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瑛+劉妮
摘 要:文章通過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田野調查法和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探討了“一帶一路”戰略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關系和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其在發展中的優勢和不足。結果表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凸顯其獨有的文化價值和優勢,同時也暴露出其保護和傳承意識薄弱、本身功能消退和其文化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旨在以文化“走出去”為視角,拓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新途徑,突出其發展特色,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為后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 民族傳統體育 文化 發展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4—0104—04
1 “一帶一路”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關系
“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應對全球局勢的快速變化,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促進東西方經貿文化往來,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頂層設計”不僅是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也是文化傳播和發展的有效途徑。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活動的結晶。”[1]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也蘊含了豐富的人文氣息。當今時代是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創新發展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各民族都面臨著傳統與現代化的沖突與對立。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新生事物,其發展更需要現階段與長期發展相結合的戰略研究。我國政府一直重視各民族人民團結友愛,共同發展民族事業,一直都把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發展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民族傳統體育相對于全球化發展而言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而“一帶一路”戰略正好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搭車傳播給全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聲音。同時,“一帶一路”沿路的文化交流合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交流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日漸密切的經濟貿易旅游往來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現有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 “一帶一路”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優勢
2.1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競爭力
未來的社會發展由之前的“硬實力”競爭轉為“軟實力”競爭,其實就是文化之間的較量。中國是文明古國和文化資源大國,目前在世界綜合實力位列前茅,但還不是文化強國,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在國際上還沒有占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盡管我國擁有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但是開發和利用的文化資源還不到萬分之一。大國崛起,并不只是經濟上的較量,更多的是文化競爭。體育一直是文化交往的重要媒介,也是當今世界最具有增長潛力的新興生活性產業。因此,面對“軟實力”競爭的今天,保護、開發、繼承和弘揚中國民族傳統文化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中國正在向文化強國邁進,需要中國的文化力量和文化形象作支撐,需要文化的繁榮和實力來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2]”。“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2]。因此,加強文化“軟實力”需要加強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發揮中國文化的多元價值。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反映不同時期各民族人們燦爛多彩的文化、經濟、政治和生活現象,能夠代表我們國家的文化進步與發展。
2.2 民族傳統體育促進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形態,主要以漢民族文化為中心,融合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共同創造、形成、傳承和發展的帶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點的大融合的民族傳統體育。它包含中華民族多樣的體育活動形式,傳統體育活動類別復雜多樣,使民族傳統體育成為一個具有濃厚的中華民族文化的體育活動。例如,端午節慶時進行龍舟競渡、秧歌會舞、舞龍舞獅、拔河、踢毽子、練習太極拳等都成為人們喜愛的體育活動項目。除此之外,還有蒙古族的賽馬、賽駱駝和射弩;回族的打木球;朝鮮族的跳板、蕩秋千等。很多民族傳統項目名稱一樣,但是其結構和形式各有特色,規則不一,具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民族傳統體育注重“以人為本,修身養性,神形具備”等內涵,注重內涵修養、知德、知理和知儀等。如中華武術,習武人常講“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再如在姚宗勛的文章中有句話引用的是王薌齋語,即“拳學一道,不僅鍛煉肢體,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傳統而言,首重德性,其應遵守之信條,如尊師敬長,重親孝長,信義仁愛等,皆是也。[3] 它還注重“天人合一”,因為民族傳統體育本就是在特定自然環境中的產物,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不同地域的民族為適應自己特殊的環境,通過帶有自己民族特點的實踐方式和認識方式,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傳統體育,進而形成了各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4]。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身體文化,在文化本體上到處都可見中華民族的蹤跡。它不僅有利于團結各民族,維持社會穩定,共同繁榮,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相互滲透并逐漸認同。“文化認同并不是消滅文化差別,而是盡力整合這些差別,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中和諧有序發展,當不同的文化交匯碰撞并相互認同、相互吸收時,民族之間的隔閡會不斷消除”。[5] 再者,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多重文化價值能夠促進文化認同,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一帶一路”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經濟發展的紐帶,它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會不負眾望,充分發揮自身的文化價值,豐富各族人民的情感交流和文化生活,增強各族人民文化認同感,樹立民族自信。
