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霆,李文興
(北京交通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44)
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共協度評價研究
王亞霆,李文興
(北京交通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44)
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是一種新的電煤供應與流通的企業合作模式,聯盟的構建能夠加強電煤供應商、物流服務提供商以及電力企業之間的聯系,并有助于提升整個電煤流通供應網絡的競爭力,對其流通成本的降低有顯著作用。文章從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的構建及其動因分析,對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運營模式效能及其共協度模型進行構建,通過對實證企業共協聯盟的供應網絡共協度效益進行評價,驗證了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構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我國電煤流通供應運行機制與策略的建議。
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共協聯盟;共協度評價
燃煤發電在國際能源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011年以來,煤炭產能過剩問題逐漸顯現,導致煤炭價格持續下跌,大量煤企面臨虧損甚至倒閉。2015年,隨著“去產能”逐漸深入,供給側改革逐漸進入試點落實階段,煤炭產量持續回落,電煤的價格開始上揚,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煤企的虧損危機,但是電價的調整相對滯后,造成發電成本的上升,甚至造成電力企業虧損。要扭轉虧損的局面,必須從電煤供應價格增長著手,重構電煤流通供應機制,尋求電煤供應鏈的協同發展,進而降低電煤流通供應的總成本[1]。
Igor Ansoff(1965)認為,協同戰略能夠使多元化的業務協同起來。企業能夠通過管理戰略安排、銷售、運營以及合理的投資,實現生產要素、業務單元以及環境條件的有效配置,從而產生系統效應[2]。赫爾曼·哈肯(1971)提出“協同”的概念,1976年系統論述了協同理論,并發表《協同學導論》[3],認為環境中的系統間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影響。安德魯·坎貝爾(2000)認為 ,協同效應發生于公司一個部分積累的資源被同時且無成本地應用在公司的其他部分時,對可見資源的使用實現了互補效應,對隱性資產的使用則實現了協同效應[4]。蒂姆·欣德爾(2004)總結了坎貝爾的企業協同的實現方式,并認為,企業協同可以通過與其他企業共享資源、戰略協調、供應商談判與聯合以及垂直整合等方式實現[5]。毛愛英、高鵬翔(2016)提出了電子商務模式下物流供應鏈協同的框架,然后通過勢函數曲線以及序參量方程等對電子商務下的供應鏈協同進行分析,分析出供應鏈協同的方案、策略以及績效衡量方法[6]。夏錦文、舒輝(2009)認為協同學理論對研究物流系統具備適用性。協同階段的物流系統不僅注重系統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應用,而且重視系統外部資源的充分利用,即把系統內外部資源結合起來納入系統的協同范疇。張浩、崔麗和侯漢坡(2011)從協同學的視角,提出企業戰略協同機制是由戰略為主導,使企業各子系統協同發展以產生整體涌現效應的運作機理與工作方式,進而實現戰略協同。在有效的控制機制下,持續優化企業的結構、能力和文化[7]。
(一)電煤流通供應網絡結構分析
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是基于供應鏈聯盟發展起來的,是組成供應鏈節點的成員突破傳統的企業界限,為有效的整合企業內外資源,實現企業戰略目標,而結成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一種松散型長期網絡組織[8]。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實現了電煤價值的創造和流通從鏈狀思維到網狀思維的跨越,改變了供應鏈模式下的資源和能力分割式的配置方式,通過對信息流、商流、資金流以及物流的控制,將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參與各方及最終用戶連成整體的功能網鏈,將整個網絡電煤的升值為目的,各合作伙伴之間產生直接聯系,通過相互聯系帶來電煤價值的流動和增值,實現電力企業價值最大化。它是一個開放的信息流、物流和價值流網絡,是一種新型的價值創造系統。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結構圖
由圖1可以看出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主要是由電煤供應商、物流服務提供商以及電力企業等聯合起來的,不同企業之間存在的聯系構成了電煤供應的網狀模式。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是電煤供應鏈聯盟的更高層次的融合,它將電煤供應網絡內部各個節點有機合理的結合起來,使整體的效益最優,成本最低,實現供應網絡利潤的最大化。
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的構建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將電煤供應商、電力企業、物流服務提供商以及其他相關企業有效地組織連接起來,對電煤流通供應高效率、高效益的進行產生重要的意義。電煤流通供應網絡作為一種新的企業發展模式,它的產生絕不是偶然,而是由一些深刻動因引起的。
(二)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構建內在動因
