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音樂可以幫助人們凈化心靈、提升精神境界。音樂教育以展現豐富的情感訊息、深刻的思想內涵等優勢,通過國內外經典音樂作品強化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藝術欣賞水平。學校的音樂教育應從歌唱的基本功入手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歌唱基本功;探索
高校音樂工作者需具備高品質的音樂修養與扎實的理論功底,歌唱是主要教學形式,針對高校音樂教育擔負培養大眾綜合音樂素質的任務,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讓學生愿意歌唱,有唱歌的能力,挖掘唱歌的潛力。那么,研究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改革就十分必要。
1.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突破口
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實施者,先進的教育理念固然重要,但是要想培養出合格的音樂人才,僅靠這些是不夠的,還要歌唱基本功的落實。
1.1 夯實歌唱基本功、培養綜合型音樂人才
音樂是一種特殊藝術形式,具有感性的外表。音樂教育也以培養學生對音樂感性認識為契入點,感情體驗貫穿教學過程。歌唱教學是培養大眾化、綜合音樂素質的基本方式。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以歌曲為內容,歌曲由歌詞及曲調兩個部分組成。學生通過歌唱,可以獲得很好的語言連貫能力,積累一定的詞匯量,形成個體對音樂的審美標準。歌曲中的旋律是學生進行音樂感悟的直接來源,學生通過歌唱練習去體驗音樂背后的內涵,提高審美層級。
歌唱是提高學生樂理知識的最佳手段。通過視唱、合唱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養成對韻律、節奏、高低聲部、聽覺的獨特感受,比單純的音樂知識灌輸效果要好很多,同時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逐漸形成自我對音樂的認識,為今后的歌唱實踐活動做好充足儲備。
歌唱教學可以適應各種教學環境。受外界的教學設備、條件影響較小,對音樂基礎的要求也不高。是普及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只要學生有想唱歌的熱情,就有了音樂教學的可能。
1.2 深刻領悟音樂本質,掌握歌唱本領
音樂的起源來看,音樂教師首先要弄清楚音樂是什么,才能因材施教。在人類語言系統未正式形成之前。已經知道可以通過聲音的變化表達內心的想法。從此,音樂就開始在人類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很簡單的例子,就是嬰兒的啼哭,語言系統尚未發育、動作也無法表達需要。就通過哭聲來表達,引起父母的注意,而且聲音音調不同表達不同的意思。可以看出音樂是語言在情感方面的深化。
音樂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歌唱是最直接體驗。沒有樂器伴奏,不需要專業技巧的訓練,通過歌唱就可以表達出此時此刻的情感。音樂在凝聚力量、宣傳上的功能也是有目共睹。現在大量的廣告歌曲、影視劇中的歌曲都在突出主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1.3 歌唱教學是學校音樂教育的重點
中國的學校音樂教育,歌唱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從幼兒園的兒歌開始,音樂課就成為學校德育體系的重要組成,而大合唱正是從小學到大學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形式。
2.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
2.1 變革現有的歌唱教學構成
音樂是樂音的規律組合。通過音長、音高等產生節奏、旋律,再通過和聲、曲式等手法形成。音樂教育,是通過音樂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增進音樂與情感的交融,并在歌唱訓練中能夠正確、迅速的做出認知。歌唱之前要經歷聆聽音樂的過程,沒有聽過音樂的人很難能發出天籟之聲。歌唱教學應強化聽、唱、讀、寫基本功的內容。歌唱教學中,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表達同步進行。
2.2 音樂教育專業歌唱改革的方向
首先,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體會。音樂專業的學生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對音樂要有良好的感知,這是培養樂感的前提。沒有音樂感知、缺乏音樂體驗,在音樂學習之路上可以說是舉步維艱。聽覺訓練是歌唱練習的首要任務。聆聽音樂是深入了解音樂的重要途徑。學生的音樂學習是建立在歌曲的認識基礎之上的,但就歌曲創作的理論出處大談特談,而不是從詞曲的云韻律及創作靈感上去聽,建立自己的分析。那么一個個有生命力的音符也只是圖畫的變形而已。因此,在歌唱教學中,應讓學生聆聽各種類型、不同時期的音樂。在聽的過程中,提高對音準、聲部等聲音元素的捕捉能力。
其次,對樂譜的學習。要讓學生去體會文字、譜面下的音律。教學中的識譜、記譜是同步的。能了解樂譜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唱出走進人內心的歌曲。
最后,重新定義音樂與時間的關系。特定的音樂放在一定的場景中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逝去的光陰,流動的聲音之說。經典的歌曲歷久彌新,時常被人吟唱,粗制濫造的音樂早就煙消云散,被人遺棄在角落。音樂不是無中生有更不是虛無縹緲,而是人性的流露。對于歌唱本身,我們需要讓學生在歌唱時感知自己的精神狀態,調整好自己心緒。
2.3 幫助學生掌握情感表達的經驗
一方面,歌唱教學應幫助學生體會音樂作品中的歌詞意境、節奏韻律、聲調的變化。音樂專業的學生在大學之前接觸的音樂都是零碎的、不完整的。音樂表達方式介乎“寫意”與“寫實”之間。如果勉強將教師的音樂定義灌輸給學生,往往會造成學生對音樂理解的不知所措。所以,通過歌詞的學習體驗是培養音樂情感的重要環節。
另一方面,歌唱教學應培養學生建立自己的樂感體驗與音樂表達主張。音樂是模糊的藝術,表達的情感因人而異,但并不是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通過反復的歌唱練習,找出同類型音樂作品的規則,刺激學生的音樂情感,逐步建立自己對音樂的獨特理解,才是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
2.4 增強學生歌唱能力
在擁有了音樂感知能力也形成自我的音樂體驗與特色的表達技巧之后,應加強學生歌唱能力的訓練。學生應該通過自己不斷的歌唱經驗去總結和驗證自己的音樂能力,從而游刃有余表達豐富音樂情感。
參考文獻:
[1]廖乃雄:《論音樂教育》(新版),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2]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王安國:《從實踐到決策---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