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倫理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于2016年7月5日刊登原美國特種作戰部隊高級情報分析員、軍事評論專家朱爾斯·赫斯特撰寫的名為《美國的“第三次抵消戰略”不足以阻止未來一場大規模戰爭》一文。文章稱,美國的防務計劃制定人員希望五角大樓的“第三次抵消戰略”能夠懾止中國和俄羅斯與美國發生軍事沖突。但是,美國財政的惡化、國家制造能力的萎縮及脆弱的全球供應鏈,都讓其在一場未來戰爭中很難獲取并保持這一優勢。更糟糕的是,僅從美國追求絕對性的技術優勢并裝備少量昂貴的高精尖武器這一點,中國和俄羅斯或許據此認為,美國只是想打一場短促、利索的戰爭,而沒有能力維持長期的戰爭。
一場不同于“沙漠風暴”的戰爭
以技術制勝的戰例,許多防務專家都愿意以“沙漠風暴”作為例證。不過,實際上相對于技術優勢,伊拉克軍隊的無能更是導致美軍取勝的直接原因。
如果與中國或俄羅斯打一場遠征戰爭,美國會遭遇很多其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根本沒有碰到的困難,這將會導致美軍較高的傷亡。中國與俄羅斯大力發展“拒止”戰略和相應的武器系統,能夠阻止美軍在他們的國土周邊集結。進入波羅的海或南海的美軍海空力量會受到大量遠程反艦導彈、彈道導彈、有人/無人潛艇、機動防空武器和巡航導彈的打擊。集結在該地區的地面部隊將面臨各種威脅,他們會受到突擊襲擾和戰略轟炸。美國軍事高層可能需要準備承受類似二戰期間1941年在太平洋戰區所遭遇到的失敗。美國將會為奪取作戰空間優勢,而最終付出高昂的海空代價。
一旦兵力部署到中俄境內,美國為決定性贏得戰爭所付出的努力,將會被龐大的中國或俄羅斯地面部隊全部瓦解。在與美國的對抗中,中國和俄羅斯可能會輸掉海上與空中戰爭,但是拒絕承認失敗。最后,美國不得不面臨著兩種選擇:要么繼續升級戰爭規模,但這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要么終止戰爭,不得不接受一個讓人沮喪的和平。
拋除上述不利作戰的地理因素不說,中國與俄羅斯強大的經濟實力(俄羅斯相對較弱),使得他們同樣有能力組建并向美國投送一支規模相當的軍隊。到2021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與美國持平,這意味著美國自1812年第二次獨立戰爭以來,首次面對一個經濟實力對等或超出自己的對手。
全民動員與窘迫的財政
一旦與俄羅斯或中國發生常規的武裝沖突,美國將很有可能沿用過去的戰爭模式,但這場未來戰爭的費用,將遠超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所花費的1.6萬億美元。但不幸的是,美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比此前任何一次現代戰爭前的表現都差。
目前,1架五代戰機的價格在1944年可以購買超過150架P-51“野馬”戰斗機(按2015年美元幣值計算);1輛M1“艾布拉姆斯”坦克可以購買18輛M4“謝爾曼”坦克(按2016年美元幣值計算)。即便按二戰高峰期的財政消耗(GDP的18.75%)的一半計算,美國與中國或俄羅斯的沖突,每年也可能會消耗掉3萬億~5萬億美元(按GDP的9.4%計算),具體數字要視未來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而定。
與中國或俄羅斯發生的戰爭,可能讓美國債務的利率高漲到無法忍受的地步。目前,10年期國債支付利率低于2%,接近歷史最低紀錄,這是因為世界相信美國的償還能力。但是美國迅速高舉的債務和戰爭的爆發,可能會動搖這種信心。外國債權人會尋求更安全的市場,對美國國債的需求也會大大降低。2015年,美國共支付了2230億美元的債息,但如果因戰爭爆發而導致利率上升到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那么美國政府要支付的債息將是目前的3倍,但這還遠遠沒有達到曾經的歷史最高水平。即使美國能贏得戰爭,但是在嚴峻的金融形勢下,美國會發現自己因過度舉債,最后變得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沒有什么兩樣。
制造業的衰落與全球供應鏈的影響
如果美國有能力打一場大規模戰爭,但是維持戰爭所需的商品生產和原材料獲取,是其必須面對的挑戰。包括F-35戰斗機在內的許多武器系統,越來越多地依賴外國組件和原材料,其中很多由中國公司提供。退役的約翰·亞當斯將軍曾多次指出,大部分的國防原材料來自國外,戰時美國很容易受到供應中斷和工業間諜活動的影響。
美國曾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裝備制造國,現在已讓位給中國。而在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具備強大生產能力的一方將擁有更大的優勢。與中國或俄羅斯作戰,必須進行跨洋后勤,運輸負擔將是巨大的。二戰期間,太平洋戰區的每名步兵每天需要20千克的補給,即便是朝鮮戰爭,美國空軍也損失了近1500架飛機。一旦發生戰爭,美國制造業會努力生產,極力趕超像中國這樣的競爭對手。但是,如果戰斗損失超過產量,美國的技術優勢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失。
真正的威懾
當前,技術優勢仍然是軍事威懾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什么“高招”。美國之所以能從“第二次抵消戰略”中獲得戰略優勢,是因為它的經濟規模幾乎是蘇聯的2倍。正是飛速發展的經濟,才使得美國能夠在技術研發上,連續大規模地投資20多年,財政上也足以支撐一場長期的戰爭。
中國和俄羅斯不是伊拉克。想要擊敗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離不開地區伙伴的合作與支持。中國和俄羅斯巧妙地創造了 “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旨在給逼近的美國軍隊造成最大的傷亡。中國和俄羅斯很清楚,美國缺乏財政實力,如果不付出嚴重的經濟損失或者讓全民陷入戰爭,美國是無力支撐起這樣一場長期戰爭的。未經大規模的全民動員就進行一場大規模戰爭,美國迄今還沒有經歷過。
經濟支撐著國家力量的兩大支柱:政治影響和軍事實力,所以真正的威懾源自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當前,美國在國內外濫用武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國的戰爭能力。單獨一個“第三次抵消戰略”,并不能改變這一頹勢,美國的戰略軌跡必須改變,必須加強自己的國內力量,重建經濟優勢,才能推動其戰爭機器。
(摘自《防務視點》)