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萍++張曉辛
摘要 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目標和基本方向,也是我國全面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關鍵與難點。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沒有實現根本性轉變,粗放經營、水土污染、弱質低效。本文通過對現代石油農業與替代農業發展的比較研究,梳理不同農業模式的優缺點,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循環農業轉變找到合適路徑,從而提高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
關鍵詞 農業發展模式;現代農業;替代農業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251-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a basic direction and the goa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It is the key problem in our country to comple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 does not implement a fundamental shift,and still keep extensive management,water and soil pollution,weak efficient.This article focu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Combing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model,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circulation,and find the right model,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lternative agriculture
伴隨著人類數萬年的進化演變,農業也已經歷多種生產方式的改變,從原始農業的刀耕火種發展到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再到重視機械化生產的現代石油農業,直到現階段出現的各種新型替代農業模式。縱觀這些農業生產模式,在其發展演進過程中都存在各自優勢以及缺陷,現代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應該適當對現有的模式進行梳理,打造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最佳組合的農業發展模式。
1 現代石油農業的特點及缺陷
現代石油農業的發展是在人類遭遇糧食危機時被推出的,它為人類帶來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全世界的現代農業大變革,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無論是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現代石油農業被廣泛接受,并成為了農業發展主要模式,全世界達成共識,認為現代石油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全球糧食供需矛盾可以通過其得到根本的改善,消除部分地區的饑餓問題。目前,現代石油農業確實極大程度提升了農產品產量,糧食供應量滿足了比預期多10億以上的人口的需求量。
1.1 現代(石油)農業的主要特點
農業機械規模加大,化學工業被運用到農業上,農業技術不斷提高,特別是雜交品種加大糧食產量,農業勞動生產率有效提升,農畜業產量明顯增加,機械化集約型農業形式被確定。至20世紀60年代,伴隨廉價石化能源的采掘及工業技術裝備發展,高效集約型農業進入鼎盛狀態。 比如:就機械化方面,英國在18世紀研制出種子播種機、谷粒脫殼機、收割機等,19世紀又發明了內燃機將過去傳統的畜力牽引成功升級為機械牽引;就化學工業在農業上的運用看,DDT在德國被合成,氨、尿素等化肥、農藥從單純的化學層面進入到農業層面,促進了人類農業的長足發展。
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其是一個動態的和歷史的概念。蔣和平(2007)認為:①現代農業的生產領域已經形成衍生鏈。現代農業向多領域發展,從動植物發展到微生物、由傳統農田往森林發展、由農業初級產業向多元化的食品、醫藥、能源等方向延伸,這改變了傳統農業的內容與范圍,使得農業產業鏈進一步融合、拓展;②現代農業越來越依賴科技技術支持。伴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層次形成,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在生產工具、生產方式上的頻繁使用,現代農業無論是在生產領域還有經營領域科學化水平明顯增強;③現代農業講求大規模集約生產。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逐漸提升,農業人口和農業勞動力的絕對數量在進一步下降,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方式無法滿足需要,因此需要有專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人才進行大規模集約生產;④現代農業追求生產率和經濟效益。隨著現代農業高科技屬性的注入,現代農業的高生產率和高經濟效益開始顯現,這也促使現代農業被社會和投資者關注并接納。⑤現代農業需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修復難且緩慢,農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需要協同發展,體現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畢朱、柳建平(2008)認為,現代農業徹底改變傳統經驗農業技術長期停滯不變的局面;打破傳統農業狹窄的生產領域,將傳統種植業、畜牧業進一步延伸到第二、第三產業;同時不像傳統農業完全依靠自然資源與條件,改變與優化自然環境;特別是生產要素的投入不能僅僅來源于農業內部的封閉狀況。
