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霞,郜 鼎,肖 蘭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會計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舞弊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特征研究
——基于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
王澤霞,郜 鼎,肖 蘭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會計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文章以2012—2013年度滬深兩市A股舞弊上市公司為樣本,從內部控制五要素角度出發,研究舞弊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特征。研究結果表明,五要素中均存在可能導致舞弊的重大缺陷,其中控制活動是最易存在重大缺陷的內控環節。進一步研究表明,舞弊公司在股權制衡度、高管人員穩定性、風險提示和對策、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財務預警、重大重組、制度完整度、業務制度、授權審批制度、信息披露、投資者關系管理制度、審計委員會會議召開次數、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方面與配對公司存在顯著差異。
內部控制;管理舞弊;重大缺陷
世界范圍內的財務丑聞不斷曝光,給投資者和社會造成重大損失的同時,也暴露出這些公司在內部控制建設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郭道揚[1]指出,內控失控是會計舞弊的根源。而內部控制重大缺陷作為內控失控的最高形式,更是舞弊公司普遍存在的重要問題,因此,從內部控制角度治理舞弊是一種必然趨勢。那么舞弊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有什么特征?如何完善內部控制繼而減少舞弊事件的發生?本文研究的一個基本假定是,發生管理舞弊的公司存在內部控制重大缺陷[2]。在此基礎上,通過全面梳理國內外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相關文獻[3],從內部控制五要素出發,統計分析哪些內控環節更為薄弱以及最為顯著差異的重大缺陷特征指標。這一成果對于有效識別公司內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以及在哪些環節可能存在重大缺陷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文獻回顧
1.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定義與分類。2008年我國五部委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內部控制缺陷被認為是“內部控制的設計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錯誤與舞弊,或內部控制的運行存在弱點和偏差、不能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與舞弊的情形”。我國《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將內控缺陷按照成因和來源分為設計缺陷和運行缺陷,按影響程度分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國內外學者根據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的具體問題,對重大缺陷主要進行了四種分類:一是根據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性質,將重大缺陷劃分為公司層面重大缺陷及交易層面重大缺陷[4-6];二是根據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形成原因,將重大缺陷分為公司復雜性的問題引起的缺陷、公司人事方面的缺陷以及一般性缺陷;三是根據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形成環節,將重大缺陷分為賬戶類缺陷、培訓類缺陷、期末報告和會計政策類缺陷、收入確認類缺陷、職務分離類缺陷、賬戶核對類缺陷、子公司類缺陷、高管類缺陷和技術類缺陷九大類[7];四是根據內部控制五要素,將重大缺陷分為內部控制環境缺陷、風險評估缺陷、控制活動缺陷、信息與溝通缺陷、內部監督缺陷[8-11]。
2.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影響因素。國內外學者主要從如下方面研究了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影響因素:審計委員會獨立性[12]、審計委員會會議次數[13]、兩職兼任[14]、公司規模[15]、利息保障倍數和累計盈利能力、凈資產收益率、盈利情況和破產系數、重組等。上述研究主要是從公司治理、內部控制投入、業務復雜度和會計風險四個角度來研究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影響因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探尋舞弊公司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一些特征,進而識別其內部控制重大缺陷,但是不利于后期當重大缺陷被發現后企業對其進行披露及整改。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根據COSO報告,控制環境是一種企業文化氛圍,奠定了公司內部控制基調,直接影響著其他內部控制要素作用的發揮。控制環境存在重大缺陷,意味著管理層的內控意識較薄弱,很可能會導致管理舞弊的發生。目前我國控制環境缺陷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不合理股權結構,這主要表現在我國上司公司普遍存在著“一股獨大”的現象;(2)經理人的激勵不足,我國職業經理人的傳統薪酬與公司的業績相關性較低,股權激勵機制可以作為解決代理問題的有效激勵機制;(3)人力資源管理機制還需進一步優化。高管人員的頻繁流動,可能會造成內部控制難以一貫執行,導致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為舞弊發生創造機會。據此提出下列假設:
H1: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內控環境更薄弱,更可能存在重大缺陷。
H1a:股權制衡度與管理舞弊負相關。
H1b:總經理、財務總監等高管人員的流動性與管理舞弊正相關。
研究表明,關聯方交易和重組的會計處理較為復雜、風險較大,內部控制可能流于形式,難以對此進行有效控制。重組作為企業經營活動的一項非經常性項目,不論是在項目籌劃、項目實施,還是在重組完成后重組雙方的融合都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風險。在年報中披露風險提示和對策和主動進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是管理層進行風險分析的結果,說明企業的風險評估要素發揮了實質性作用。建立有效的財務預警能有效地規避風險,將風險扼殺在搖籃之中。因此爆發突發性風險時,設立突發危機制度能夠幫助企業及時調整經營策略,順利渡過難關。據此提出下列假設:
