北農業科學,2009(9):2115-2117.
[3] 張金鑫.天然白刺灌叢對人工摸擬增雨的影響[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2.
[4] 韓剛.六種旱生灌木抗旱生理基礎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