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莉
摘要 2009年末到2010年3月,受氣候異常影響,湄潭縣遭受了歷史罕見的干旱災害。對此次干旱災害天氣過程進行了分析并與歷史同期進行了比較,并從大氣環流系統異常和自然因素的角度對此次干旱的成因進行分析,并探討防御措施。
關鍵詞 冬春連旱;氣候特征;成因分析;貴州湄潭;2010年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198-02
2009年末至2010年3月,受氣候異常影響,湄潭縣遭受了歷史罕見的干旱災害,降水量持續偏少,突破1941年湄潭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記錄,達到歷史同期最低值,全縣390處山塘水庫蓄水量嚴重不足,各鄉鎮農作物均不同程度受旱,部分鄉鎮人畜飲水困難,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失。該文利用1941—2009年歷史氣象資料進行比較來分析此次干旱災害性天氣過程的氣候特征,并從大氣環流系統異常和自然因素的角度對此次干旱的成因進行分析。
1 冬春連旱氣候特征
1.1 持續時間
根據《貴州省氣象災害劃分標準》(〔1997〕18號)對照分析表明:湄潭縣此次干旱災害從2009年12月18日開始,至2010年3月22日結束,持續時間長達95 d,最長連續無降雨日數長達16 d,出現在2月13—28日,為歷史罕見。
1.2 氣象要素特征
2009年12月18日至2010年3月22日,受氣候異常影響,湄潭縣降水量持續偏少,導致發生了歷史罕見的冬春連旱,全縣15個鄉鎮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旱災。據湄潭站氣象資料統計顯示,此期間湄潭縣總降雨量為26.7mm,比常年同期偏少67%,突破1941年湄潭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記錄,達到歷史同期最低值(歷史最低值為1995年的31.3 mm);平均氣溫7.1 ℃,比常年同期偏高1.1 ℃;日照時數165.5 h,比常年同期偏多27%(表1)。
1.3 干旱影響程度
此次干旱災害造成的影響較為嚴重。據縣民政局統計,此次干旱災害造成湄潭縣44 723戶、156 532人不同程度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5 322萬元,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3.1 地表水位和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位下降表現為河流水量較少,部分河流斷流,山塘、水庫水位下降,部分干涸或低于死水位,從而給農業灌溉、電力發電等造成困難。據縣防汛辦統計,湄潭縣山塘水庫水位嚴重下降,全縣390處山塘水庫實際蓄水量為1 337萬m3,比上年同期減少127萬m3,占應蓄水量的47%,蓄水嚴重不足,部分水庫已經處于死水位,湄潭縣騰星水力發電站受到嚴重影響,據統計,2010年1—3月,該電站實際發電量較2009年實際發電量少650萬kW·h。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大量水井干枯,造成湄潭縣部分地方出現水荒,人畜飲水發生困難。據縣民政局統計,此次旱災造成湄潭縣飲水困難人口達145 512人,飲水困難大牲畜98 600頭。
1.3.2 嚴重影響農業正常生產。持續干旱不但造成油菜、小麥等越冬農作物受旱,還影響到春耕、春播和茶苗移栽的進行,尤其是影響春茶的萌發和品質,導致采摘期推遲10~20 d,造成春茶產量大大減少,給茶農和茶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據縣民政局統計,此次干旱災害造成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11 137 hm2,其中農作物成災面積10 854 hm2,絕收面積1 070 h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5 322萬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4 872萬元,工礦業直接經濟損失450萬元。
1.3.3 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高。由于降雨量持續偏少,土壤及植被干枯,加上空氣相對濕度低,導致湄潭縣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高,3月發生了6起發生森林火災,過火面積達60.8 hm2,受害森林面積41.17 hm2,損壞成林樹木1 216.27 m3、幼林樹木10.74萬株。
根據《貴州省氣象災害劃分標準》(〔1997〕18號)[1]和以上資料分析,湄潭縣此次冬春連旱是發生在2009年夏秋連旱基礎上的,此次干旱災害屬1941年以來所罕見,具有持續時間長、災害重等特點,降水量持續偏少,從持續時間和降水量級上均突破歷史極值,造成湄潭縣山塘水庫蓄水嚴重不足,不但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了較大的損失,而且部分地方發生水荒造成人畜飲水困難,因此確定為特重旱。
