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青霞++趙鋒++劉耀暉++符友知
摘要 通過對陽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現狀的調研,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平臺,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機制,構建利益捆綁式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等對策,為提升縣域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對策;湖北陽新
中圖分類號 TS207.7;F30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271-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search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Yangxin County,its problems were analyzed,some specific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including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platform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interest binding,and so on,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level of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quality safety;regulation;countermeasures;Yangxin Hubei
湖北省陽新縣位于幕阜山區北麓,是我國集山區和革命老區于一體的典型貧困縣。同時,陽新也是湖北省農業種植大縣,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7.57萬hm2,農業生產總產值達到33.14億元,占全縣生產總值的25.75%[1-2],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任務艱巨。通過對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現狀的調研,總結陽新縣農產品質量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提升貧困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效果,為促進縣域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1 陽新縣農產品質量監管的現狀
1.1 群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意識有所提高
陽新縣各級主管部門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監管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與普及。在日常工作中,結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專項整治、食品安全宣傳周、科技下鄉等活動,密切聯系當地實際,開展現場咨詢活動、舉辦培訓班、公布投訴電話、發放宣傳資料等,充分利用陽新縣農業信息網、縣電視臺、《今日陽新報》等多種宣傳載體,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與培訓工作,增強了農業生產者、農產品經營者的行業自律性,提高了廣大群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意識[1-2]。
1.2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初步建立
陽新縣先后成立了陽新縣蔬菜農藥殘留檢測中心、陽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以檢測蔬菜農藥殘留為突破口,購置農藥殘留速測設備2套,對幾個重點基地和城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銷售的新鮮蔬菜進行抽樣檢測,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初步建立。2009年,陽新縣被湖北省農業廳、發改委批準實施農業部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建設項目,配置儀器82臺套,共改擴建實驗室1 012.3 m2,具備了對農業產地環境、農產品農藥殘留、重金屬、營養元素、種子等的檢測能力。此外,陽新縣還建立了基地檢測室,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一律配備質量安全管理人員和設備,開展自律性檢測;通過免費提供設備和技術培訓,扶持一批示范基地成立農殘檢測示范點,提升基地及周邊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水平。
1.3 農業標準化生產戰略逐步推進
近年來,陽新縣積極創建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目前正在創建的有一個省級寶塔湖蒿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和一個縣級陽新葡萄標準化生示范區。示范區按照“六統一”的模式組織生產,通過推廣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杜絕了高毒化學農藥的使用,初步達到了產品保質增效的目的。同時,積極組織引導縣內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并堅持申報與監管并重。截至2013年底,陽新縣有效使用“三品”的企業達28家,產品62個,基地面積達2.24萬hm2,年產量16萬t、年產值達8億元。
1.4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逐步加強
遵照習近平總書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出的“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3]的監管要求,陽新縣以農產品產地環境、農產品產地準出與產品認證規范、農產品儲運企業為檢查重點,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儲運等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首先加強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監管,督促生產單位做好生產記錄、檢測記錄、購銷臺賬,確保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控制。再次,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執法巡查力度,定期開展監測和執法巡查行動。對檢查中產地準出制度執行不力的單位實行限期整改;對質量安全問題比較嚴重的產地和單位進行約談;對拒不實行產地準出制度的單位,嚴格按照《湖北省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理[3-4]。
2 陽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
2.1 群眾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仍需提高
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陽新縣農產品生產者結構比較復雜,主要由公司、合作社以及個體農民組成,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良莠不齊,導致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視程度不同。一些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質量安全,質量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強,自律性差。廣大消費者的農產品安全意識比較淡薄,往往只注重產品的價格,缺乏看證、索證(產地證、合格證)意識,且自我保護意識和權利意識薄弱,沒有從質量安全上給予重視。
2.2 監督管理相關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在實踐過程中,陽新縣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實施辦法》及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作為開展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的主要執法依據,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執行細則,脫離本地實際情況,導致執法效果較差。陽新縣是農業生產大縣,散戶是農產品生產加工的主力軍,其粗放式生產過程易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風險隱患。“兩法”中沒有對個體農戶的生產、經營行為提出強制性要求,導致風險隱患不可控、責任難追究。針對法律規定不明確、不具體的問題,相關部門應盡快補充完善配套法規、實施細則和管理辦法。
