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翠霞++張波++杜國紅
摘要 通過對濟源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的調研,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促進改革的建議,有效指導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新性發展,推動了新型農業科學的發展。
關鍵詞 示范社;創建;調研報告;河南濟源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259-01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新型的市場主體,是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增收的基礎力量。近期,筆者對濟源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進行了調查。
1 濟源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基本情況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正式實施后,濟源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了蓬勃發展。至2015年,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916家,涉及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農機、沼氣等多個領域,入社農戶占全市總農戶的比例超過50%。
2 取得的成效
濟源市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方面,做好政府引導工作,強化服務理念,創造良好的環境,有效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推動新型農業良好的發展,得到了顯著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2.1 增加入社農民的收入
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了系統的信息網絡,提供公共信息共享,為網內成員提供及時、有效的產銷一體化服務;針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產前、產中和產后提供技術服務;對農產品銷售提供信息;搭建供、產、銷平臺,集合成員的小規模需求和小批量供給,形成規模需求和批量供給,供給成員低于市場價的生產資料,對成員農產品先行銷售,農產品由農民直接銷售給客戶,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這樣降低了交易費用,節約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克井鎮蟒河農機合作社實施“八統一”的模式運營(統一作業服務、統一繳納保險、統一提供燃油、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業務聯系、統一跨區作業、統一服務質量、統一機具維修),合作社整村托管了克井鎮王才莊、小國富等村的400 hm2土地,實現了集中連片規模化作業,作業費用低于市場90元/hm2的價格,為加入合作社的每個農戶每年節支增收近2 000元。
2.2 增強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增強了農戶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梨林鎮裴城食用菌合作社,實行“五統一”管理(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技術、統一管理、統一消毒滅菌、統一銷售),增加產品附加值,降低成本,取得了較好的收益。2015年,裴城食用菌合作社產量達到2 000 t,占濟源市市場份額的80%,入社農戶平均收入超過4萬元。合作社真正起到了內聯基地和農戶,外聯市場,為農戶搭建致富橋的作用,為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2.3 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農業合作社通過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指導,形成統一的技術規程,并集中生產資料的供應、提供標準化技術服務,提高產品質量優勢、優化供銷模式,進一步加大了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1-2]。如坡頭鎮蓼塢村果品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對薄皮核桃統一加工,并注冊了“蓼塢村”牌商標,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提高了產品品質,蓼塢薄皮核桃還被評為“河南省名優產品”。2015年以高于市場價2元/kg的價格統一銷售,果農收入100余萬元,千畝核桃園成了遠近聞名的香餑餑。
2.4 促進了特色農業的發展壯大
合作社通過引進新品種,推廣新工藝,聯結多家農戶共同發展,促進了特色農業、規模農業的發展。如克井鎮棗廟冬凌草專業合作社,針對不同的產品特性,找準切入點,因地制宜。對農戶實行“四統一”(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產品認證、統一銷售)模式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從組建之初的5戶發展到260戶,種植面積由40 hm2發展到133.3 hm2,為河南省名列前茅的無公害冬凌草生產基地。
3 存在的問題
3.1 不具備規模性發展能力
合作社前期發展規模較小,經濟效益不夠顯著,且農民信心不足,難以帶動周圍農戶進行大面積、集中化、規模化種植生產,并產生品牌效益[3]。
3.2 持續優化管理模式
以合作社作為新型發展模式,可借鑒的經驗不多,不能夠持續、有效地進行管理。制度、管理、配置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健全的問題。
3.3 需打破固有壁壘,引進新鮮血液
合作社被少數人控制和壟斷,成為少數人謀取利益的工具。需要打破固有壁壘,引進新鮮血液。
3.4 缺乏合作社經營管理人才
濟源市有的合作社服務能力差,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不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作社缺乏管理、經營、技術、財會等方面的人才。
4 發展建議
4.1 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經驗
新型媒體的發展和覆蓋率的提升,要求不能夠僅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進行宣傳,需要結合互聯網、手機APP等多元化宣傳形式,加大普及推廣面,對政策宣傳到位,解讀透徹。對成功經驗和優秀帶頭人進行廣泛宣傳,起到帶頭作用。做到政策、服務、典型相結合,牢牢把握農業合作社目標,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加大宣傳力度,積極開拓合作社發展范圍。
4.2 認真開展示范社建設行動
堅持“扶大、扶優、扶強”的原則,集中、合理對政策支持資金的統籌安排,扶持建設一批具有代表性、針對性、創新性的優秀合作社。并能夠以此為典型,積極宣傳擴大影響力,樹立產品品牌,以點帶面,引導周圍農戶加入農業合作社。通過明確創建目標、健全機構制度、運行管理規范、開展優質服務4個措施加強示范社的建設。
4.3 積極促進“農超對接”
與大型超市協調,開通綠色通道,形成“農超對接”,拓寬合作社銷售渠道,減少中間環節利潤損耗,形成產業鏈式發展,是發展現代農產品流通方式的有效途徑,符合世界潮流。濟源市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統籌城鄉發展,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標準化生產、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品牌化建設,建設冷鏈系統,發展配送業務[5]。
4.4 加強合作社人才培訓
在實用性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中,結合合作社發展需求,合理制定合作社人才專業培訓項目,有針對性地對管理類、經營類、會計類人員進行培訓,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全方位的技術培訓。打造出一批懂管理、專業強、善溝通、能吃苦的可復制的專業性團隊,配合和協調合作社的擴建、生成、銷售、管理、運營事項。
5 參考文獻
[1] 崔寶玉,劉峰.快速發展戰略選擇下的合作社政府規制及其改進[J].農業經濟問題,2013(2):49.
[2] 張曉山.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及其路徑[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4.
[3] 溫鐵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