H2: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風險評估機制建設更不健全,更可能存在內部控制重大缺陷。
H2a:建立財務預警機制和突發危機處置制度、披露風險提示和對策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等與管理舞弊負相關。
H2b:最近年度存在重大重組項目、經營活動涉及大額關聯交易與管理舞弊正相關。
控制活動的主要內容有:不相容職務相分離、預算控制、運營分析、授權審批和績效考核制度等。授權審批制度根據不同重要性程度的業務活動在適當層級的管理層授權下進行,一方面能夠避免加強管理,防止相應層級管理層越權通過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謀求私利;另一方面,能保證業務活動能在具有相應經驗人員管理下進行。績效考評制度是為了激勵員工,增強員工的成就感,促進業績的提升,實現企業整體價值最大化。業務控制制度本質上是一種控制活動,是為了監督內控是否有效運轉而設置,完整的內部控制能有利于內控作用發揮最大化。據此提出下列假設:
H3: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控制活動實施更不完善,更可能存在內部控制重大缺陷。
H3a:內控制度建立完善、建立授權審批制度、業務控制制度及績效考評制度與管理舞弊負相關。
信息與溝通內容包括三部分:信息、溝通、反舞弊和舉報投訴機制。當信息與溝通存在缺陷,管理層和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關聯方形成信息不對稱,影響企業的戰略決策的制定,造成管理舞弊。因此,建立內部信息報告制度顯得非常有必要。此外,建立投資者關系管理制度、信息使用人管理制度和及時準確的信息披露等外部溝通機制,能及時向投資者和債權人傳達有用信息,與投資者和債權人保持良好關系,獲取投資人的信任,使債權人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獲取債權人更多的貸款。建立反舞弊和投訴舉報機制能夠幫助企業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降低經營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舞弊行為;嚴肅處理舞弊行為,提高員工的反舞弊意識,同時對管理層形成威懾。據此提出下列假設:
H4: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信息溝通更不健全,更可能存在內部控制重大缺陷。
H4a:建立內部信息報告制度、信息使用人管理制度、投訴舉報制度、投資者關系管理制度、反舞弊機制及不存在財務信息披露違規與管理舞弊負相關。
當內部監督存在重大缺陷時,內部控制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管理層便會利用可能的“空隙”進行舞弊。Krishnan(2005),Zhang(2007)的研究結果顯示審計委員會獨立性強、具有財務會計專業人士的公司,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非常小。另外,在一定時期內,持續為公司提供審計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的情況相對了解,更容易發現企業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而企業頻繁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很有可能表明企業存在內控重大缺陷甚至是舞弊。據此提出下列兩個假設:
H5: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內部監督更不健全,更可能存在內部控制重大缺陷。
H5a:審計委員會獨立性及召開會議次數與管理舞弊負相關。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樣本選取2012—2013年度滬深兩市A股舞弊上市公司,并根據Beasley原則一比一確定配對樣本,相關數據則來源于國泰安(CSMAR)上市公司違規處理數據庫、中國證監會網站、wind數據庫,Choice金融終端和巨潮資訊網。在數據的篩選上以《審計指引》規定的七種管理層舞弊類型 為篩選標準,并剔除金融業上市公司數據及缺失的數據,最終獲得208組樣本。其中,2012年94組,2013年114組。本文使用Excel進行了數據處理,并使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變量選取及定義
本文基于內部控制五要素理論、上市公司年報中自主披露的內控重大缺陷及國內外學者已有文獻的研究成果,將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指標分為內控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五類,并具體篩選出25個解釋變量及5個控制變量,并進行了二分位處理。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
(三)研究模型的選擇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管理舞弊公司的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問題,因變量的取值只會有兩種情形,即“是”或“否”,我們將舞弊取1,非舞弊取0,建立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

其中,X為自變量,模型最終回歸出來的各變量的系數β就是對事件發生概率的自然對數的一種有效解釋。
(一)描述性統計
1.舞弊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頻數統計。本文對舞弊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出現頻數進行統計,以期了解舞弊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分布情況。另外在統計過程中,以內部控制缺陷的種類為計量單位。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舞弊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頻數統計
由表2可知:發生缺陷最多的是控制活動(471處),內控環境缺陷次之(330處),然后依次是信息與溝通缺陷(329處)、風險評估缺陷(320處)和內部監督缺陷(265處)。由此可見,我國舞弊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主要集中在控制活動、內控環境、信息與溝通等方面。
