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力軍+王玉華+布仁圖雅+謝志磊+姜慧敏
摘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監測與評價以縣域為單元,建立了涵蓋自然生態和環境狀況兩方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從生態功能、生態結構、生態脅迫、污染負荷與環境質量五個方面表征縣域生態環境狀況;本文選取了內蒙古自治區3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采用綜合指數法對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現在及動態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1、35個縣域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指數(FEI)范圍為42.41-70.69,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指數最高的是克什克騰旗,最低的為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2、2011年-2015年,35個縣域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狀況指數變化幅度為-8.62~4.09,其中新巴爾虎右旗(△FEI為-8.62)和奈曼旗(△FEI為4.09)是變化最大的兩個縣。
關鍵詞: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評價;生態功能狀況指數
中圖分類號:X8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7)04-0209-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4.101
Abstract:The research unit of 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the national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is the county.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o cover two aspects of natur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ounty is represented from five aspects: ecological function, ecological structure, ecological stress, pollution load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this paper, 35 counties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were select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coun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Ecological functional status index(FEI) of the 35 Count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was range from 42.41 to 70.69, and the highest is Hexigten Banner, the lowest is Daur Autonomous Banner of Morin Dawa. From 2011 to 2015, the Variation range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al status index(FEI) of the 35 Count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was from 42.41 to 70.69, The Xin Barag Right Banner(△FEI -8.62) and Naiman Banner (△FEI 4.09) is the two largest changes county.
Key words:National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Evaluate; The Ecological functional status index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指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維護等方面具有關鍵作用的區域,對維護國家或地區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屬于國家層面的限制開發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范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狀況的變化直接反應了區域生態環境的優劣,對于所屬縣域政府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研究區概況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與考核工作涉及我區的8個盟市,35個旗縣,國土面積約55萬3709.90平方公里,占我區總面積的 48.42%。其中水源涵養類型共8個縣域,防風固沙類型共27個縣域。其中水源涵養功能區為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防風固沙功能區包括陰山北麓草原生態功能區、科爾沁草原生態功能區、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呼倫貝爾草原草甸生態功能區等4個分類型。位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內的縣域大都是生態脆弱地帶,是祖國北方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蒙古自治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分布見圖1。
2 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評價指標體系
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狀況是利用綜合指數(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指數,FEI)評價生態功能區的狀況,采用三級指標體系,包括3個指標、5個分指數和12個分指標。3個指標包括生態狀況指標、環境狀況指標和生態功能調節指標。自然生態指標包括生態功能指數、生態結構指數和生態脅迫指數,反映了生態功能區的功能、結構和壓力,環境狀況指標包括污染負荷指數和環境質量指數,反映了生態功能區的污染負荷壓力和環境質量狀況。生態功能指數、生態結構指數和生態脅迫指數根據各類功能區特點而選擇能夠反映功能區特征的指標。
防風固沙和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評價指標權重、類型及計算方法分別根據環境保護部發布的《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中的相關內容。以防風固沙生態功能區為例,其計算公式為:
FEIFFGS=0.60×(0.24×植被覆蓋指數+0.10×受保護區域面積比×100+ 0.22×林草地覆蓋率+0.20×水域濕地面積比+0.14×(100-耕地和建設用地面積比)+ 0.10×(100-沙化土地面積比×100) +0.40×(0.45×(100-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0.10×污染源排放達標率×100+0.10×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100+0.15×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0.15×空氣質量達標率×100+0.05×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式中:FEIFFGS——防風固沙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功能狀況指數。