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構建的內在動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電煤供應商、電力企業的電煤供求呈現周期性變化。按照產業輪動理論,煤炭采掘業可歸為典型的周期性產業,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大。根據電煤流通的需求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國的電煤生產量呈現一定的周期性。除此以外,我國的電力產業,其消費結構以工業為主,工業增長速度波動是經濟周期性的主要原因,而這種波動直接導致電力需求的波動。由于電力企業也具有很強的周期性,電力的需求與經濟周期具有同步波動的特性,電力產業的周期性又引發對電煤需求的周期性。掌握電煤需求的周期性變化的情況,有利于我們對周期性進行有效地分析,通過構建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解決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以取得整個供應網絡的效益最大化。
2.構建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符合煤、電企業的內在利益訴求。我國每年的火電用煤量占煤炭總產量的一半以上,是煤炭的第一大用戶。面對巨大的電煤需求,電煤供應商以及電力企業都期望能夠通過對電煤供應鏈的延伸來降低風險,增加各自的收益。這也就為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的構建提供了契機,是電煤相關企業獲得穩定經濟利益的內在要求。
由于電價的政府管制、合同電煤的存在,使煤炭市場僅僅只通過價格的即時變動來實現攻擊和需求的平衡是不可行的,在電煤需求比較旺盛的情況下,同樣的煤炭可以賣給電廠、鋼鐵廠、冶煉廠或是出口等等,而其中賣給電廠的價格是最便宜的。眾多電煤供應商,特別是地方中、小煤炭企業要求重新談判以提高電煤價格,一旦電力企業不同意價格上漲,電煤供應商將會單方面終止合同關系,在國家下令限制電煤價格上漲后,部分煤炭企業出現了停售情況。為應對電煤價格的強勁上漲,下游電力企業迫切需要與電煤供應商通過構建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來建立各種形式的利益關系。
(三)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構建的外在動因
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構建的外在動因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電煤流通供應的物流費用高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分析,我國煤炭資源分布不均衡,在已查明資源儲量中,晉陜蒙寧占67%,新甘青、云貴川渝占20.9%。煤炭生產與消費同樣分布不均衡,這形成了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格局,導致我國煤炭產量53.3%需要通過鐵路運輸,運量占鐵路貨運總量的60%左右。在電煤流通運輸過程中,運輸成本基本由鐵路運費、港口使用費和海運費二部分組成,運輸成本在煤炭的到岸價格中,占有相當的比例,產生高昂的物流成本。例如,在鐵路運輸方面,煤炭鐵路建設基金從計劃經濟時期的“七五”開始,從最初的每噸公里0.3分提高到目前的每噸公斤3.3分,征收標準已經上調過4次,煤炭行業承擔了全國鐵路建設基金的一半左右。
2.運力不足加劇了電煤供求矛盾。由于鐵路貨運發展滯后,運力有限,我國絕大多數國有重點煤炭企業都受制于鐵路運力而難以增加外運量。煤炭供應仍受到鐵路運力相對不足的“瓶頸”制約,給煤炭供求關系帶來不確定因素。一些煤炭企業害怕生產的煤炭運不出去,而不敢擴大生產規模,這造成了煤炭供應的偏緊。加上多數煤礦的儲運系統不適應鐵路裝運快速的需求,煤炭庫存費用居高不下,增加了成本支出。
3.價格傳導效應是電煤流通供應網絡構建的外在壓力。在電力企業與煤炭供應商長期的交易中,交易頻率較高,交易發生的費用折合到每一次交易過程中是相對較少的,但是由于煤炭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煤炭供應商與電力企業之間更為普遍的是簽訂現貨與短期合同,雙方更換交易對象較為普遍,頻繁的重新談判導致更頻繁的契約被破壞和生產成本的提高。如果交易是連續生產過程中的部分,而且各生產階段的精確同步又特別關鍵時,問題就會特別嚴重。在煤、電產業鏈中,產業上、下游的投入產出關系產生價格傳導效應,發電企業強烈要求提高上網電價。但是,電價上漲也存在較大爭議,產生爭議是因為在我國的發電價格監管規則中,未將發電企業的成本作可控與不可控區分,因而未能建立完整的價格調整機制[9]。
構建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能夠節約、降低電煤的物流成本,減少信息的收集以及電煤采購的交易費用,弱化因價格傳導機制造成的沖擊。通過聯盟內部各企業間的相互聯系與合作,有效地提高煤、電產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保證電煤的供應與需求。
(一)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構建過程
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的構建和實施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過程:
1.分析電煤流通供應市場競爭環境以及網絡內外部環境。電煤流通供應相關企業應全面了解電煤供應市場的競爭環境及所需構建的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內外部的環境。首先,電煤流通供應相關企業需要了解企業構建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的核心目標,根據目標分析企業的優劣勢,對于網絡的核心競爭力有充分的認識(即SWOT分析);其次,企業還需了解網絡內網部環境中可以利用的資源和需要吸納的資源等;最后,各企業還需要認真地分析目前電煤流通市場的狀態,掌握客戶當前和未來的需求,了解競爭對手的優勢與劣勢,掌握電煤流通市場未來發展的潛力和動向。
