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平
“文山會海”現象曾經幾度整治,但在互聯網時代卻呈新一輪爆發(fā)之勢,其負面影響不容小覷,亟待針對性地進行有效整治。
新一輪“文山會海”
來勢洶洶
日前,筆者在溫州市甌海區(qū)法院了解到,該院2016年收到各類院外來文3202件,收到各類院外會議通知335個。2016年全年法定工作日251天,平均每天需收閱處理院外文件12.76件,參加院外會議1.33個。這些會議是指有文據可查的,還不包括一些臨時性的如發(fā)生緊急狀況的應對會議,領導臨時決定的調研考察座談,貫徹傳達重要會議精神、重要領導調研指示的臨時性會議等。法院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專業(yè)性,大量的政府類、部門類文件和部分黨委文件不會發(fā)往法院,尚且有如此之多的文件、會議,其他機關的文件、會議又有多少呢?
這些院外文件大部分傳閱到班子成員,小部分擴大范圍傳閱,業(yè)務方面的要傳達到點到人;這些會議主要由個別領導參加,小部分參加到庭長、法官一級,直至全體干警。為了落實這些文件、會議要求,法院需要進一步地部署安排。除了這些院外文件、會議之外,法院自身還要起草大量的文件,如業(yè)務指導、問題調研、工作處理、信訪應對、案件審判、審務管理、隊伍建設等,同時需要召開大量的會議,常規(guī)的有每周例會、審判委員會會議、院長辦公會議、院務會議、黨組會議、黨組中心組學習會、情況分析會等,這些會議一般安排每周或隔周固定時間召開,還包括一些公檢法聯席會議、府院聯席會議、部門協調會議、業(yè)務研討會議。該院改革后法官員額為39人,其中院領導班子11人,2016年新收各類案件13979件,上年度留案1558件,辦結14240件,需要開庭審理大量的案件,起草大量的法律文書,面臨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時間對于法院極其寶貴,如此大量的院外文件、會議對法院工作的影響非常之大。
近年來,“文山會海”不僅全面復燃,而且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比起以前問題更加突出、負面效應更加嚴重,還呈現了互聯網時代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文件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長。以前制定文件無論如何總還要親自下到點上進行調研,起草文件需要手寫機打,受條件限制還不至于過多過濫。現在有了網絡強大的信息搜索、處理條件以及便捷的文檔復制、編輯等功能,讓文件起草者感覺信息資源俯拾皆是,讓寫文件越來越容易,故而文件越來越多、越來越長。
二是會議數量越來越頻,參會人員越來越多。現在經濟上去了,網絡發(fā)達了,一個通知即時全國即知,電視電話會議成了家常便飯,一呼啦就可以召開3000個分會場幾十萬人參加的全國會議,或者一省、一市、一縣多級干部會議。參會對象不斷地一再擴大,即便是全國、全省性會議沒有增多,但地方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參加會議的次數也是幾何級增多,早已不堪其擾。
三是會議形式越來越繁,負面影響越來越大。文會交相襯托,要求越來越多。程序環(huán)節(jié)越來越細密,形式要求越來越花哨,時間跨度越來越伸長。經常情況是文件、會議交叉進行,會前發(fā)文要求調研,會上要求匯報傳達,會后發(fā)文要求貫徹。文件、會議部署的主題、活動、組織、載體、措施、臺賬、總結、驗收越來越繁雜;一些會議對包括參會人員的著裝、會場布置、會議條幅、媒體宣傳都有具體要求,一些會議的相關人員分成出席、列席、聽會、旁聽、媒體、會務、輔助等;有些會議為了照顧相關與會領導有講話的機會,特意將本來完整、全面的內容分成多人講話,損害會議效果。所有這些成本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差,而離工作實際、人民群眾則越來越遠。
不少文件、會議經常與日常工作、正常安排相沖突,臨時調整又打亂大量相關人員的既定安排,造成許多單位、人員疲于應付,苦不堪言。
進一步認識“文山會海”之弊
“文山會海”的要害是勞民傷財。最主要問題是大量擠占時間,筆者對此常有切膚之感。“無端的浪費他人的時間無異于圖財害命”。粗略估算,按公務員年人均收入12萬元計算,每月1萬元,每月工作時間21天,計每天476元,半天238元。筆者粗略上網搜索了一下,看到一個行政系統召開的全國電視電話會議約4萬人參加,單參會人員的時間成本約為952萬元/半天;在此之外,由于會議沖突,調整已有工作安排,又會產生巨大的時間成本,這些成本只有認真核算才有感知體會。所有這些成本并不由部門、領導買單,而是由百姓買單,最終禍害的是百姓利益。
“文山會海”的實質是人治思維。一些領導熱衷于當讀稿員,熱衷于當垃圾文字制造者,歸根到底還是人治意識作怪。不少領導要求廣播有聲、電視有影、報紙有字、網絡有言、地方有勢,不少目的是為了樹形象、立聲威、壯門面、裝政績、求升遷,至于內容、成本、質量、效果如何,則在所不問。個別領導為了壯聲威,動不動發(fā)文要求有規(guī)格、有規(guī)模、有形象地召開會議,指定領導級別、擴大參會范圍,會議紀律越來越嚴,大型的會議照樣要求一一設定位置,一一對號入座,動用監(jiān)控系統實時掃視,對不符要求者不問情形,立時喝斥,當場處理,以立聲威。
“文山會海”的關鍵是暗箱運作。發(fā)文、開會一般都是內部行為,范圍、對象特定,一般不對社會公開,因此缺乏必要的社會監(jiān)督,這也是“文山會海”一再泛濫而不得制止的一大原因。有些人片面地認為,發(fā)文、開會是單位、系統的內部活動,殊不知,這些內部文件、會議管的是人民的干部,花的是國家的財政,針對的是社會治理工作,耗費的是社會資源,造成的后果由人民承擔,完全具有公共性、社會性,應當對人民負責,請人民參與,向人民公開,由人民監(jiān)督。
(摘自《改革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