2.指標再次篩選。為分析舞弊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特征,比較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在內控五要素缺陷方面存在的差異,本文對其進行配對樣本均值T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通過進行舞弊公司缺陷情況統計及配對樣本均值T檢驗,可以看出在頻數統計中出現次數較多的缺陷與在配對樣本T檢驗中存在顯著差異的缺陷基本相同,因此,本文保留了所有出現頻數相對較高且通過10%顯著性水平的指標,進入下一階段檢驗。此外,由于管理層對企業的生產運作及經營策略的制定、執行和監督負責。控制環境的每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管理層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管理層尤其是總經理和財務總監的穩定性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會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對于非經常業務如并購重組對企業財務人員的勝任能力會產生較大挑戰,本文決定保留上述指標。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影響,本文建立最終回歸模型(2)來檢驗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特征。

表3 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指標配對樣本均值T檢驗結果

(二)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為了研究內部控制缺陷指標與管理舞弊之間的相關性及缺陷指標之間的自相關關系,本文運用 Spearman秩相關來檢驗其相關性。結果表明:X12(股權制衡度)與Fraud的相關系數為-0.141,在1%置信區間上負相關。初步表明股權制衡度過低的企業,更容易發生舞弊。X21、X22、X23、X31、X32、X42、X46、X52、X53等在 1%置信水平上與 Fraud負相關,與上文預測方向一致。初步表明,所選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舞弊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特征,該類內部控制缺陷與舞弊之間存在一定關系。另外,審計收費資產比與公司規模相關性較高,這是因為公司規模和審計收費都是根據公司總資產計算出來的。又因為公司規模和審計收費資產比分別從企業內外部不同角度反映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特征,所以本文保留了這兩個控制變量。此外,各自變量和控制變量之間相關性處于合理水平,能夠進行下一步的回歸分析。
(三)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采用Forward:Wald方式建立方程并評價,部分輸出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最終模型統計量
從表4可以看出:首先,X1內控環境的重要組成指標X12股權制衡度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負,X14最近三年是否更換過財務總監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與管理舞弊正相關,雖然X15最近三年是否更換過總經理不顯著,但因最后一個指標統計的缺陷數所占比重很小,因此可以說明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的內控環境更薄弱,符合假設H1。與此同時,由于X12股權制衡度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制衡性的股權結構能夠通過改善內部環境抑制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產生,預防舞弊的發生,符合假設H1a。
其次,X14最近三年是否更換過財務總監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說明存在財務總監頻繁變更這一內控重大缺陷的公司更有可能發生管理舞弊,與假設H1b部分一致;X15舞弊當年及舞弊前兩年總經理變更因顯著性未通過而未進入最終篩選結果,不符合假設H1b,可能的原因是缺乏大樣本,導致少數總經理因為個人原因如尋得更好發展機會、任期屆滿而離職就會對回歸結果產生較大影響。X2風險評估的四個代表性指標均至少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相關,說明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的風險評估機制建設更不健全,符合假設H2。X21被證券監督委員會立案調查、X22因經營活動違規被提起訴訟分別在5%、1%的顯著性水平上與管理舞弊正相關,說明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更可能存在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或者因經營活動違規被提起訴訟的情況。X23建立有效的財務預警機制在1%顯著性水平上與管理舞弊負相關,說明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更可能缺乏有效的財務預警機制,以上符合假設H2a。X25最近五年內重組與管理舞弊在5%顯著性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更可能存在重大重組,這與假設H2b相符。
再次,X3控制活動的四個指標:X31制定業務控制制度、X32制定授權審批制度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與管理舞弊負相關,X34建立績效評價制度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與管理舞弊負相關,說明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的控制活動實施更不完善,符合假設H3。X33建立完整的內控制度與管理舞弊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說明不存在內控制度缺失這一內控重大缺陷更容易出現舞弊,與假設H3a不符,可能原因是,對管理舞弊公司而言,本身就存在較大的管理層凌駕于內控之上的風險,尤其當舞弊活動存在串謀且是有計劃地被實施時,盡管內控制度建設形式上看起來很完善,但實際上并未得到真正執行。盡管如此,由于其他三個指標與管理舞弊都顯著負相關,可以說明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往往缺乏建立健全的業務控制制度、授權審批制度和績效評價制度,這與假設H3a相符。
接下來,X4信息與溝通最具解釋力的兩個變量:X42財務信息披露違規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與管理舞弊正相關;X46建立投資者關系管理制度在1%顯著性水平上與管理舞弊呈負相關,說明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的信息與溝通更不健全,符合假設H4。同時也可發現,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更容易存在財務信息違規披露、投資者管理制度混亂甚至沒有該制度的情況,這與假設H4a相符。