2.明確電煤流通供應戰略規劃目標,明確伙伴關系及合理選擇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的合作伙伴。電煤流通供應戰略規劃涉及到電煤供應商、物流服務商、電力企業等相關企業有關于采購電煤的戰略性問題,聯盟企業首先應該明確電煤流通聯盟的核心目標;然后根據該供應網絡合作的目的進行戰略規劃,確定合作企業進行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的運作策略,即確定采購供應的電煤的種類、采取什么樣的運輸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電煤供應網絡內部資源,以取得最大的效用。
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各企業間存在一種競合的關系,一方面它能夠推動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它也可能給企業帶來重大的損失。因此,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內部企業需正確地把握和認識相互之間的關系,遵循合作與競爭的原則,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3.選擇合適的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形式。基于正確選擇電煤流通供應聯盟伙伴的條件下,網絡內部各企業應根據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的戰略目標以及企業自身資源優劣勢的條件和需要,通過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內部的合作伙伴的協商,選擇適當的電煤流通供應聯盟模式,以確保供應鏈聯盟有效的運行。
4.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構建實施與管理。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實施的條件包括選擇并構建合適的電煤流通供應戰略伙伴關系的模式;就網絡聯盟內部的運作模式、成本分攤以及利潤分配等方面的問題上達成一致;構建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設立能夠解決沖突的有效機制和機構以及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建立信息交流平臺等。
電煤流通供應相關企業在構建電煤供應網絡聯盟之后,應對其實施有效地管理,合理有效地利用供應網絡內部資源,通過適當的績效衡量手段以及已經確定的評價系統,對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績效進行評價和監控,并能夠確保對監控結果進行及時的反饋,在動態中管理和改善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系統[10]。
(二)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協同運營模式
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的組織協同和運營協同一般通過聯盟協同決策來實現。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協同決策指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內部成員企業在戰略、戰術等多個層次的協同運營過程中,對網絡協同過程中的每一個關鍵的決策問題提出各種方案,然后從各方案中選擇最優的方法并執行。從組織結構、時間范圍和內容等方面考察整個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組織運營中緊密相連的各個過程,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組織的協同決策層次由聯盟戰略層、聯盟戰術層和聯盟執行層三個層次構成。其中:
1.網絡聯盟戰略層決策。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戰略層決策以合理設計與執行整個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組織和運營過程為目的。在實施過程中,主要包括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組織的戰略目標、風險管理、合作關系、利益分配以及績效評價等方面的決策問題。
2.網絡聯盟戰術層決策。基于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組織上下游橫向與縱向的信息集成與互動,根據聯盟組織戰略決策而對網絡運作過程進行總體安排以確保能夠為聯盟戰略決策提供全面、綜合的觀點。其中,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戰術層的決策問題一般包括電煤流通供應采購、運輸、倉儲等方面的決策。
3.網絡聯盟執行層決策。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執行層的決策問題具體包括:圍繞電煤流通供應所進行的電煤供應商選擇、電煤采購種類的確定、電煤采購價格的商定等決策;圍繞電煤運輸過程所進行的物流服務提供商的選擇決策、煤運成本決策、電煤運輸方式選擇的決策等;圍繞電煤存儲過程所進行的電煤存儲方式選擇、電煤庫存等決策。電煤流通供應網絡戰術層決策問題一般經過執行層的決策的細化和具體化。協同執行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執行層策略、通過實施和動態性優化,能夠確保聯盟戰略層決策與戰術層決策目標的落實和實現,成功實現整個電煤供應網絡的戰略目標[11]。