1.2 現代(石油)農業的主要問題
然而,事物的兩面性決定:這種生產方式使得農產品單產獲得大幅提高,但是以高輸入和大量消耗能源(機械、化肥、農藥)為特征的現代化石油農業,所帶來的問題也不可避免。隨著現代石油農業發展,能源危機開始顯現、自然資源過度采伐、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被打破,這一切使得石油農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迅速發展之后,走入了困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石油農業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 土壤遭受嚴重侵蝕。機械化耕作與不合理的種植導致了嚴重土壤侵蝕。根據相關調查資料反映,1982年美國,其國土中土壤損失低于容許水平,接近50%,9成以上出現在約25%的國土耕地面積上。百年來,美國部分地區的土壤有機質減少50%,比如:美國食品和蔬菜主要供應地區San Joaquin山谷地區,土地已經進入沙漠化初期,天然地下水庫在多地日益干涸。美國土壤侵蝕已造成約3成土壤的表土流失,這直接影響到農田生產力可持續發展,破壞了農業生態效益。
全世界范圍內,土壤侵蝕速度都在加快,據測算目前每10年會有約7%的土壤被消耗,石油農業導致的土壤問題,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1.2.2 化肥和農藥破壞生態環境。現代石油帶來農業現代化的同時,化學工業的加入使得化肥、農藥等用量迅速上升。比如在英國,糧食產量增加1倍,而化肥用量增加20倍;在美國,為了抑制農作物病蟲害,每年農藥使用量達50萬t,10年間年增加7倍。隨著害蟲逐漸產生抗藥性,農藥用量將進一步提高,這不僅導致農業生產成本上升,最主要的是導致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據美國科學院研究,農地上使用的氮肥,能被直接利用的僅3成,其余進入地下水,成為環境的污染因素。在美國,每年在農業中使用的化學用品約9成最終進入環境。農產品的質量被農藥、化肥的拉低,最終影響人類健康。
1.2.3 能源短缺問題嚴重。現代石油農業對不可再生的石油資源依賴程度巨大。在美國,石油量在糧食系統中供給量約為每人1 000 L。如果世界各國生產糧食皆參照該標準,那么全球石油蓄積量約13年將被消耗盡。隨著能源危機越來越明顯,人們開始認識能源問題的嚴重性。農業總產量每增長1倍,能源消耗量增長2倍多,可見能源在農業生產上的轉換效率較低。
1.2.4 單一種植潛在危害大。現代農業鼎盛期的“綠色革命”帶來“奇跡麥”“或“奇跡米”,這為發達國家農業的發展帶來過昌盛,直到現在其仍然供應全世界近50%人口的糧食要求。然而,單一種植這些高產糧食品種,在日益短缺的能源以及日益低效的農藥下捉襟見肘,環境狀況一旦發生變化,大規模的病蟲害將出現,這種單一種植的的生態脆弱性開始顯現,潛在的風險隨時可能暴發。
2 現代替代農業的特點及缺陷
現代石油農業的問題催生了多種新型農業模式的出現。目前,世界上有2種最基本新型農業模式分類。以發達國家為代表的生態農業模式,以及發展中國家為代表的替代農業模式。前者是以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為主要問題目標設立的,著重解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為追求優良生態效益愿意部分放棄經濟效益,將生態效益放在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后者受限于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無法全面推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因此多種替代農業模式出現[1-2]。
2.1 現代替代農業的主要特點
現有替代農業模式,最常見的有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可持續農業、現代集約農業、設施農業、高技術農業、精準農業。它們各自有鮮明的特征,也具有共同特點:吸收傳統農業技術精華,結合現代農業技術發展,極大程度地使用現代各項科學技術成果,注重化學產品的合理使用性,保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適度平衡,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農業精耕細作重新被提出,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新的調整。現代石油農業是高投入、高收益的農業發展模式,土地資源屬于粗放經營管理模式;替代農業規避了這些問題,生產中注重對資源的合理使用與配比,強調對農業生產系統中的物質能量轉化率的有效提升,特別是對農業投入的調整,科技投入的加大,農藥化肥投入的抑制,提高資源利用率。運用現代科學發展新手段,將生態鏈中的內部網絡與農業廢棄物重新整合、綜合利用,已達到資源的可再生、環境的可持續、經濟效益的可循環。
