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剛
摘 要:校長是學校的重要人物和核心人物,也是管理學校的重要負責人和決策人,校長的管理思想和辦學理念直接能夠決定著學校未來的發展。所以,小學校長應認清當今教育形勢,從學校實際出發,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對學校實施科學的管理。本文探討了小學校長的學校管理策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校長;學校管理;策略
管理從思想上來說是哲學的,從理論上來說是科學的,從操作上來說是藝術的。當今社會,學校管理活動已經從經驗走向科學繼而走向科學與人文的整合。
1 校長做學校文化的經營者
1. 以人為本,營造閃爍人文精神的物質文化氛圍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藝術在于,不僅要使人的關系,成人的榜樣和語言以及集體里精心保持的種種傳統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資和精神財富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們看,用環境,用學生創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的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校園物質文化不僅影響學生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學習和生活的質量以及行為,還會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此,我校在樓道設立了《學校一日常規》和行為文化要求的展牌專欄,學生讀著朗朗上口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自覺地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一種內在的要求。
2. 兼顧情理,制定充滿人文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能促進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發展,是校園文化的框架。校長經營制度文化應該遵循以下四點:(1)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必須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管理制度的設計要體現出對人的關懷,還要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2)學校管理制度要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真正使管理制度體現“從群眾中來”的精神;(3)學校管理制度應體現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的默默溫情;(4)堅決維護學校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3. 曲徑通幽,營造和諧的精神文化氛圍
作為一名校長,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筑造學校的精神家園。一是校長應該有清晰的學校文化觀。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學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二是校長應該改變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范式,從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生活出發,把人文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設的根本途徑;三是引導學生經歷精神體驗。作為校長,應向師生們提供豐富的文化生活,通過豐富教師的人文素養,提高教師對學生心理歷程的引導能力,這樣才能切實幫助學生進行精神體驗;四是改進德育模式。學校以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為德育堅實的基礎,以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特征為德育核心,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德育文化,注重德育方法的科學性,做到循序漸進。
2 校長要做好學校管理的引領者
學校工作要切切實實以教學為中心。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課堂教學都是學校育人工作中一項最經常、占用時間最多、涉及面最大、 內容最廣泛的活動。因此,校長在學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擾,咬定青山,自始至終,突出教學工作的地位。課堂教學時,堅決反對課堂教學的隨意性,形式化,例如: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漫無邊際,使教學抓不住教材重難點,要求教師平時課堂教學要有新意,不要總是老一套。在課堂教學上,要重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推進研究性學習,建立新型的教學關系和師生關系,大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彼此相互討論交流,重視合作方式的學習。為抓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提高教學授課水平和教學效率,我們對教學常規檢查、質量檢測、校本研究、骨干及課改典型教師的培養、教師的基本功、各種教學活動及競賽活動等常規性的內容進行有效實施。
1.校長要有新課程理念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校長一定要走在這場變革的前列,領導好新課程改革。農村小學校長首先要樹立新的教育理念,確立新的教育目標,改革傳統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管理方式中陳腐的東西,引領教師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用教學方式的改變帶動學習方式的轉變,建立新的適應新課程要求的評價體系。
2.校長在學校管理中加強教師教學創新
一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必須要求教師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各項教育方針政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必須嚴格按照“師德八條”要求自己: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無私奉獻、大膽創新、勇于實踐。二是必須加大教研教改的力度,以新課程培訓、評優課、新教師過關課、展示課、示范課等形式開展聽、評、改活動,轉變教育觀念,確實改變教學方法。三是必須熟練地掌握應用現代遠程教育設備,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備好課、上好課,優化教學內容,優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方法,讓農村孩子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樣享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接受最優質的教育,達到40分鐘最大限度的利用,效益最大限度的提高。
3.校長要以情感人
校長以情感人,就要走出辦公室,走進教師的工作中、生活中、情感中,理解教師、尊重教師、關心教師。尊重教師的人格,尊重教師的工作,尊重教師的合理需要。用對待學生的愛心、耐心、細心和誠心對待教師、管理教師,對教職員工不分高低貴賤,不分親疏遠近,不欺弱懼強,靠威信而不是權力來管理。
3 校長自身素質的提高
1.校長要成為自覺的學習者
校長要成為自覺的學習者,意指校長有強烈的自覺意識,能隨時調整自己,對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恰當,自覺運用所學到的專業理論知識指導行動,把義務、權利、規范、情感、態度等內化為支配行為的觀念。校長要始終有對自己所扮演的職業角色的自覺性,明確職業身份和專業發展要求,強化職業認同感,具有明確的自覺意識,安其位、行其職。
2.校長要在行動中提高反思能力
校長領導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必須在生活與工作中學習,在領導學校教育中實踐,周而復始,不斷提高,逐步反思能力是一種實踐思維,是行動后的思考,與實踐行動密切關聯。不斷地總結和反思學校辦學和管理實踐,是提升校長領導力的重要策略和路徑。在學校實踐中,校長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總結辦學經驗,反思以往的工作,敢于批判、否定自己,才可能在新的平臺上實現自我超越。反思能力在校長發展過程中起著基礎性的關鍵作用,沒有行動后的思考,沒有實踐中的反思,校長難以自主發展,提高領導力也就是一句空話。
3.要保留一定的決策空間
當今時代,新事物、新信息層出不窮,或良莠混雜,或真偽難辨,在沒有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之前匆忙決策,可能會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校長對于涉及學校長遠發展和教職工切身利益的一些問題,要謹慎行事。一時難以作出決定的要暫且緩一緩,等把握了一定的走勢后再作決策,這時的決策會更趨成熟和理性。同時,事物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教職工對學校發展都有一個逐步認識、認可的過程。校長在決策時不可能找到一個最優方案,最好的方法是以變化應對變化,要為自己預留一個思考和決策的空間,未雨綢繆,多設計幾套決策預案。以便視情勢的發展隨時調整方案。
4 結束語
學校管理是一門藝術,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是校長管理的基礎。校長是實施學校管理工作的中心人物,校長只有不斷地更新思想,進一步地思考和學習,轉變教學管理的理念和教學管理的內容,達到一定的管理力度與高度,并且要推動教師的和諧發展,才能夠切實管理好學校,才能夠確保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從而使小學學校的管理工作更好地開展,做到與時俱進,建設出與現代教育水平相媲美的科學小學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彤.淺談小學校長如何管理教學[J],讀寫算.2014(8)
[2]周編.小學校長教學管理的對策[J],吉林教育.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