(一)模型構建
與已有的對供應鏈協同管理的研究成果不同,本文提出了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共協度測度模型,以我國某電力集團作為分析對象,通過實證研究檢驗電煤流通供應網絡管理協同效應程度。根據電煤供應網絡協同的過程我們將供應網絡共協度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散亂組織型階段、組織體系型階段、供應鏈體系型階段以及供應網體系型階段。在分析每個階段的特征之前,首先利用三個維度來建立其協同管理體系,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共協度三維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共協度三維模型
組織維:組織維是以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為基礎,該模型由Jugdev&Thomas提出,結合我國電煤行業的組織管理模式,將組織維分為四個梯度,包括就事論事的基本應對、程序規范化的組織管理、整體一致性的組織管理以及組織間的協同管理。
信息維:在供應網絡的信息流、商流、物流、資金流中,信息流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維度,它既單獨存在,又是其他三流不可缺少的元素,所有的業務活動都以信息的方式體現。本文將信息流也分為四個梯度進行界定:幾乎不使用信息化工具進行管理、使用簡單的信息化工具軟件和系統、建立了覆蓋整個管理鏈的信息化平臺、有協調多個供應鏈并達到信息共享的信息化平臺。
協同優化維:協同優化是一個供應網層面的評價維度,同樣分為四個梯度:(1)單個電煤流通供應項目管理,以功能性商品和服務管理為主;(2)少數幾個電煤流通供應項目管理,以增值性商品和服務管理為主;(3)電煤流通供應項目組合管理,以個性化服務管理為主;(4)多類型電煤流通供應項目組合管理,以集成化服務管理為主。
(二)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共協度評價方法
1.確定評價指標
建立三層模糊綜合評價指標集。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共協度評估方法采用了模糊綜合評判法。所謂模糊綜合評判是在模糊環境下,考慮多種因素影響,為了實現某種目標對事物所做出的綜合決策方法。在本文中運用的具體步驟如下:
確定共協度的五個等級,以集合形式表示為:
U={優秀,良好,中,一般,差}
根據實際情況,采用5分制。
令優秀 =5,良好 =4,中 =3,一般 =2,差 =1,這是五個梯級在不考慮模糊邊界條件下的值。則五個梯級的加權向量為:U=(5 4 3 2 1)T
2.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評估層的權重
層次分析法采用對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兩兩比較的方式,得出權重。根據表1所示,得出各層評價指標的評價矩陣。在確定各層指標評價矩陣后,利用數據處理分析系統軟件(DPS)進行統計分析,確定各評估層面和評估要素的權重,以向量的形式表示。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共協度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重要程度的賦值可參考表
①記向量 W=(Wa,Wb,Wc,…,Wx)為評估層面 a,b,c,…,x的權重向量。
②記向量
Wa=(Wa1,Wa2,Wa3,…,Wan)
Wb=(Wb1,Wb2,Wb3,…,Wbn)
Wc=(Wc1,Wc2,Wc3,…,Wcn)
…
Wx=(Wx1,Wx2,Wx3,…,Wxn)
是各個層面內評估要素的權重。
3.確定要素的隸屬度
為了很好地反映等級差別,對電煤供應網絡聯盟協和度進行分析,征得行業內有關專家及企業中相關人員的同意,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將評語分為五個等級,即U=(優秀、良好、中、一般、差)。由國家某幾個電力集團有限公司的各方面專家、企業管理人員、企業員工、供應商、客戶等方面的資深專家組成評價小組20人來對電煤流通供應網絡管理情況進行評價,根據原始數據,對指標按照登記進行打分,并做隸屬度計算得到評判向量Pj,然后組成評判矩陣Rj。
對于定性指標可通過模糊評判統計的方法進行,求得其對各個等級的隸屬度。具體方法是:參加評判的人數為P人,認為指標為優秀、良好、中、一般、差的人數分別為P1,P2,P3,P4和 P5,則得該指標的隸屬度集合為(P1/P,P2/P,P3/P,P4/P,P5/P)。
根據本文所選擇的評估要素制作調查問卷,利用調查問卷在企業內進行內部訪談和問卷調研,對于調查問卷中的每一個問題,要求企業按照符合程度,以5分制的評分方法打分。然后,根據調查問卷所得出的分數確定要素隸屬度矩陣Px。

其中,rxij(j=1,2,3,4,5)是評估要素xi得j分的概率
即:

4.分層評估
第一層,各層面的評估:

其中:
①Bxn表示a,b,c或x層面得分的概率向量,也即評估層面位于某一成熟度等級的概率向量;
②“·”采用“和-積”復合運算。

第二層,共協度等級的評估:

其中:
①Bx表示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共協度得分的概率向量;
②“·”采用“和-積”復合運算。

其中:
①Hx表示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共協度的最后得分
②“·”采用“和 -積”復合運算
得出的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共協度越高,流通供應網絡管理就控制得越好,電煤流通供應網絡的構建給企業帶來的效益就越明顯。
