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天澤
拍攝中華古塔的老人
文/祝天澤

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我來到上海市川沙南橋路上海老干部大學分校,拜訪有“中國古塔活地圖”之稱的離休干部解敦武。年已耄耋的解老,頭發稀疏花白,精神矍鑠,聲音洪亮。20年來他跑遍中國大多數省市,拍攝了數千張形狀各異、風格獨特的古塔照片,出版了《中華古塔倩影》一書。
為了拍攝這些散布在全國各地,有的甚至隱臥在縣里、鎮里、鄉里的古塔,20年來解敦武踏遍祖國山山水水,嘗盡各種苦頭。
古書記載,江西景德鎮市勒功街東南雙峰山上有座雙峰塔,建于北宋天圣年間,是座六角七層磚塔。1999年12月24日,解敦武乘公交車到達景德鎮汽車站。下車一連問20多個單位、30來個行人,都不知道雙峰塔在哪里。他只得乘中巴到達浮梁縣城,到處詢問打聽,然而都回答沒有勒功街,也沒有雙峰塔。解老想文化局的同志可能知道內情,徑直向文化局走去。半道上遇到一青年,說勒功街遠著呢,有30公里,要換兩次車。青年說:“我向你推薦一人,勒功鄉圖書館的李先生,他是位資深人士,有‘活地圖’之稱,今日休息在家,可去一問。”來到李先生家,先生很熱情,告知古塔、古寺方位,前去路線及沿途注意問題。
勒功鄉又名九龍,住宿條件很差。司機說:全程75公里,到那里已天黑,你暫時住下,明天再走。可第二天公交車一直未來,解老搭乘一輛摩托車前往,幾小時后到達勒功鄉。鄉政府見他遠道來拍塔,熱情可嘉,便給他出了張便條,到村里找向導。解老坐摩托車來到村長家,村長給他找了向導,帶他進山。第一關是條大河,河上架著座又高又長又窄的木橋,橋面結著一層厚霜,解老走了幾步停住,擔心滑跤跌入河里。所幸向導又攙又扶,幫他過了橋。又走了一里多田間小道,轉入山道,蜿蜒山道旁是一人多高的荊棘,走幾步就刺掛衣服,好端端一件衣服多處被掛破。這樣走了好長時間,才見到巍巍挺立的雙峰塔。解老高興極了,早忘了全身疲憊,手握相機,圍著古塔四處轉悠,尋找合適拍攝位置。他只顧取景,換變焦鏡頭,身后土堆竄出一條蛇來,吐著鮮紅的舌頭,直撲解老。還好,他反應快,一閃身,蛇撲了個空。這危險一幕著實讓向導吃了一驚,向導說:還好,你閃身快躲過災禍,這可是種極毒的蛇,咬一口就要致命!解老從東南西北幾個角度拍了30多張照片。回到上海還心有余悸,對一些攝友說:拍古塔有時要冒生命危險啊!
又一次,他到五臺山拍五銅塔,到達時見到兩座。一問才知日寇侵華時掠走其他三座。第二年解老又去,舊景依然。他年年關心這事,通過長途電話了解信息,直到打聽到日方歸還三座銅塔準確消息,解老再次趕去拍攝才了卻了心愿。
老人拍攝寶塔十分用心,講究構圖、光線,追求最佳效果,發現瑕疵推倒重來。一次他去松江拍攝斜塔,光線關系,印出來的塔竟是直的。后來又去拍還是不理想,直到第三次拍攝,才滿意而歸。他到九華山下拍三座銀塔,管理人員以“保護文物”為由不讓拍。解老拿出離休證,拿出老干部局的介紹信說理,軟磨硬泡一個多小時,才說動對方。拍攝時,解老遠近反復取景,后退時竟忘了背后是山崖,觀看的游人大聲提醒“危險”,解老才及時止步。解老拍了數千張照片,張張浸透著心血與汗水。
拍攝途中,始終保持艱苦奮斗本色,每到一地,解老總找最便宜的旅館住,常常一碗素面一頓飯。坐公交車上肚子餓了,就從包里拿出所帶饅頭蘋果充饑。
20年來,解敦武背著相機、鏡頭與三腳架,到過全國320多個城市,行程13萬公里,用掉幾百個膠卷,拍攝1100多座寶塔,單單各景點所購門票就有380多張。拍攝的照片里,有廣為人知的延安寶塔、大理崇圣寺三塔、彬州古塔、西雙版納景谷縣樹包塔、傣寨井塔、道教定風塔、伊斯蘭教的額敏塔、佛教五臺山五銅塔等。按照建筑材料不同,金、銀、銅、鐵、琉璃、磚、木甚至鋼筋水泥結構應有盡有。前幾年他出了本《中華古塔倩影》,收錄其中400多座古塔照片,并配以文字說明,詳細介紹各種塔的來龍去脈、結構特點、藝術特色等。
隨著將一座座古塔“搬”回家,解敦武對塔也越來越有研究。在他拍攝的1100多座寶塔中,有幾百個“最字級”:最高塔、最小塔、惟一磚雕塔、現存最老塔……解老對塔名、地點和各自“絕活”脫口而出。光是“母子塔”,他能一口氣說出塔里塔、塔室塔、塔底塔、塔罩塔、塔頂塔、地宮塔、塔中塔等十幾種。他還能繪聲繪色地講述每座古塔的故事:會像蛙那樣叫的鶯鶯塔和寶輪寺塔;開裂的西安小雁塔幾十年后地震中神奇“復合”;山西崇福寺石塔塔剎被工匠巧妙掩藏免遭日寇搶掠;鎮江金山寺雷峰塔下白蛇的傳說;九華山肉身塔里金地藏王救獅子的典故……解老還把故事寫成文章發表在《科學畫報》上。妙趣橫生的文章深深吸引廣大讀者,四川、湖南等地讀者來信求教,有的還提供信息,索要照片,解老一一作了熱情回復。
解老到各省市自治區和港澳都跑過、拍過,惟獨沒去臺灣拍過塔,問到中華古塔為何沒有臺灣名塔,解老說:問題解決了,我特意請我在臺灣的同學寄來兩張古塔照片,分別是臺中慈恩塔和高雄中興塔,總算圓了中華民族“全家福”。
言談間,解老透出塔的骨氣、塔的堅韌。老人在他燦爛夕陽華彩里,為自己、為社會建起一座精神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