2.3 組織化程度低,全程監控難度大
雖然陽新縣加大力度扶持農業龍頭企業,但企業規模仍然不大。2013年年底,全縣還沒有國家級龍頭企業,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也僅有16家,其中省級5家、市級11家[4]。陽新縣目前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導模式依然是“千家萬戶無標準生產、千家萬戶無規范進市場”的散戶經營模式,給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工作增添了難度。散戶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對病蟲害的防治往往是憑經驗辦事;有的則是跟著別人防治,造成錯用、亂用、濫用農藥及其他投入品的情況屢屢發生。有的為爭取農產品提早上市,大量使用催生劑和激素,濫施化學劑,致使農產品質量下降。因此,組織化程度較低,是困擾陽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瓶頸性問題。
2.4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尚未全行政區域覆蓋,鄉鎮執法難度大
陽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起步較晚,目前尚處于農藥殘留速測階段。陽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簡稱農檢中心)質檢站還未通過雙認證,監測結果不能作為行政處罰的法律依據。相關工作人員缺乏,檢測人員嚴重不足。陽新縣農檢中心僅有4個檢驗員,同時還需負責執法檢查和監督工作抽檢。鄉鎮級監管檢測機構還是空白,沒有檢測設備和專職人員,僅靠縣級檢測力量對全縣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企業、超市進行日常抽檢,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面監管監測仍顯乏力[5-6]。
3 對策
針對陽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和執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提出應對策略。對策的主題思路是以信息化推進標準化、以標準化促進信息化,通過信息化和標準化降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執行難度、拓展監管的深度和廣度。
3.1 利用“互聯網+”模式,加強監管信息化平臺建設
首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利用“互聯網+”模式,建立縣域農產品監管信息化平臺,解決人員不足的問題[5-6]。其次,與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聯合協作,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等農產品經營銷售場所開展進貨查驗工作,檢驗(檢疫)合格證明等材料,嚴把市場準入關,同時注重產品信息采集。再次,加強執法檢查力度,確保農產品生產各個環節的質量可追溯,嚴格推行“四有”要求產地準出制度;最后,通過線下、線上2種途徑,推行農產品標識管理制度,積極推進農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和產地標識制度;要求包裝上市的農產品標明生產經營者、產地和檢驗(檢疫)情況,對不合格的農產品實行責任追究和退出制度,同時在信息平臺及時給予披露。
3.2 加強整體規劃與支撐機構建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機制
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有關規定,進一步制定實施細則,成立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協調機構;進一步明確農業、工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等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的職責,落實法定責任,完善溝通渠道,形成監管合力,聯合執法。為此,首先應該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隊伍建設,結合縣級檢測站建設項目的實施,按照農業部、省農業廳對縣級檢測站的建站要求,在原有編制的基礎上增加檢驗員編制,配備檢測人員,確保項目實施后正常運轉,為抓好陽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發揮應有的作用[6];其次,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監測隊伍建設,尤其是配備鄉鎮專職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監測隊伍勢在必行,建議將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質檢體系建設等列入縣年度財政預算項目,并逐年增加投入。
3.3 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構建利益捆綁式新型農業生產模式
完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范預警系統的重要途徑就是推廣農業標準化,建立可監控、可追溯信息鏈[7]。目前陽新縣農業生產模式仍以小型農戶為主體,個體生產規模不大,若要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農產品品質、加強農產品質量管理[8-9],建議如下:①大力扶持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產銷合作社等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發揮其在農產品產銷過程中的規劃布局、技術指導、市場營銷等功能。②鼓勵農產品生產經營龍頭企業牽頭,以股份制形式興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吸收農戶成為股東或會員,建立企業、基地、農戶密切結合、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捆綁式新型農業生產模式。③加強農業產業化組織對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標準化管理,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4 參考文獻
[1] 萬晟杰,肖本木,符友知,等.湖北省貧困地區糧食產能提高的障礙因素及其應對策略:以陽新縣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9):251-253.
[2] 陽新縣統計局.陽新縣統計年鑒[M].陽新:陽新縣統計局,2011.
[3] 新華網.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3-12-25)[2016-05-16].http://jingji.cntv.cn/special/2013ncgzhy/.
[4] 陽新縣農業局產業化辦公室.陽新縣產業化發展年報[R].2013.
[5] 羅斌.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現狀和展望[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4(4):3-6.
[6] 高錄軍,劉玲.基于物聯網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系統建設的思考[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5(7):2807-2812.
[7] 劉洋,陳潔,鄧志喜.完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范預警系統的思考和建議[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2(6):48-51.
[8] 鐘攀,葛榮,楊文,等.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大數據分析策略與應用研究:以四川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為例[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4):8-12.
[9] 金發忠.基于我國農產品客觀特性的質量安全問題思考[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