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覺超
實兵實彈!遼寧艦航母編隊戰斗力有多強?
文/朱覺超


歲末年初,中國海軍遼寧艦航母編隊開赴太平洋進行遠海訓練。編隊連續跨越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海域,期間還經宮古海峽,穿越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
海軍新聞發言人梁陽表示,赴南海執行跨海區訓練和試驗的遼寧艦編隊通過臺灣海峽,繼續開展后續任務。在臺灣海峽航渡期間,遼寧艦及編隊各艦艇科學組織,精心操縱,嚴格按照大型艦艇通過海峽的要求,加強值更執勤,確保了航渡安全。
就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12月,航母編隊在渤海海域組織實施了實兵實彈演習,檢驗了航母編隊的體系構建、組織指揮和艦機融合水平,標志著航母編隊的戰斗力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這是航母組成編隊以來,首次向國人展示其訓練成果。演習共動用遼寧艦等各型艦艇數十艘、飛機數十架,發射空對空、空對艦和艦對空等多型、多枚導彈。
海軍參謀部訓練局局長郁忠介紹:這是航母編隊訓練的一個標志。它標志著從平臺訓練向體系訓練的一個轉變,標志著我們航母編隊戰斗力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這次演習先后開展了建立偵察預警體系、空中攔截、對海突擊和防空反導等科目演練,其中最精彩的科目就是編隊的核心戰斗力——艦載機在艦上攜帶導彈起飛,對預定目標實施了精確打擊。
海軍艦載航空兵部隊某戰斗機團團長徐英說,我們這次實彈的彈道的選擇,實際上發揮了武器的最高性能。
按照邊界和極限性能發射導彈,對艦載機飛行員的飛行來說,是極大的考驗。發射過程隨時會發生各種不確定的險情,飛行員必須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一邊控制好飛機,一邊用最短的時間創造出滿足導彈發射的一系列精確條件。
軍事專家杜文龍表示,能夠按照這種邊界條件和危險高度飛行,說明飛行員已經能夠掌握目前艦載機所有的性能。

從2012年我們擁有航母到現在形成作戰能力,我國海軍綜合作戰能力和武器裝備的發展已經駛入快車道。
杜文龍說:“觀察我們的飛行員,把以前的飛行變成了戰斗,實現了從飛行員到戰斗員的轉變,艦載機飛行員實現了從會飛到會打的歷史性跨越,這個跨越是非常明顯的。從時間上計算,我們總的標準是中國海軍用4年走過了這個歷程。”
演習畫面中,能夠看到在戰斗機飛行員徐英的頭盔上,有一行英文字母:SHOOTTHEM,這是他演習前一筆一劃寫上去的。他說:“這能夠給自己加加油,也給導彈加加油,希望它能夠達到我們擊中目標的效果,所以我寫了一個SHOOTTHEM,擊中他們。”
“擊中他們”,對徐英和他的戰友們來說,是一份早已立下的軍令狀。
2013年5月10日,艦載航空兵部隊橫空出世,從空軍、海軍各部隊選拔上來的優秀飛行員,組成我國第一代艦載機飛行員團隊。他們面臨的是一個陌生的空白區:沒有技術,更沒有任何經驗。當時難度最大的訓練,是如何突破著艦技術這個難關。
徐英說:“以前作為陸基常規飛機來講,我們是收油門減速輕輕地落地,作為艦載機來講它不可能,因為著艦的精度要求特別高。
第一次上艦時,確實比較緊張。飛機掛上索、停下來后,腦袋一片空白,眼睛基本上也不動了,就是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可能用了2秒鐘的時間才明白,我實現著艦了。”
艦上降落幾秒鐘,背后卻是成百上千次的訓練,飛行員加大油門駕駛艦載機著艦,在尾鉤掛住阻攔索的瞬間,時速從幾百公里驟減到零,飛行員和飛機都承受到巨大的過載壓力。
航母的甲板很短,而且航行時始終在運動中,艦載機降落時雖然有阻攔索來輔助,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飛機不能百分之百保證每次都能掛住索。


一旦掛不住,飛機就會掉到海里。所以飛機降落時接觸到甲板的那一瞬間,需要立即加滿油門。加滿油門,就是為了飛機掛不住的時候逃逸,操縱飛機再飛到空中。掛住索了,再收油門。而每一次著艦,外界條件都會不一樣。絕大多數事故的發生,就在著艦的那一瞬間。
海軍參謀部訓練局局長郁忠說:“每一次都會有巨大的風險,飛行員非常清楚。想要形成戰斗能力就必須去試,去訓練,去探索,這個腳步不能停止,否則永遠不可能形成作戰能力,這就需要我們有創新精神,擔當精神和犧牲精神。”
經過成百上千次起降的試驗和訓練,中國這批最早的艦載機飛行員最終駕駛飛機降落在了航母的甲板上。這也標志著中國已經具備獨立科學、嚴謹高效的艦載機飛行員訓練體系,為艦載機飛機員隊伍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打下基礎。
先進的武器裝備是軍隊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國家安全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航母是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象征,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客觀地說,雖然航母建設用很短的時間走出了扎實的第一步,但后面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次檢驗取得了許多階段性成果,讓我們離強軍目標更近了一步,也讓我們更加自信,更加有底氣,去走好后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