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生++王權++王健
摘要 學院在泰州地區落實“興農富民工程”4年多來,大力實施產業拉動、示范帶動、服務推動、培訓驅動的“四輪驅動”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有力地促進了泰州市現代農牧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 泰州地區;興農富民工程;“四輪驅動”戰略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256-03
Abstract Docking with Taizhou area,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implemented the ′people-enriching project′ for more than four years,vigorously implement the ′four wheel drive′ strategy,industry pull,demonstration,service promotion,training driven.We ha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of Taizhou area.
Key words Taizhou area;people-enriching project;′four wheel drive′ strategy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與泰州地區對接實施“興農富民工程”,牢牢把握“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中心,加強產學研結合,發揮學院科技和人才優勢,助推泰州市農業經濟轉型升級。截至2016年5月,該學院幫助泰州地區推廣養殖新品種3個(蘇姜黑豬、蘆花雞、長江1號河蟹);牽頭組建了泰州市農技協聯合會和3個專家委員會;推廣養殖新技術15項;對接泰州市養殖企業和合作社30家,實施技術幫扶;組建了大學生科技服務團在泰州市18個農業龍頭企業進行科技幫扶;培植“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5個,5個對接村主導產業規模擴大比例均在20%以上;為泰州市養殖企業制定了豬、鵝、水產、草雞、漁業生態養殖基地等產業發展規劃10多個;培育科技示范戶和輻射戶625戶;開展各類技術培訓128場次,培訓總人次1萬多人,發放“明白紙”5萬多份,養殖手冊20 000多本。據不完全統計,為泰州市農業產業發展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億多元,以產業發展帶動了農民增收,有力地促進了泰州市現代高效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學院被江蘇省農委表彰為“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先進單位”和江蘇省省掛縣強農富民工程“掛縣突出單位”,獲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以上成績的取得與學院全面實施產業拉動、服務推動、示范帶動、培訓驅動的“四輪驅動”戰略分不開。
1 產業拉動
學院積極進行科研成果轉化,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出發點,不斷做大做強農牧主導產業,大力培育和服務地方主導農牧產業。
1.1 打造蘇姜黑豬產業
蘇姜豬品種創新團隊入選2012年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團隊,2013年獲國家農業新品種證書。學院開設了“周博士”黑豬肉專賣店,自2009年開始與泰州地區蘇姜豬養殖戶開展蘇姜豬肉的加工銷售,以協議價收購,讓養豬場和養殖戶無后顧之憂,經濟效益顯著。學院2013年與江蘇百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江蘇蘇姜種豬有限公司,總投資2 400萬元、占地15.7 hm2,建成后將成為國內最大的“蘇姜豬”繁育基地。設計有公豬舍、后備豬舍、配種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等8幢豬舍,總建筑面積約1.3萬m2,配備有先進的自動飼喂系統、溫濕度控制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疫病防控系統、糞污生物處理系統等設施設備,以及辦公生活、休閑娛樂等一流的配套設施。
1.2 培育蘆花雞產業
蘇騰綠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2012年在姜堰幫扶的示范養殖基地,蘆花雞味美肉佳,還有藥膳保健功效,該生態散養蘆花雞養殖基地規模已是全省最大。在學院科技專家的技術支持下,公司還創建了蘆花雞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展統一育雛、防疫和銷售,并在蘆花雞飼料中指導添加人參、當歸、黃芪、杜仲等中草藥,并種植韭菜、大蒜用來喂雞,提高蘆花雞品質,帶動當地養殖戶300多戶,市場售價達70元/kg,雞蛋賣到5元/枚,農戶飼養每只蘆花雞可獲利50元以上,在北京、上海等地供不應求。央視七套“聚焦三農”欄目播出《一號文件惠農家——白米村的雞“保姆”》,報道姜堰區蘇騰綠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駐村專家的幫助下,依靠農科教結合、產學研銜接,帶動當地300多養殖戶增收致富。這些高校駐村專家,成了姜堰市白米鎮白米村村民口中的雞“保姆”。
1.3 助推蝦蟹產業
蝦蟹產業是泰州地區最具特色的漁業產業,學院連續4年選派2~3名業務能力強的技術專家入駐興化裕豐漁業科技有限公司、姜堰新富源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等,常年為泰州地區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學院技術專家幫助企業(和合作社)建成了2個河蟹生態養殖基地。2012年學院開始在姜堰區新富源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推廣蟹池套養龍蝦技術,該模式以河蟹為主,根據池塘水質狀況及池塘生產力,套養小龍蝦,結合青蝦、鱖魚、花白鰱等養殖品種各自的生物學特性,合理進行養殖品種的搭配,采取種草投螺、生物制劑調節水質等方法,配套微孔管道增氧技術,達到生態、優質、高產、高效的有機統一。目前已經推廣186.7 hm2,CCTV-7科技苑欄目專門采訪水產養殖技術服務團隊在姜堰區推廣蟹池套養龍蝦新技術,專題片《蟹池里養小龍蝦》于2014年5月21日首播,收視率創新高。