2.2 替代農業的主要問題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一味追求高效而忽略高產的替代農業模式顯然存在其不合理性。現代石油農業,由于過量投入農藥、化肥,導致食品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然而,結合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目前不僅不能簡單地停止投入;相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加大農業投入,但是在投入量上要有針對性的調整。替代農業中的現代高科技投入要增加,農業資源的使用效率要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加以提升,特別是農藥、化肥等化學物品的使用量要合理控制,提高利用率。
尤其是某些替代農業發展模式配套技術,以及農業機械化發展相對落后。我國目前的替代農業是在過去傳統農業的基礎上,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開發高效低污染的農藥、化肥等投入品。但是,一些新材料,比如可降解地膜、有機農藥、高效肥料等都處于試推廣階段,無法大規模進行生產;對于生物病蟲害處理、精準施肥技術、環境自凈系統等新技術,未大規模推廣使用,農民接受程度較弱。特別是,替代農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脫節,缺乏實際操作性。替代農業理論中,對于利用空間和時間的合理調配使農業生產結構得以適度調整,只能小規模進行推進。對于土地尚未形成規模,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具體組織實施,農民無法有效推廣新模式,只能按照原有生產方式繼續生產。
3 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比較與梳理
綜合前述的各種農業發展模式,它們的發展是漸進式的,符合各種時期的特征與要求。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各自的弊端,因此被一步步的優化。可以通過對各種農業發展模式中的生產方式、經濟運行方式、生態環境3個方面進行比較總結研究,分析出它的發展路徑(表1)。
通過以上的農業模式對比,可以總結出:在農業模式的發展進化過程中農業生產方式一直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兩者間尋求平衡,農業機械化投入以及化工用品在農業上使用后,現代化的生產要素迅速提高農業生產力,但是農業生態環境的問題就無法調和。目前的替代農業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方向必須弱化現有模式的不足,放大優勢,整合出新的模式。
4 現代循環農業發展展望
現代石油農業暫時解決了農業產量問題,卻帶來生態問題。伴隨世界農業發展方向,我國也逐步重視并發展生態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模式解決了現代石油農業對生態的破壞問題,加強了對生態環境保護,運用現代化科學手段將化工用品在農業上的使用量降低,但這也帶來農業經濟效益的下降,使得農民增收無法實現,因此發展受限。循環經濟思想理論運用到農業發展之后,循環農業應運而生,農業生產注入“3R”原則,對農業生產要素進行再利用、再循環,降低資源的浪費,控制廢棄物排放。
通過對各種農業模式的對比研究,不難看出,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農業發展至今所經歷的所有形式都存在其優點及固有缺點。傳統農業由于低下的生產力,無法滿足人類需要;石油農業帶給人類高產高效,卻使得環境被破壞、食品安全無法保障;有機農業等清潔模式,注意了環境問題,卻無法保證人們的基本糧食需求。對于農業的快速發展,人類應該尋求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農業未來發展趨勢決定未來需要的是一個全面的、既能實現環境友好的要求,又能保證人們糧食需求的優質農業模式[3-5]。
5 結論
未來需要構建一個能平衡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現代循環農業,既要更新升級生產要素及管理經營方式,更需要用集約化、生態化的發展眼光來建設可持續發展農業。現代循環農業的發展將是農業發展史上的新方向,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模式上的變遷過程就是農業現代化過程,可以說,是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
農業現代化發展是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或成果,它需要包容農林牧副漁大農業的整合生產,將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貿易等環節有效延伸,使得農業可以在一個比較完整的閉合網絡內運行,促進各資源的配置利用率最優化、廢棄物利用率最大化、污染排放量最小化、生態環境影響性最小化。
6 參考文獻
[1] 蔣和平.中國現代農業建設成就與模式[J].農業展望,2007(2):35-39.
[2] 畢朱,柳建平.現代農業的特征及發展途徑[J].經濟體制改革,2008(3):92-96.
[3] 魏艷麗,蔣會利.淺析我國現代農業的內涵及主要類型[J].安徽農學通報,2011(19):1-2.
[4] 金蓮,王永平,劉希磊.國內外關于現代農業的研究進展[J].世界農業,2012(7):22-26.
[5] 蔡泳清.關于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考[J].北京農業,2012(21):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