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以后,我國經濟增長略顯頹勢,GDP增長比例降至兩位數以下,增速放緩意味著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此時國內經濟存在著供求關系失衡加劇,需求側管理作用減弱等問題;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初見成效,但仍有許多弊端,企業財稅政策助力不夠,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對供給側進行結構性的改革,迫在眉睫。文章旨在分析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財稅政策體系對企業發展產生的影響,并提出相關的建議,希望能對供給側改革導向下企業財稅政策體系構建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財稅政策;經濟發展;結構性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234
長期以來我國財稅政策的著力點一直是需求端,對需求的刺激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出現了一些結構性問題。因此,我國的財稅政策的重心開始轉移,從擴總量轉為結構優化,供給側改革成為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之一。
1“供給側改革”的定義及理論基礎
11“供給側改革”的定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強調,供給側改革(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要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主要目標,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原則;以提高供給質量為出發點,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重新配置要素資源,以適應靈活的需求變化,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
12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基礎
供給學派是供給側的理論主要來源地,將薩伊(法國經濟學家)“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的理論作為核心。凱恩斯主義刺激需求的做法與供給側提出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方法背道而馳,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凱恩斯主義的需求側無法繼續刺激經濟穩步增長后,供給側刺激經濟增長的優勢就會顯現。
2供給側改革現狀的國內外對比
21國際供給側改革現狀
自2008年以來,國際經濟進入緩慢增長狀態,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形勢不容樂觀。因此,各國都在努力尋求解決的辦法。針對經濟結構的調整,是重中之重,許多國家都在努力嘗試。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其結構性改革的重心是回歸實體經濟,但成效甚微;日本舍本逐末的改革不重視結構性的調整;歐盟經濟體基于貨幣政策的結構性改革逐漸走偏;而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進行結構性改革,但也成效甚微。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利差持續擴大,雖然內需增長強勁,但出口大幅削減;越南也面臨著出口增速放緩、財政不平衡加劇等問題。總之,全球供給側的經濟結構性改革活動此起彼伏,但效果不顯著。
22國內供給側改革現狀
我國率先確立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題,并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項任務緊鑼密鼓地展開行動,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產業、工業結構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化,通貨膨脹控制較為得當,物價漲勢總體較為平和。但是依然存在改革的任務重、阻力大、資源少等問題,革命尚未成功,仍需進一步的努力。
3供給側背景下企業財稅政策存在的問題
31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低
為了配合供給側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各級政府實施了許多財政政策對企業進行輔助。例如政府會直接補助中小微企業和積極轉型的企業,但確定補助企業資格時沒有嚴格的界限,渾水摸魚者眾多;對于“僵尸企業”(指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企業,一般為國企)的長期扶持,也加重了財政負擔,致使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低。
32稅收結構不合理,調節作用不明顯
首先,我國實行間接稅和直接稅相結合的稅制結構,直接稅的占比遠小于間接稅。間接稅占比高,企業的營運資金壓力加大,降低了企業的實際利潤,縮小了企業對于研發的投資,不利于企業進行轉型,從而影響經濟結構的調整。其次,稅制結構不合理也導致了稅收的調節作用不明顯,沒有設置相對較為合理的稅率分層結構,對于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征稅較低,使得產業結構的調節成效甚微;再次,對同一行業的大、中小企業實行同一稅率,會加重小企業的負擔,不利于市場的良性競爭。最后,目前我國的稅收機制沒有對產能過剩企業的退出設置的合理安排,不利于產能過剩、生產乏力的企業退出。
4供給側改革導向下企業財稅政策體系構建的建議
41建立健全引導經濟結構轉型的財政政策
完善財政資金申報程序,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確定符合政府補助的企業范圍,完善審核制度,簡化審核流程,深化預算制度改革,確保財政資金能用之所需、物盡其用;對同一類型的企業采用招標的方式來進行優勝劣汰的篩選;創新財政補助模式,加入股權融資和設立投資基金的模式,在企業之間形成良性競爭,充分發揮政府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注意引導財政資金向高精尖企業、環保企業和小微企業靠攏,實行財政政策傾斜,通過財政政策的傾斜促進供給側結構的調整。同時對“僵尸企業”進行評估,對沒有營運能力的企業不再進行財政支持。
42切實完善和制定行之有效的減稅政策
調整稅制結構,合理配置直接稅和間接稅的比例,降低企業納稅成本;建立分層稅率結構,調整不同企業之間的稅負,促進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對稅種進行調節,降低企業流轉稅負擔,加快營改增的步伐,同時推進改革資源稅和出臺環保稅,對有環保、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稅收監管,促使其積極轉型等。完善稅收優惠補貼貼政策,對中小微企業和高新尖企業進行扶持;適度進行稅種合并與減免,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創新稅率改革,靈活運用超額累進稅率等。在進行這些稅率改革的同時,要制定統一的納稅人標準,簡化流程,擴大涵蓋面,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3綜合運用財稅工具
包括直接的財政投資和補貼、間接的稅收優惠,通過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和再貼現政策等基礎工具,以及各種信用控制等輔助工具發揮財政對金融資本和金融市場的引導作用。以期達到給予“四新”(打造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全方位的財稅支持的目標。
5結論
在市場經濟改革中,我們要注意重視供給側同時,也不能徹底放棄需求側。供給和需求是相互聯系的,供給側改革是一個全方位的政策選擇,不能把它們作為對立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另一端就是產生新的需求,沒有足夠的需求供給再多也是無法消化的,同樣會制約經濟的發展。政府要秉承“解除供給抑制,放松供給約束,創新消費需求”的理念,通過有效運用財稅政策措施來解決高耗能過多和產能供給過剩等問題,積極向高精尖行業和新能源環保企業靠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在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作用,為新時期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馬海濤,朱夢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財稅政策思考[J].新疆財經,2017(1):5-14
[2]林權,劉紫琦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財稅政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7(3):160-161
[3]秦大磊供給側改革模式與財稅政策實施效應的國際借鑒[J].稅務研究,2016(9):56-62
[4]袁紅英,張念明供給側改革導向下我國財稅政策調控的著力點及體系構建[J].東岳論叢,2016(3):53-59
[課題項目]2016湖南省教育廳課題“供給側視角下的企業成本優化研究”(項目編號:16C0871)。
[作者簡介]嚴惠(1984—),女,漢族,湖南長沙人,學士,講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稅收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