評價結果分為“優”、“良”、“一般”、“較差”和“差”五級。根據生態環境質量動態變化值評價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績效狀況,將生態環境保護績效狀況劃分為“變好”、“基本穩定”和“變差”三級,其中“變好”又分為“略微變好”、“明顯變好”和“顯著變好”;“變差”分為“略微變差”、“明顯變差”和“顯著變差”。
3 結果分析
3.1 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2015年,35個縣域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指數(FEI)范圍為42.41-70.69,其中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指數最高的縣域是克什克騰旗,最低的縣域為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優”的縣域有1個,占縣域個數的2.86%;“良”的縣域有11個,占縣域個數的31.43%,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一般”的縣域有18個,占縣域個數的51.43%,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較差”的縣域有5個,占縣域個數的14.28%,無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差”的縣域。2015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指數比例及數值詳見圖2及表1。
在空間分布上,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優”的縣域分布在防風固沙功能區,二級分類型為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為“良”的縣域在水源涵養功能區和防風固沙功能區均有分布,二級分類型主要為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較差”的縣域主要分布在防風固沙功能區,其中主要以科爾沁草原生態功能區為主,排在最后一位的為水源涵養功能區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我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中防風固沙類型與水源涵養類型縣域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無明顯差異。水源涵養功能區的8個縣域的FEI指數范圍為42.41~69.32,平均值為59.62,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良”的縣域有4個,“一般”的有3個,“較差”的有1個。其中位于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為較差,主要原因為縣域林草地覆蓋率較低,只占縣域面積的27.97%。
防風固沙功能區的27個縣域的FEI指數范圍為44.22~70.69,平均值為57.24,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優”的縣域有1個,“良”的縣域有7個,“一般”的有15個,“較差”的有4個。FEI“差”的縣域為開魯縣,主要原因為縣域林草地覆蓋率較低,只占縣域面積的27.37%;同時環境狀況指標評分較低,相關環境質量達標率不高。
3.2 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動態
2011年-2015年,35個縣域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狀況指數變化幅度為-8.62~4.09,其中新巴爾虎右旗(△FEI為-8.62)和奈曼旗(△FEI為4.09)是變化最大的兩個縣。
注:該評價結果未包括突發環境事件、無人機遙感監測、縣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等3個調節指標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狀況指數變化顯著(即△FEI≥4或△FEI≤-4)的縣域有5個,占縣域數量的14.29%,明顯變化(即2≤|△FEI|<4)的縣域有7個,占縣域數量的20%,略微變化(即1≤|△FEI|<2)的縣域有2個,占縣域數量的5.71%,無明顯變化(即|△FEI|<1)的縣域共有21個,占縣域數量的60%。35個縣域2011年-2015年生態功能狀況指數詳見表2。
其中生態功能狀況指數變化(即|△FEI|≥1和|△FEI|≤-1)的縣域共有14個,其中防風固沙功能區的縣域共有11個,占變化縣域個數的78.57%。明顯變好的縣域2個,一般變好的縣域1個,輕微變差的縣域2個,一般變差的縣域有4個,明顯變差的縣域有2個;明顯變差的縣域為開魯縣和新巴爾虎右旗,開魯縣變差主要原因為2015年與2011年相比,水質達標率明顯降低;新巴爾虎右旗變差主要原因為2015年與2011年相比,水質達標率及污染源排放達標率明顯降低。
水源涵養縣域功能區的縣域共有3個,占變化縣域個數的21.43%,其中一般變差的縣域有2個,明顯變差的縣域有1個。明顯變差的縣域是牙克石市,主要原因為2015年與2011年相比,水質達標率及污染源排放達標率明顯降低。
4 結論與討論
(1)2015年,35個縣域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指數(FEI)為“良”及“一般”共有29個,占到縣域總數的82.86%,是我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功能狀況的主要類型。(2)我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中防風固沙類型與水源涵養類型縣域生態功能區功能狀況指數并無顯著差異。而防風固沙類型與水源涵養類型縣域中FEI最差的縣域其原因均為林草地覆蓋率較低,林草地覆蓋率對縣域的生態功能狀況現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3)2011-2015年,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狀況指數無明顯變化的縣域有21個,占總數的60%,年度間生態功能狀況總體上保持著穩定。(4)2011-2015年,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狀況明顯變差的開魯縣、新巴爾虎右旗、牙克石市3個縣域,其原因主要為水質達標率或污染源排放達標率的明顯降低,說明年度間環境質量指標對縣域的生態功能狀況變化起著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環境保護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與考核技術指南[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
[2] HJ192-2015,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S].
[3] 李寶林,袁燁城,高錫章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環境保護, 2014.(12):15-18.
[4]何立環,劉海江,李寶林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設計與應用實踐[J].環境保護, 2014.(12):42-45.
[5] 白力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及其研究——以翁牛特旗為例[J].環境與發展, 2014.(8):77-81.
作者簡介:白力軍(1986-),男,工程師,主要從事生態監測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