2 示范帶動
2.1 發揮基地示范作用
學院強化產學研示范基地的建設,建成了國家級農牧業培訓示范基地2個,成為了現代農業示范的基地、成果轉化的基地、人才培養的基地、農民培訓的基地。學院以國家水禽基因庫、國家姜曲海豬保種場、倍康藥業有限公司、江蘇省漁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基地等科技平臺為依托,提供優質養殖新品種和配套養殖技術,在泰州幫助建設養殖示范基地和精品養殖園區、成立協會;培育示范戶,讓示范戶、大戶帶動小戶,讓基地、園區、協會集合農戶,連點成線,連線成片,以農牧業產業化、規模化、科技化、生態化、特色化和標準化為發展方向。大批農民掌握了創業致富的本領,有的成為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通過進行良種推廣、組織技術培訓、建設示范基地和綠色產品生產基地,將農戶和養殖企業、合作社(協會)作為服務對象,通過企業化運行,實現了龍頭企業與養殖基地(協會)的緊密結合,走出了產、供、銷一體化的農牧產業化經營之路,保證了農戶搞養殖無后顧之憂,累計為農民增收2億多元,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突破口。
2.2 協辦農民合作組織
近2年來,農產品價格此起彼伏,廣大農戶對組建專業合作組織,開展合作生產、經營,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以農民專業合作建設為契機,科技專家通過優勢宣傳、示范引導,同時協助做好章程制定、注冊、登記等工作,圍繞“一村一品”區域規劃,以“選準一個能人,培育一個產業,成立一個合作社,帶富一方農民”為抓手,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自工程實施以來工作組在泰州協助建成了8個專業合作社和1個養殖協會,帶動農戶2 000戶以上,農民組織化程度達到52%。
3 服務推動
3.1 出臺政策,組建團隊
學院出臺了《實施“三大工程”,切實為“三農”服務的意見》《對外科技服務運行與管理辦法》等文件,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教師服務“三農”,高標準組建了六大科技服務團隊,引領生態健康農牧業發展,主動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學院每年選派50名專家長期對接農牧企業(合作社),分別來自不同學科,包括畜牧養殖、獸醫、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園林園藝等,學院同時遴選了100名后方專家團隊,為泰州市農牧業從養殖管理、疾病防控、農產品加工到產品銷售等環節提供專業專項服務。
3.2 沉底對接,傾情服務
學院六大科技服務團隊提出了“你生產、我服務,發展養殖奔富路;搞養殖、講科學,若有困難請找我”的承諾,選派了103名農村科技特派員,對接了100多家農業企業,先后解決了200多項技術難題。積極深入養殖戶、養殖企業(合作社)宣傳科技知識,開展科技服務,采取強化組織領導、開展科技活動、推行便民服務、建立養殖檔案和分戶指導方案等措施,促進了泰州市農牧業生產和規模養殖的持續健康發展。
通過“興農富民工程”,結合“掛縣強農富民工程”“科技入戶工程”等,為泰州市養殖企業、養殖戶提供科技服務和技術指導累計2 000多次,為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挽回經濟損失8 000多萬元,推廣發酵床養鵝、飼料青貯、種養結合、魚鵝混養、水質調控、河蟹鱖魚科學混養、蟹池套養小龍蝦等養殖技術,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帶動了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提升了學院的社會影響力,為促進泰州市農牧業提檔升級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院2013年牽頭組建了泰州市農技協聯合會,2014年由水產科技系和園林園藝系分別牽頭成立了水產養殖專家委員會、畜牧養殖專家委員會和花木種植專家委員會,旨在推進基層農業生產組織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推動農村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
學院研制的“基于SAAS模式的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平臺,由江蘇省農委指定在省內各市縣推廣使用,現已覆蓋全省180個示范鄉鎮,提高了食品安全系數,提振了社會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心。
3.3 創新載體,高效服務
為隨時解決養殖戶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提升科技服務的信息化水平,學院駐村專家開通了網上服務平臺,建立了科技服務QQ群(群號:86405008)和魚病專群(群號:2036-98810),邀請學院的科技服務人員和農業企業、有條件上網的養殖大戶都加入到QQ群里面來,大家可以在群中及時交流養殖知識和經驗,遇到有養殖戶反映的問題,學院專家就在網上進行服務,實現了“以點帶面”的便捷服務模式。同時在學院網站開辟“科技強農富民”專題網(http://210.29.2-33.4/kjfm/),將養殖技術、品種信息等資料及時上網,同時還提供市場供求信息、養殖技術咨詢指導等服務,真正做到專家和農民的零距離對接。
4 培訓驅動
4.1 貼近產業,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方式