2.3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是中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契入點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體育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方式,任何一屆的世界奧運會,各國獎牌的多少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文化實力。體育是國之交往的橋梁,民之相親的樞紐和心之相通的媒介。民族傳統體育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浸潤下產生和發展的,在文化本體上處處可見中華民族文化蹤跡,一直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意識傳承。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希望通過與沿線國家進行多方面的開放合作,不斷擴大中國的市場,為中國經濟轉型做出努力,全面提升開放性經濟水平。2015年,《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可以契入“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范疇,在政策溝通、金融融通也起到重要作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給我們國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經濟利益,是提升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力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交流促進學術交流,民族旅游地的開發和利用可以增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因此,它是傳統文化和現代世界接軌的契入點。
3 “一帶一路”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不足
3.1 民族傳統體育功能消退,導致其文化發展滯后
民族傳統體育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融合多種民族文化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是各民族傳統養生、健身和娛樂活動的總稱,是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和生產總結下來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經不能順應現在的社會,不能滿足人們生活和情感的需要,逐漸走向衰退或者滅亡。“在傳統與現代不斷沖突、融合和演進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一些基本價值不僅可以作為本民族社會整合、文化重建、文明養成和道德教化的重要資源,也是不同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形成新的世界文明的共同價值元素。”[6]再者,由于民族傳統體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西方體育的沖擊和擠壓,人們更多的愿意參與現代社會新型娛樂活動,例如桌球、高爾夫球和各種刺激好玩的西方體育項目,大多數人覺得這些運動是一種時尚,是一種身份的象征,畢竟現在還有很多人玩不起高爾夫球,更不能將其作為終身體育。這種生活方式和物質追求的改變,使我們的民族傳統體育受到冷落,面臨著在生活中消亡的危險,例如踩高蹺、抖空竹和投壺等,這些項目盡管能起到鍛煉身體和娛樂身心的作用,但是更多的人不愿意玩這些競技性不強、娛樂性不大的運動。因此,很多傳統體育項目已經滿足不了現代人的社會需求和精神追求,盡管有部分項目已經發展成為具有觀賞性、娛樂性和民族性的國際項目,保留了中國民族的傳統特色,在國際上發展也很好。但是大多數民族傳統體育功能消退,適應不了現在的社會發展,阻礙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導致其文化發展滯后。
3.2 民族傳統體育保護和傳承意識薄弱
掀開體育歷史的篇章,我們可以發現民族傳統體育沒有一項是奧運會項目,除競技武術外,也沒有大型運動會項目,在世界上很少能見到它們的身影,甚至在中國體育賽場上也很少能見到它們的舞動和聽到它們的聲音。然而,在中國廣闊的大地上到處可見外來體育的影子,它們像空氣一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民族傳統體育也可以像西洋體育一樣,給我們的身心帶來健康,陶冶我們的情操,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參與其中?為此我們不得深深地思考引起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么?民族傳統體育不受重視,就更不用說我們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們各民族的寶貴資源,應該有效利用現有資源,深度挖掘可用資源,豐富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民族傳統體育是在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哺育滋養下產生、發展、壯大的。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傳統文化的儒玄道釋、兵醫術藝,無一不對其產生過重大影響。”[7]它們的延續和發展,與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歲時節日、生活方式、倫理道德、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聯系在一起。民族傳統體育包含很多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準則,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氣息,是人們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的象征,其內容豐富多彩,活動形式多樣,一點也不遜于西方體育。民族傳統體育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應當認清目前的發展形勢,保持清醒的頭腦,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加快形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優勢。在激烈的國際體育競爭中,維護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安全,拓展我們的文化戰略利益,形成適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新途徑,加強傳承意識,擺脫固步自封,順應發展潮流,改變目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適應社會發展的困局。
3.3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不夠完善
“資源的數量與質量決定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國際競爭力的基礎”。[8]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于歷史背景、地域環境和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1990年出版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中記載:“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676項,漢族傳統體育301項,共計977項,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體育項目,分布少,項目多,將近150萬字的文字資源記載。[9]”民族體育資源以特殊的地理位置、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宗教文化的不同而呈現出地域主體化、分布廣泛化、自然資源充足、人文資源豐富和民族資源良好的資源配置結構,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但是還有一部分的民族資源有待進一步的挖掘和整理,需要不斷實地考察,親近各民族聚居地觀察和收集更多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豐富我們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資源,讓更多的民族傳統體育得到保護和發展,讓我們的文化體系更加健全,文化保護更加科學合理。
如此眾多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需要一個相對完整的文化體系,在目前的民族傳統體育規劃和整理中,我們應該明確地劃分出哪些項目可以完善競賽制度,發展成為競技體育運動;哪些是有利于學校推廣和作為教育手段的項目,成為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哪些是由于歷史原因、環境和地域原因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項目,可以保存下來作為歷史文化的補充等問題,需要我們有個明確的具體的實施方案,豐富的文化資源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計劃實施方案,這樣的資源會就是浪費的資源,不能體現出本身的價值和作用,不利于各族文化之間的傳播和發展。很多研究者和學者從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形式、訓練和文化等進行分類和敘述,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和參考,但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方面來看還存在不足,需要多動些腦筋探究出更加合理有用的資源管理體系。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們各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團結協作,共同努力,開發、保護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深度整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健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