2 干旱災害的成因分析
2.1 大氣環流異常
干旱是指一個地方長期無雨或少雨,使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壞而減產的氣象災害。大氣環流異常導致降水量持續偏少是造成此次干旱災害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球變暖大背景下,2010年初南下影響的湄潭縣冷空氣相對較少,冷暖氣流在湄潭縣上空交匯就少,導致降水難以形成。二是2010年初北上影響湄潭縣的暖空氣比往年強大,暖性高壓控制的時間過長,導致湄潭縣氣溫較歷年同期偏高,蒸發量大,空氣相對濕度也較低。空氣中含的水分不足,冷暖氣團即使互相“碰撞”,也無法產生降雨。三是此次干旱災害是發生在2009年夏秋連旱基礎上的,2009年汛期(4—9月)降水量本來偏少,較常年同期偏少20%,2009年8月11日至9月19日,湄潭縣發生了較為嚴重的夏秋連旱,此期間以晴熱天氣為主,氣溫高,蒸發量大,降雨量嚴重偏少,使山塘水庫蓄水量較歷年同期偏少,加劇了此次干旱災害的旱情。
2.2 自然因素
一個地區長期不下雨,就容易產生干旱。具體的干旱確定標準各地因地形地貌以及森林覆蓋情況不同而異[2]。就自然因素而言,湄潭縣干旱災害頻發有以下幾個原因。
2.2.1 湄潭地處山地[3]。田土多處在山坡上,以致雨水容易流失,蓄水能力差,徑流系數大。同時湄潭縣巖溶裂隙,洞穴多,滲漏厲害,降雨后雨水迅速滲漏到地下,故易發生干旱。
2.2.2 湄潭森林覆蓋率影響。1988年湄潭縣森林覆蓋率只有17.4%,近年來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加大了人工造林力度,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已達到了56%,但原始森林極少,水土流失狀況仍沒有得到完全改善,農田水分蒸發量較大,土壤蓄水率差,雨后土壤很快變干,容易出現干旱。
2.2.3 湄潭土壤肥力較差[3]。在農業土壤中,耕作層多數小于20 cm,大于20 cm的耕地只占16.73%;在林牧業用地中,土體厚度小于60 cm的土地占了自然土面積的72.29%;農業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大于3%的只占耕地總面積的7.11%;全氮含量大于0.2%的只占耕地總面積的5.64%,速效磷含量小于3 mg/kg的占耕地總面積的52.89%。總之湄潭土層較薄,有機質含量低,氮磷含量偏少,中低產土比例較大,土壤持水力不強,也是湄潭縣容易遭受旱災的原因之一[4-6]。
此外,人們在耕作過程中不合理地施用化學肥料使土壤板結、質地變壞,導致土壤蓄水力差也是容易發生旱災的原因之一。
3 結語
此次干旱是發生在2009年夏秋連旱基礎上的災害,屬1941年以來所罕見,具有持續時間長,災害重等特點,給湄潭縣經濟和人民群眾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和損失。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在2008年初湄潭縣遭受百年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2009年遭受夏秋連旱之后,2010年初又遭受嚴重的干旱災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發生極端或異常氣象災害時,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相對以前變得更加敏感和脆弱,損失也較以往大,這給氣象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對此類氣象災害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總結,分析成因,總結經驗,探索防御措施,建立和完善氣象應急服務機制,提高人們防御和減輕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災害的能力。
4 參考文獻
[1] 貴州氣象災害性天氣劃分標準[S/OL].[2016-06-30].http://www.doc-88.com/p-1446557809211.html.
[2] 岑士良.貴州省災害性天氣及預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
[3] 湄潭縣農業區劃委員會辦公室.湄潭縣自然地理志[M].1988.
[4] 楊韜,解福燕.云南2009~2010年秋冬春連旱成因分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0(5):99-103.
[5] 尹華軍,凌寶壯.隆林縣2009—2010年秋冬春連旱成因分析與評估[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1(2):10-12.
[6] 蘭蘭,王茜.紅河州2006年冬春連旱的氣候環境診斷分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7(增刊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