學院依托農業部、省農委、省海洋漁業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建立政府主導、農科教結合、社會廣泛參與的現代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達到服務社會、發展產業、致富農民的目標。利用學院已有的科技創新與服務平臺,根據泰州地區農牧產業發展需求,聯合各市、區農業協會、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合作社),按照現代農牧業發展的方向開展農業科技培訓,采取脫產學習和在職培訓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民到校學習,實施農民技能、學歷雙提升計劃[1]。
學院科技服務團隊強化科技培訓,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培訓原則,圍繞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把科技培訓作為優化產業結構和提高養殖效益的一個有效推動載體,積極舉辦科技培訓班,推廣養殖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采取課堂講座與現場示范、收看電教片與發放科技宣傳資料、集中與分片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務農技能,加大培訓的時效性、實用性和針對性,促進農業從業人員的知識更新,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4.2 優選內容,開展務實高效的技術培訓
學院依托專業特長,發揮技術人才優勢,開發系列培訓教材(講義)18套,其中《開始你的農業創業—農業創業培訓教程》成為全國通用培訓教材,獲2011年江蘇省農民培訓教材一等獎,教學課件《農產品營銷策略與技巧》和《職業農民與農民的職業培訓》分別獲2011年、2012年江蘇省農民培訓教學課件一等獎。
學院在泰州實施“興農富民工程”4年多來開展各類技術培訓100多場次,主要包括養豬生產關鍵技術、肉鵝飼養管理關鍵技術、蛋雞飼養管理關鍵技術、豬病防治、鵝病防治、河蟹高效養殖技術、魚病防治技術等,培訓總人次1萬多人,發放明白紙5萬多份,養殖手冊10 000多本,發放獸藥5 000多件;通過對基層農技人員、養殖農戶、企業員工的培訓,對關鍵農戶、關鍵環節和關鍵技術做到“手把手、面對面”,實現了良種、技術、信息“三到戶”,對接村農業“三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入戶率達到96.7%,普及科學養殖理念,提高了生產水平,提升了經濟效益,促進了科研成果的轉化。
5 結語
在省市各級政府及領導的關懷下,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興農富民工程”受到了地方政府和農民的由衷歡迎和充分肯定,學院多次獲得江蘇省“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先進單位”、江蘇省“送科技下鄉 促農民增收”先進單位、江蘇省農民培訓工作先進集體等表彰。2012年10月新華社、人民日報、人民網、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新華日報、江蘇教育電視臺、中國江蘇網等20多家媒體走進學院,聚集該院科技服務“三農”發展,省教育廳以專題簡報形式報送省領導并在全省高校宣傳,人民日報以“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以服務‘三農為己任——為農民致富插上科技翅膀”作了報道。《積極提升社會服務能級,促進校企合作深入發展》《貼近“三農”,服務“三農”,引領特色產業發展》2個案例入學《2012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2011年被六部委聯合表彰為“全國十大陽光工程農民創業培訓優秀機構”,被授予全省農民培訓工作先進集體,2012年被授予江蘇省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單位。
學院實施“興農富民工程”, 充分發揮人才、技術等資源優勢, 圍繞泰州地區農牧業發展需要,主動參與地方政府發展戰略、企業技術創新、新品種推廣等,促進學院與企業、學院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學院多次在全國性職教會議上作了交流發言,對其他高職院校產生了巨大的輻射作用,20多所省內外高職院校來我院交流、參觀、學習、培訓科技服務產業發展成功經驗[2-3],擴大了學院的社會影響力,引領了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熱潮。
今后學院將繼續全面實施“四輪驅動”戰略,進一步把“興農富民工程”與培植壯大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相結合,產教深度融合,繼續大力實施“品種+技術+服務”的套餐式科技服務與推廣模式,確保服務效果,解決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大幅增加農民收入,更好地服務于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讓“興農富民工程”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4-5]。
6 參考文獻
[1] 黎興健.樂東縣縣域特色農業經濟發展措施及規劃[J].現代農業科技,2012(3):365-367.
[2] 霍寶華.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困境與優化措施[J].經營管理者,2014(4):243.
[3] 楊洪濤.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優化措施[J].商場現代化,2014(13):198.
[4] 陳星霖.淺析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及解決措施[J].中國農業信息,2014(9):209-210.
[5] 胡秀燕.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3(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