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媛媛
摘 要:隨著現階段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進步,對教育行業培養人才方面相應的便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將協同創新這種新模式應用在高校本科培養人才當中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大的歷史意義。由于我國十八大對高校提出了培養協同創新的應用型人才這一教育目標,意在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更加平穩健康。由此可見,應用型本科校企協同育人這一創新模式是目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最佳路徑,其影響十分深遠。在此基礎上,該文章主要對應用型本科校企協同育人這一路徑展開了具體的探究,并跟實際情況相結合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以便加快我國教育行業發展的步伐。
關鍵詞:應用型 本科校企 協同育人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6(c)-0229-02
在黨十八大中,明確提出了高校本科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一目標,我們只有提高應用型本科整體育人的素質,才可以進一步促進教育朝著更高層的方向發展起來。在協同創新這一視角下本科應用型人才要具有怎樣的現實條件,才可以推進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協調好高校和市場以及政府三者間的聯系。
1 校企協同創新的含義
我們所說的校企協同創新,指的是雙方合理運用資源、互補信息、互相合作,找尋共有利益前提下共同發展的過程。由于知識經濟已經到來,人才和技術以及知識擁有了更高的地位。為提高本身競爭的能力,加快自身的發展,高校與企業在優勢資源互補的前提下進行協作,這是一項資源共享互相信任的過程,最終達到互惠互贏的目的。高校本科在校企協同中向企業提供創新知識和專業隊伍以及技術支持,為創新注入了新鮮力量,而企業也向高校本科的創新提供了資助資金和時間場所,為其創造了現實條件。
2 樹立本科校企協同創新育人這一模式的意義
培養人才是大學永遠的課題,協同是主體資源的優化發展,而創新則是完全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推動社會發展,三者相互配合與作用,形成培養高水準人才的實踐型系統。高等學校是構成我國創新體系的一個主要組成要素,在構建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一定要具備極高的使命感與責任,充分發揮出高校的作用。作為功能獨特的本科高校來說,不但要規劃長遠,還要能夠有效整合資源,根據合作的形式來提升教育質量,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提高自身辦學能力,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找尋新的途徑。
因為受到很多現實原因的束縛,一些地方本科學校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幾乎沒有太多優勢,特別是最近這段時間以來,由于地方院校不斷擴大規模,招生數量也在不斷增長,教師承受的壓力過大,這直接對教學質量造成了影響。新增加的學科與專業沒有充足的辦學條件,致使最終走出校門的人才并不能彰顯出其個性特征,無法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所以,地方高校一定要及時看清方向,提升教學質量;跟實際情況相結合,從科學定位的角度出發,明確跟實際情況相吻合的培養人才體系與辦學模式。
3 探析應用型本科校企協同育人路徑
3.1 明確校企合作的角色定位,縮減利益矛盾
企業與學校具有不一樣的社會屬性,在雙方間相互合作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利益碰撞,為校企合作造成諸多困難。在此前提下,在合作途中高校一定要確立好他們的側重點,也就是培養人才與智力支撐,積極做好專業設置與培養人才的相關方案,達到符和企業用人的標準。將企業的發展項目作為支撐點,擴展到所有產業鏈中。按照學科專業的特點,借助企業現有的硬件設施,開展各種實踐訓練活動,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同時我們也不能將校企合作這種形式固定成向學生創建實習機會的一個途徑,在綜合考慮到專業是否對口時,還要根據把企業引進學校的方式來有效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企業也要在政府的鼓勵與支持下,積極探尋跟高校進行合作的契機,通過定制長遠發展戰略與目標的方式,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找尋合作的立足點,培養企業滿意,學校欣慰的高質量人才,為國家創建更多的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只是高校的義務,同時也是企業的義務。企業尋求利益是想當然的,可是企業不應該將利益作為其發展的唯一目標。企業不但要尋求自身的利益,同時也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充分履行自己對大眾的責任,自動跟政府與高校形成團結一致。
3.2 規范建設相關機制,提升培養人才的質量
在協同創新這一模式之下,校企二者都有意加深合作的共識。然而在實際合作中我們發現,由于沒有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做指導,極容易產生體制運行不暢的情況,更為嚴重的還會影響雙方間的合作。在“2011計劃”的不斷落實之下,勢必會出現面向行業和面向文化傳承以及面向科學方向等不同的協同創新平臺。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得到,許多的教師在今后的協同創新中會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可是要想確保他們不僅能全身投入到創新中,還要堅守住培養創新人才的基地的話,我們就一定要制定出跟協同創新相一致的制度規范。在制度環境上,政府一定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由于“2011計劃”還處于“試用期”,目前缺乏經驗和理論都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可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構建機制的作用。
3.3 將培養人才作為中心,早日實現校企合作的互惠互贏
對于地方高校來說,實現校方跟企業合作并獲得共贏是他們進行合作的根本立足點。因此,高校一定要把地方產業其發展動態與企業人才戰略當成服務于研究的對象,力求讓學校轉變成培養企業人才的基地,向企業提供有效的人力資源。首先,地方高校一定要嚴格研究調查企業培養與使用人才的標準,促使畢業生得到企業的滿意與認可。其次,高校要充分跟企業用人實際情況相結合,靈活化整頓管理學生的模式與教學過程,完善學分制度,引導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走向企業并融入其中。最后要有效運用高校內的人才技術,幫助企業開展學習型活動,進行各式各樣的員工培訓活動,學校跟企業間要展開良好的互動,研究各項項目,幫助企業把科學成果轉變成實際生產力。
校企間的協同創新可以說是我國對高校進行改革的一項重大戰略,同時這也是科學合理的教育發展規劃。高校一定要攻破制約提高創新能力的相關機制阻礙,加強創新主體間的合作,主動尋找高校跟企業以及政府等進行合作的新路徑,確保創新朝著聚攏和高校等方式發展起來,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人才和技術以及資本等的力量,構建面向社會的,把國家需求作為指導思想的,共同合作的校企協同育人形式。
高校在強化協同育人、提高自身創新能力時,要一直把質量作為核心,把培養人才作為基本,積極尋找培育創新人才的有效定力。當有了定力之后,高校就可以看清形式,而不只是尋求創造了多少科研成果,更不會只是追求創新途中的利潤,而是能夠一步一個腳印的在協同育人前提下,將培養人才作為一項重任,依照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相關要求來培育質量較高的創新型人才,不然的話,一旦遠離了培養人才其根本目標,那么校企協同就失去了一定的意義,也就不能有效發揮出其自身的作用了。
綜上所述,本科高校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是現在發展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而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體,不只是要考慮到自身的發展情況,還要考慮到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推送到社會中,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加快國民經濟的增長。因此,高校一定要不斷深入研究應用型培養人才的方式,找出最為合理的一條路徑促使教育的主體一起加入到協同教育中,提升畢業生的就業優勢,進而發展的更加長遠。
參考文獻
[1] 李天源.應用技術型大學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協同育人路徑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85-86.
[2] 龔楚英.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協同創新育人模式新探[J]. 知識經濟,2016(13):150-151.
[3] 季春藝.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31):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