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寶++余弟峰++張賢菊
摘要 本文分析了壽縣近年來農作物秸稈量及綜合利用情況,總結了機械化還田、收儲加工、基質化、飼料化、基料化、沼氣化等多種開發利用農作物秸稈的途徑,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農作物秸稈利用率的措施。
關鍵詞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安徽壽縣
中圖分類號 S2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167-02
壽縣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國土面積2 948 km2,轄25個鄉鎮、278個村(居民)委員會,137.2萬人。壽縣是農業大縣,先后9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耕地面積12.1萬hm2,常年種植農作物24.7萬hm2左右,年產秸稈逾170萬t。近年來,壽縣積極探索,不斷拓寬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渠道,有效地解決了秸稈的“出路”問題,提升了耕地地力,保護了生態環境,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1 壽縣農作物秸稈量及利用情況
1.1 農作物秸稈量
以2015年為例,全縣農作物秸稈總量約177萬t,其中,水稻秸稈97.1萬t,小麥秸稈73.8萬t,油菜秸稈3.5萬t,大豆秸稈1.9萬t,棉花秸稈0.7萬t??墒占斩捔堪凑湛偭康?0%計算,約141.6萬t(表1)。
1.2 秸稈綜合利用現狀
近年來,壽縣按照“政府主導、屬地管理、標本兼治、疏堵結合”的工作要求,堅持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相結合,行政推動和技術服務相結合,政策引導與嚴格獎懲相結合,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全力打造“綠色壽縣”“生態壽縣”。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量115萬t,利用率81.2%。
2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途徑
2.1 機械化全量還田
這是秸稈綜合利用的主渠道,占利用量的80%左右。通過開展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重點推行低茬收割均勻拋撒,因地制宜推廣反轉式滅茬旋耕機作業、五鏵犁—旋耕器復式作業、單鏵至五鏵犁翻耕—普通旋耕機作業、秸稈粉碎滅茬機—旋耕機作業等多種模式[1]。
2.2 秸稈收儲加工
逐步完善市場化秸稈收儲機制,培育發展秸稈收儲加工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建立秸稈收儲經紀人隊伍。支持建設秸稈收儲網點,全縣累計建收儲點560個,每個收儲點財政投入5 000~10 000元。引進高效利用秸稈的公司,將秸稈作為工業生產的原料。如:從事農林廢棄物資源化高效綜合利用的安徽格義循環經濟產業園有限公司,每年消耗農作物秸稈18萬t。國能壽縣生物發電有限公司,每年可消耗農林廢棄物25萬~30萬t。
2.3 秸稈基質化
農作物秸稈通過處置基質化,代替育秧床土,培育秧苗,不僅解決了秸稈的處置問題,還得到很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壽縣天緣民心稻麥種植合作社,引進、試驗秸稈堆漚充分發酵后,加工成為水稻育秧基質,為秸稈利用開辟出一條新途徑,年處理秸稈1萬t,育秧400萬盤,栽插水稻大田1.3萬hm2。
2.4 秸稈飼料化
秸稈飼料化,可為畜牧業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壽縣養殖秸稈飼料化主要采用青貯、氨化2種方式。①青貯。其是將新鮮的秸稈切碎裝入青貯窖或其他青貯容器中,通過封埋措施,造成一種相對無氧狀態,利用微生物(主要是草料自帶的乳酸菌)的發酵作用,使青貯的pH值降至4.0左右,從而達到長期保存青綠多汁飼料營養特征的一種加工調制方法。②氨化。其是將秸稈密封好通入氨和氨水,或者將秸稈切碎后與一定量的尿素溶液混合堆垛,密封制作飼料的方法。通過利用農作物秸稈制作青貯、氨化等飼料,養殖牛羊,發展畜牧業,是秸稈綜合利用的有效途徑[2]。
2.5 秸稈基料化
秸稈粉碎加工可作為蘑菇的基料。秸稈基料化利用可以建立杏鮑菇、雙孢菇工廠化生產線且效益很好。壽縣澗溝鎮基地2016年已完成第一期杏鮑菇周年生產線設備安裝及試運營。
2.6 秸稈沼氣化
以秸稈為主要發酵原料的沼氣生產技術可達到每1 t干秸稈或3~4 t鮮秸稈生產500 m3沼氣的水平,發酵裝置產氣率可達每天每1 m3產沼氣1 m3以上。日前,壽縣沼氣工程年消耗秸稈量可達3萬t。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全量還田機械動力不足
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機械動力不足,缺乏大功率(51.48 kW以上)農機。由于農機具更新成本高,更新慢,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增加了作業成本,目前政府補貼力度不夠,補貼不足難以彌補農民增加的生產成本,農民積極性不高[3]。
3.2 收儲利用效益不高
雖然在政府支持下,收儲體系已初步建立,但因秸稈體積大、產生集中,收儲成本高。大多數綜合利用途徑的效益不高,秸稈收儲經紀人與利用企業間收購幾乎無差價,收儲效益低下導致收儲體系運轉不暢、秸稈利用企業原料無保障。
3.3 利用技術有待提高
雖然近年來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但多處于試驗示范階段,現有設備效率較低,需引進最新的高效技術設備,同時需要對技術的引進及技術人員的培訓指導,幫助企業生產發展,提高利用效率[4]。
4 提高農作物秸稈利用率的措施
4.1 積極政策引導
制定秸稈綜合利用支持政策措施,增加政府對購置大型農機具的補貼,彌補農民因秸稈全量還田增加的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積極性,促進秸稈全量還田推廣。
4.2 加大扶持力度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策扶持為輔助、農民積極參與的秸稈收儲長效機制。
4.3 強化技術支撐
整合社會資源,推進產學研相結合,著力解決秸稈綜合利用領域共性和關鍵性技術難題,提高秸稈基質化、基料化、飼料化等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構建服務支撐體系,強化秸稈全量還田等技術的培訓指導,加快推廣普及先進、成熟的技術[5-6]。
5 參考文獻
[1] 高翔.江蘇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0(12):130-133.
[2] 劉新芽.荊州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13.
[3] 張寧.山東地區農作物秸稈生態化綜合利用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4] 卜毓堅,屠乃美,劉文,等.我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其技術進展[J].作物研究,2006(5):526-529.
[5] 郝素琴,劉艷.我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概況[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65-67.
[6] 石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研究及其在濱州市的示范應用[D].濟南:山東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