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江++李高峰
摘要 介紹東鄉縣馬鈴薯產業發展概況,分析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進一步發展當地馬鈴薯產業的措施,以期為促進東鄉縣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馬鈴薯;產業發展;甘肅東鄉
中圖分類號 F32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276-01
自2016年甘肅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參加“隴原之光”人才培訓計劃以來,對東鄉縣馬鈴薯產業發展進行了深入調查,認為馬鈴薯是東鄉縣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東鄉縣馬鈴薯產業的發展要走生產機械化、基地標準化、種子脫毒化、產地專用化、加工企業化的路子,才能全面推進馬鈴薯產業長足發展。
1 東鄉縣馬鈴薯產業發展概況
東鄉縣山大溝深,海拔1 736~2 664 m,馬鈴薯主要種植在海拔2 400~2 600 m的干旱山區,這里溝壑縱橫、氣溫低且溫差大,雨熱同季,相對集中在7—9月,正好與馬鈴薯塊莖生長膨大期相吻合。所產馬鈴薯薯塊大、干物質含量高、耐貯藏,是各種馬鈴薯淀粉及其他制品生產的上好原料。同時,地處北緯35°30′~35°36′之間,境內土壤少有工業污染,為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因此東鄉是最適宜種植馬鈴薯和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該縣通過多年脫毒種薯的全面推廣及測土配方等綜合增產技術的應用,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2萬hm2以上、鮮薯銷售達40萬t以上,東鄉馬鈴薯已暢銷省內外市場,遠銷深圳、廈門,“東鄉馬鈴薯”已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2 存在的問題
2.1 農田基礎建設薄弱,抗災能力差
東鄉80%的馬鈴薯種植在海拔2 400 m以上的土壤貧瘠山旱地,屬于中低產田;土壤多為黃土母質,抗澇抗旱能力差,災害一發生,產量往往低而不穩;而且農路陡窄,不利于機械化作業。
2.2 機械化水平低,不利于集約化經營
一是東鄉縣境內山大溝深,土壤支離破碎,加上農路多為20世紀80年代修建的梯田道路,陡而窄,機械到達田間地頭難度大[1]。二是耕地分散,農民土地流轉意識淡薄。東鄉縣馬鈴薯生產還處在一家一戶的生產階段,生產規模小而效益低下,不利于新品種、新技術的集成推廣應用,從而制約了土地集約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的發展。
2.3 龍頭企業缺乏,貯藏加工、能力不足
東鄉縣馬鈴薯加工業處于以生產粉條、粉面為主的初級階段,由于龍頭企業缺乏,沒能發揮大企業對市場應有的調節作用,產業鏈脆弱。究其原因是馬鈴薯生產、貯藏水平低,貯藏量少,導致加工生產期短,加上加工原料數量不足等因素限制,達不到設備加工能力,使得企業不能全年生產。
2.4 市場聯益機制不完善,抗市場風險能力差
一是運銷大戶與合作組織、農民個體還沒有形成有效的聯益機制,表現為運銷大戶壟斷交易市場,時而壓價,使農戶沒有穩定的產品銷路,也影響了農戶生產積極性。聯益機制的不健全和誠信市場行為的缺乏,導致訂單農業發展不良,使東鄉縣馬鈴薯產業鏈十分脆弱,抗風險能力差,從而制約了產業發展。
2.5 品種單一,對脫毒種薯認識不清
東鄉縣馬鈴薯品種資源匱乏,2000年以來主推隴薯系列,主要有隴薯3號、隴薯5號、隴薯7號,莊薯3號、青薯168等品種。專用加工型品種嚴重不足,專用薯生產肥水條件要求高且產量低,且生產規模上不去,農產品資源少而沒市場,導致群眾不生產,產業沒出路的局面。再者,群眾對馬鈴薯病毒的認識很不到位,用種和生產管理粗放,從而影響了脫毒種薯全覆蓋工程進展,造成馬鈴薯生產水平不高的現狀。
3 對策
3.1 拓寬農路,提高機械化種植水平
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可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率,減輕人工勞動強度,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要求。一是要合理謀劃,加強農田機耕道路建設,拓寬道路,使機械能到田間地頭,為現代農業發展鋪路。二是抓住國家農機補貼政策機遇,培育農民機械大戶,抓好新型農業機械推廣,掀起農民使用農機熱潮。支持農戶和企業購置馬鈴薯深松、播種和收獲等機械,改善馬鈴薯種植的裝備結構,提高集約化水平。三是抓好馬鈴薯全程機械化作業新技術,降低勞動強度,提高農民種田積極性。在機械化栽培技術推廣方面,推廣“揭膜—旋耕—搶墑覆膜—機械種植-機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用現代農業思想武裝馬鈴薯產業[2]。
3.2 加大品種引進推廣力度,向專用薯生產邁進
立足東鄉縣實際,與省州科研單位對接,加強合作。積極引進適銷對路的馬鈴薯新品種,發展企業育種創新基地。要推廣適宜東鄉縣不同區域栽培條件的抗旱豐產菜用晚熟品種、高淀粉新品種、全粉加工專用品種、薯片或薯條加工專用品種和早熟菜用新品種,豐富品種資源,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增強產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3.3 狠抓脫毒馬鈴薯全覆蓋工程,提高種薯質量
一是以董嶺、百和、龍泉3個鄉利用高山隔離擴繁和坪莊園藝場溫室網棚擴繁為重點,建立原原種和原種擴繁基地。縣上主抓原原種和原種擴繁,鄉鎮主抓一、二級種擴繁,力爭到2020年,全面實現脫毒種薯全覆蓋。二是抓好種薯質量檢測工作,實現種薯生產質量標準化、管理規范化、經營專業化、檢測制度化。把東鄉縣建設成為全州最大的縣級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實現由鮮薯供應大縣向種薯大縣轉變[3-4]。
3.4 加強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提高馬鈴薯種植水平
按照“突出特色、注重規模、相對集中、專用化發展”的思路,建立商品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形成優質、穩定、可控的產業區。在確保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2萬hm2以上的同時,要打破鄉鎮行政地域限制,建立萬畝示范區,彰顯示范推廣效果。基地全面落實配方施肥技術和專業化病蟲害防控技術,并繼續推廣“地膜+良種+標準化種植技術”的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和“擴壟縮株”機械化作業;旱作農業區突出黑膜全覆蓋雙壟溝播標準化栽培技術;在河灘、東塬、達板等低海拔川水灌區突出半膜壟作黑膜種植模式,來提高產量與品質。
3.5 強化供給側結構改革,發展訂單農業
鼓勵、引導馬鈴薯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協會與農戶對接,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簽訂產銷合同,訂單生產,提高全縣種植水平和層次。這樣農民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企業不為資源缺乏而苦惱,不僅拓展增收空間,實現合作共贏,還為現代物流—“電商”“微商”貿易的縱深發展打下基礎。
3.6 扶持龍頭企業,促進馬鈴薯精深加工基地建設
在馬鈴薯主食化的今天,要把馬鈴薯加工業作為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性措施來抓,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全面提升精淀粉加工技術升級,在開發變性淀粉、全粉等精深產品的同時,開展馬鈴薯泥、馬鈴薯面包、薯條、薯片等方便休閑食品的研發,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4 參考文獻
[1] 謝從華.馬鈴薯產業的現狀與發展[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4.
[2] 張世福.定西市發展馬鈴薯產業的綜合優勢分析[J].農學學報,2011(7):44-49.
[3] 柳俊.我國馬鈴薯產業技術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1(5):13-18.
[4] 趙永平,韓建民.甘肅馬鈴薯產業競爭力分析[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5(2):25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