根據A、T、E、K四個實證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共協度等指標評價結果,應用產業組織理論的SCP框架分析體系,即結構-行為-績效分析體系,分析在不同的電煤流通供應運行機制條件下,電力企業及參與電煤流通供應網絡架構、網路位置以及對供應網協同策略。為了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保障電力供給安全,同時提高火電廠的盈利能力,不斷增強發電公司在電煤博弈中的綜合競爭力,實證企業A、T已經開始在煤、電、路、港一體化經營的基礎之上構建整個集團公司的電煤流通供應鏈系統,通過這種方式來統一管理電煤的、運輸以及配送等環節的工作,優化路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最終是要實現提高競爭力的目的。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共協度指數如圖3所示。

圖3 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共協度指數
根據實證企業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共協度數據分析結果A公司、T公司、E公司和K公司的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協和度指數 H分別為 4.222 506,4.009 66,3.747 88,3.616 038。新型電煤流通供應運行機制和策略測試程度較好的公司,其電煤流通供應網絡運行的效果更理想。
根據對A、T、E、K四個樣本企業的實證分析結果可以得出,A、T企業處于共協度Ⅲ級,E、K企業處于共協度Ⅱ級,A、T企業的共協度水平略微高于E、K企業,A、T企業的市場績效優于E、K企業。
實證企業A、T、E、K目前雖然在業務上都已經涉足了電煤供應鏈產業的煤、港、航、運四個板塊,但是A、T企業的成本優化策略相對完善,而E、K企業并沒有建立完整的供應鏈成本優化策略。在E、K企業中,由于沒有考慮到各業務板塊之間的成本方面的聯系及矛盾性,各業務板塊仍舊均按照實際發生的成本項目進行獨立核算,最終造成不同部門之間相互孤立,公司盲目地進行成本控制,這種措施根本無法實現對供應網絡的優化和改進。在E、K企業實踐中,成本核算帶來的價值提升作用不明顯,公司的財務記賬本質上還是流水賬,還沒能成為價值帳,這就造成財務數據雖能體現公司的運行情況,但無法為公司其他部門提供可增值和改進的措施和建議。
通過對某電力集團A、T、E、K四公司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在本文建立的電煤流通供應運行機制下,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共協度越高,電煤流通供應網絡運行效果越好(包括供應網絡支持層、供應網絡經濟地理層、供應網絡信息技術層、供應網絡業務流程層和社會效益層)運營效果越好,供應網絡運作層(包括時間指標、產品質量、財務狀況和顧客滿意)水平越高。
根據對 A、T、E、K四個實證企業在 SCP框架下的分析,結果表明在不同的電煤流通供應運行機制條件下,電力企業以及參與其中流通供應的物流企業在市場結構、市場行為以及市場績效方面有著較大差異,需要進一步完善電煤流通供應運行機制,構建電煤流通供應網絡,低流通環節的物流成本。
根據我國目前電煤供應機制分析,需要進一步提高和完善我國電煤流通的供應機制和綜合治理機制,構建電煤流通供應信息協調機制和策略反饋機制,為了實現電煤流通供應協同發展奠定基礎。同時采取合理的電煤流通供應協同交易策略以及電煤流通供應網絡構建與協同優化策略,其中后者又包括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構建策略、電煤流通供應協同策略、電煤流通供應網絡優化保障策略。
在積極構建電煤流通供應網絡聯盟的同時,還要采取合理的電煤流通供應協同采購模式、協同倉儲模式、協同運輸模式,最終實現電煤流通供應協同網絡的協同運行,實現我國電煤供應網絡共協聯盟的效益最大化。
[1]崔和瑞,田鵬,彭旭,2015.基于市場勢力理論的我國電煤價格成因分析[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8-23,54.
[2]李宏貴.中國企業借鑒協同戰略理論研究[J].現代物業(中旬刊),2007,21(1).
[3]潘玉琴,印香俊.基于協同理論的農民工培訓機制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1).
[4]葉先莉,王學濤,王春雅,2011.成本控制與企業增效協同效應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6).
[5]孫清忠,黃方方,2014.高校協同創新中心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構建探析——基于管理協同理論視角[J].高教探索(5):26-29.
[6]李雪,薛曉芳,李曉智,2016.基于SCOR和 CPFR的跨境電子商務物流協同發展研究[J].價格月刊(3):59-63.
[7]張浩,崔麗,侯漢坡.基于協同學的企業戰略協同機制的理論內涵[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11,26(1).
[8]Ross D F.Introduction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Croc Press,2015.
[9]孫穎穎,2012.從電廠效益看煤電聯營[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18).
[10]解娟.供應鏈聯盟伙伴選擇、伙伴關系與聯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
[11]劉吉成.電力供應鏈聯盟協同決策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36-38.
(責任編輯:C 校對:R)
F426.21
A
1004-2768(2017)06-0102-05
2017-04-11
王亞霆(1975-),男,山東菏澤人,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流通經濟;李文興(1958-),男,山西臨汾人,經濟學博士,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