最后,X5內部監督的三個代表性變量:X51審計委員會會議召開的次數在1%顯著性水平上與管理舞弊正相關,與假設不一致,可能原因是本文選取的樣本為管理舞弊公司及其配對樣本。對管理舞弊公司而言,本身就存在較大的管理層凌駕于內控之上的風險,審計委員會召開次數并不意味著會議實際上召開,也不意味著審計委員會起到了監督作用。X52審計委員會獨立于管理層在1%顯著性水平上與管理舞弊負相關。X53最近五年內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在1%顯著性水平上與管理舞弊正相關。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與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的內部監督更不健全,符合假設H5。同時還可以說明,內部審計委員會越獨立,越能有效發揮其監督職能,越能降低企業出現內控重大缺陷的可能性,進而降低舞弊發生的可能性,符合假設H5a。
本文以我國2012—2013因管理舞弊而受到證監會處罰的208家上市公司及其配對公司為研究樣本,對其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出現頻數情況進行統計研究發現:內部控制五要素中均可能存在導致管理舞弊的重大缺陷,其中控制活動是最易存在重大缺陷的內控環節。通過對配對樣本進行T檢驗,我們找到了以下能夠顯著識別舞弊公司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指標:內控環境中的股權制衡度和高管穩定性;風險評估中的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經營活動違規涉訴、建立財務預警機制及涉及重大重組;控制活動中業務制度的制定和授權審批制度的制定;信息與溝通方面的財務信息披露違規與投資者關系管理制度制定;內部監督方面的審計委員會召開次數、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和會計師事務所頻繁變更。
[1]宮瑩.郭道揚:內控失控是會計舞弊的根源[N].中國會計報,2011-01-14(011).
[2]陳武朝,2012.在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重大缺陷認定、披露及對我國企業的借鑒[J].審計研究(1):103-109.
[3]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 Auditing Standard No.2-An Audit of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That Is integrated with an Audit of Financial State ments,2006.
[4]Doss,M..Section 404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Impact on ratings will depend on nat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reported[J].Moody's Investors Service.G.Jones,Ed.October,2004.
[5]Jeffrey Doyle,Weili Ge,Sarah McVay.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SSRN working paper,2006,26(2):549-579.
[6]王惠芳,2011.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困境破解及框架構建[J].審計研究(2):71-76.
[7]Ge W.,S.McVay.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Accounting Horizons,2005,19:137-158.
[8]南京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課題組,2010.論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制度的現實模式——基于112個企業案例的研究[J].會計研究(6):51-61.
[9]王澤霞,2004.論風險導向審計發展創新——管理舞弊導向審計[J].會計研究(12).
[10]劉逢春,池國華,占軍華,2010.工商銀行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案例研究——基2007-2009年的年報分析[J].會計之友(中旬刊)(11):24-27.
[11]丁友剛,王永超,2013.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研究[J].會計研究(12):79-85.
[12]Krishnan J.Audit Committee Qualityand Internal Control:An Empirical Analysi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
[13]田勇,2011.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的影響因素研究[J].南方金融(2):59-63.
[14]劉亞莉,馬曉燕,胡志穎,2011.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基于治理特征的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3):35-43.
[15]王澤霞,李青,牟輝,2013.內部控制環境抑制管理舞弊有效嗎?——來自舞弊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注冊會計師(10):63-69.
(責任編輯:C 校對:L)
F276.6
A
1004-2768(2017)06-0131-05
2017-04-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市公司舞弊風險指數及監管機制研究——來自證券市場經驗證據”(71172098);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常規性規劃課題(B14GL01);杭州市科技計劃項目一般項目(144611005);浙江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GK110801024);浙江省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課題
王澤霞(1965-),女,浙江淳安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會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舞弊審計理論與實務;郜鼎(1992-),男,山西大同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會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數據挖掘與財務共享;肖蘭(1990-),女,湖北襄陽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會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