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穎
摘要 本文指出舟山市定海區以節約資源和循環利用為目的,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產協調發展理念,指出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制約因素及存在的問題,積極研究解決對策,探索農業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途徑,推進海島特色生態型、品牌型高效現代農業的發展新思路。
關鍵詞 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浙江舟山;定海區
中圖分類號 F320.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265-01
隨著舟山市定海區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農業污染問題日漸嚴重,種植業與養殖業出現了分離的現象,新的矛盾日益凸顯。一方面,耕地大量施用無機肥料、農藥,土壤板結、地力下降等危害日益加劇,制約了種植業的發展和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低,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新形勢下,如何按照低碳經濟的理念,優化種養模式,實現農業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成為新的課題。
1 舟山市定海區農業現狀
定海區是舟山市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和供應基地,前3季度農作物播種面積9 720 hm2,其中糧食面積4 293 hm2,蔬菜面積3 453 hm2,也種植相當面積的楊梅、李子、柑桔、梨、葡萄等各種經濟林果。2015年定海區畜禽生產控量提質明顯,前3季度生豬飼養量18.28萬頭,家禽飼養量61.4萬余,肉類總產量8 122 t,同比上升2.82%。
畜禽養殖業廢棄物和排泄物的利用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并顯示出良好的效果,全區目前留存的畜禽養殖場均實施沼氣工程,禽類糞及墊料作堆肥,利用率100%。隨著近年來政府對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視,農業廢棄物利用、新型農作制度創新等模式逐步探索現雛形。
2 農業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的制約因素及存在的問題
2.1 地域性條件限制,市場競爭力不足
舟山市地處海島,定海是舟山市的主要農業大區,但受地域條件制約明顯,存在實際陸地面積極少、耕地資源緊缺、淡水資源匱乏、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農業生產資源呈弱勢狀態、條件較好的耕地面積少等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工業和城鎮建設等其他用地的增加,優質土地資源逐年萎縮,耕地土壤理化性狀下降,農作物生產后勁不足,品質下降,缺乏市場競爭力。
2.2 偏重農業生產,綜合利用理念落后
定海區目前已形成較好的農業產業布局,但在注重農業生產的同時,忽視了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循環利用,目前僅停留在畜禽排泄物處理后入戶和部分還田,以及采用種草養鵝、秸稈還田等傳統種養結合等模式單一且利用率不高的狀態,浪費現象依然嚴重。如何實現多種模式的種養業之間相互促進,綜合循環利用,成為定海區農業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的主要課題。
2.3 生產、需求和環保矛盾突出
農業在農村經濟的地位和整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關系民生。第一,農業是農民傳統的收入來源,同時又是農村污染源的主要產生處;第二,都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旅游餐飲業、食品加工業都離不開農業;第三,全社會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生產、需求和環保三方面呈現出矛盾交錯的膠著狀態。如何解決生產與需求、發展與環境的問題,化解矛盾促發展,是新時期農業面臨和需要解決的新課題。
3 解決對策
定海區農業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的總體要求是要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保護生態環境,達到可持續發展。通過整合資源優勢,擴大農業綜合利用范圍和廢棄物利用技術的升級,提高利用率,有力推動定海區種植業、畜牧業生產,抓好耕地質量提升,開展循環農業建設,有效抵御和消除外來有害生物,促進農產品的優質高效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化。
3.1 明確綜合利用理念,加強監督管理
積極樹立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理念,以生產、利用、環保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結合實際生產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區域內種植業、畜禽養殖業的生產,對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排泄物作相應的處理和利用。要建立健全農業環保監控體系,實現對農業環境的全面監測[1-2],掌握農業廢棄物的種類、數量及分布區域,并提出相應的控制對策和利用措施。
3.2 創新循環利用模式,因地制宜實施
要根據定海區各鎮、街道實際情況,種養品種和習慣以及農業廢棄物產生和排放數量和種類等,采用不同的循環利用模式,對規模化的農業基地,積極推廣發展肥水一體化系統,通過管道將沼液直接輸送至鄰近連片的生產基地,對小規模的農業基地,借助農合聯等中介組織,通過沼液車批量運輸沼液加以利用。部分基地采用種草養鵝糧飼牧結合型模式,玉米—草莓、稻—甜瓜與南美白對蝦水旱輪作糧經結合模式,食用菌生物鏈循環利用模式,利用廢棄葡萄枝栽培黑木耳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模式等多種利用途徑和方法,引進或開發新技術,實行減量清潔化生產,促進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3.3 培育新型主體,加大投入力度
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培育循環型龍頭企業,在現有園區及基地內開展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使之具有一定規模,從而降低成本,使循環農業技術在經濟上具備可行性[3-4]。另外,政府要為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加大財政投入,提供優惠政策,通過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先進技術開發,為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發展提供平臺。
總之,發展循環農業,將農業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大量廢棄物,通過循環利用方式,實現減少經濟投入,縮短循環周期,增加優質產品產出,從而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推進海島特色生態型、品牌型高效現代農業的發展再創新臺階[5]。
4 參考文獻
[1] 何順民.池州市貴池區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205-206.
[2] 蔡宗壽,張霞,阮建雯.淺析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J].當代農機,2012(3):74-76.
[3] 霍家佳,鄭玉艷,洪登華,等.基于美麗鄉村視角下的農業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J].中國標準化,2014(12):94-97.
[4] 陳維春,杜歡.論中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立法史[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14.
[5] 韋佳培.資源性農業廢棄物的經濟價值分析[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